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沩山村:窑火不灭,往事千年

2024-06-26 08:00:1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字体:【  
千百年来,人们在此抟泥为陶、火中取宝,生生不息。几经时光淘洗,窑火炽烈的土地,如今已变得葱绿清凉,静谧如斯。而窑火,“活”在了城区的现代厂房里,“活”在更多人的手中、心里。

6月14日,俯瞰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本版照片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6月14日,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月形湾古窑遗址里保存的月形窑窑炉。

6月14日,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月形湾古窑遗址里珍藏的清代青花婴戏图瓷瓶。

6月14日,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月形湾古窑遗址墙面上摆放的瓷器。

6月14日,醴陵市,王立新的弟子周冬执笔在瓷器上作画。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月桂 于淼 刘韵霞

雨水,落在曾经泥与火热烈交织的地方,草木茂盛,深深掩埋着古窑碎瓷、繁华往事。

盛夏,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走进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在古窑、古道、古井、古戏台、古民居里,追寻燃烧千年的窑火。

千百年来,人们在此抟泥为陶、火中取宝,生生不息。几经时光淘洗,窑火炽烈的土地,如今已变得葱绿清凉,静谧如斯。而窑火,“活”在了城区的现代厂房里,“活”在更多人的手中、心里。

山山岭岭的青翠里,藏着近百座古窑

正是丰水季节,沩水河绕着村子一路蜿蜒,水流激越,水声轰然,似有水碓捣泥声。石板桥上,点点车辙印,是昔日运送瓷器的独轮车留下的痕迹。路上、山间、草丛,瓷片俯拾皆是,在雨水清洗下闪着洁净的光。茂密的灌木丛掩盖了一处采泥矿井口,有丝丝凉气,仿佛从历史深处游出。

6月14日,沩山村枫树坡古窑址前,我们沿着青石板古道,寻找千年窑火的留痕。

这是沩山窑工运送瓷泥、瓷器的必经之路。“我的父辈以前就在这条路上推车。”蔡其伟是醴陵古窑的义务守护者,80岁了,依旧耳聪目明,往事,记忆犹新。

在他的讲述里,“吱吱呀呀”的独轮车,驮着竹篓子包装的瓷器,沿着这条古道,奔向姜湾码头,从那里装小船,由渌江入湘江后,小船换大船,出洞庭过长江,漂洋过海……

记忆,就此拉得很远很长。

但沩山制瓷的历史,远远长于蔡其伟的记忆。

在沩山村月形湾古窑遗址旁的陈列馆里,五代及宋元明清瓷器,散发着古老的气息。一只青白瓷三足炉静立于展柜,釉色莹润透亮,有着玻璃的质感,它出土于沩山村的钟鼓塘元代窑址。

“你看这些断面,五代时是青灰色的胎,到了元代就变得很洁白。”醴陵窑管理所副所长黄云英说。

考古发现,醴陵自东汉中期开始生产陶瓷,五代时期以烧制青瓷为主,宋元时期,沩山村一带形成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的产业中心。

沩山村因瓷而兴。“东堡乡小沩山,地产白泥,溪流迅激,两岸多水碓以捣泥粉,声音交接,日夜不停,故瓷厂寝盛,今上下皆陶户,五方杂处。”民国《醴陵县志》对“小沩山”的“白泥”和昔日盛况有清晰描述。

沩山镇原名“东堡乡”,“小沩山”是为区别于宁乡沩山而得名,“白泥”即高岭土,洁白、细腻、松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是制瓷的上佳原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沩山,却有着储量极丰的高岭土,加上满山茂盛的松木作燃料,以及湍急的河水推动水碓捣泥,沩山一带的窑火便旺盛燃烧起来,自宋元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从未间断。

据考证,到1729年,即清雍正七年,沩山拥有窑厂数百家,从业人员上万人,成为醴陵瓷业中心,主要生产经营青花瓷,人烟辐辏,商贾云集,人称“小南京”。

如今,在沩山村还可看到近百座宋至民国的古窑址,100余处与窑相关的瓷泥矿井、运输古道等文物古迹。

醴陵釉下五彩瓷,有沩山村窑火的试炼

月形湾古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阶梯窑,东西面环绕着沩水河,窑炉充分利用地形沿斜坡而建。

如今的古窑址内,完整保存有柴房、碓泥作坊、工具房、仓库、办公用房、食堂、制瓷作坊、晒坪等等,步入其中,像穿越了时空:拉坯作坊的木盘似乎还将转动,制釉作坊的釉缸好像还有残存的泥浆,晾坯车间架子上的碗已晾干,即将送入一旁的阶梯窑炉,松枝燃烧的气味散发开来……

月形湾古窑厂由醴陵人罗良西在清光绪元年创办,至20世纪80年代仍在制瓷,是醴陵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瓷窑厂,见证了醴陵釉下五彩瓷发源的那段风流岁月。

1905年春末,湘西凤凰人熊希龄到醴陵沩山考察,以期改良瓷业,作为湖南实业振兴的试点。

那时沩山一带,山山窑火,处处冒烟,到处是和泥、做坯、绘画的工人以及操着各种口音的瓷商。

考察中,熊希龄发现沩山等地土质甚佳,只要改革窑式和釉药,就能产出上好的细瓷。于是聘请技师,兴办湖南瓷业学堂,成立湖南瓷业公司,研制出多种釉下颜料,生产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釉下五彩瓷器。

瓷业公司所用的优质瓷泥以及初建时的技术班底,大多出自沩山窑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玛瑙红……醴陵釉下五彩里,必有那么一缕,来自沩山的青花粗瓷,来自沩山村窑火的试炼。

醴陵这座湘东小城,今天有了“瓷城”之美誉。而作为醴陵釉下五彩瓷发祥地,为“瓷城”筑基的沩山村,却渐渐沉寂下来。

沩山“老八家”张茂盛生号的后人张松来,保存有一大堆祖辈留下的瓷碗瓷瓶,还有关于沩山村的一大堆记忆:洞天春晓的郁郁葱葱、五里檐廊的香艳夏日……

“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这里生产还很火热。”张松来介绍,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前夕,沩山村特意组织演了三天三夜的花鼓戏,千余名窑工以此酬谢土地,告别沩山。随后,沩山古村的窑厂,几乎都搬迁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醴陵城区,青壮技师、窑工亦随之迁去,在那里重燃窑火,继续烧造瓷器。

泥与火的交响,余韵悠长

一场简朴而庄重的窑祭仪式在月形湾古窑遗址举行,省级非遗醴陵釉下五彩瓷代表性传承人、沩山王大德生号后人王立新担任主祭人,王立新的弟子周冬紧随其后,郑重上香、敬酒、敬茶……月形湾古窑炉内,模拟窑火的火焰灯亮了起来。香火缭绕中,沩山的窑火,又一次在人们心中点燃。

千百年来,醴陵的制瓷艺人们掬土成坯,火中淬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沩山的窑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关停,但沩山的窑火未灭,正以另一种形式在山里山外蔓延开来。

参加完窑祭仪式的肖雅,眼里有火苗闪现。这位“00后”讲解员,出生在沩山,但直到2020年从深圳回来,成为醴陵窑的讲解员后,才真正了解家乡。在村里老制瓷匠人、前辈讲解员的引导下,她仿佛穿过历史的长廊,看到了熊熊的窑火。“我想把家乡讲给更多人听。”肖雅说。

在王立新的工作室里,周冬执笔在瓷器上作画,不一会,一簇清丽杏花便跃然“盏”上。她在画的右下方,写下“周冬”,小小的两粒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稚气可爱,明显有别于师父的龙飞凤舞。

“我想将现代美术跟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结合起来,让醴陵釉下五彩瓷‘潮’起来。”24岁的周冬,试着在传统的工艺里融入“新潮”的元素,比如年轻人喜爱的“小清新”花卉,男女老少都爱的“锦鲤”图案等。

山野泥土,经烈火淬炼,成了有着“如诗意蕴,类玉风格”的陶瓷,历经千年窑火的沩山村,也有了别样的气质。如今,沩山村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3块金字招牌,正全力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这几年,村里通了旅游环线,古窑、古建筑群、青山绿水和特色美食等优势资源,逐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本。

行走沩山村,会遇到大量夯土老房子,以窑砖筑基,墙体夹杂着各时期的陶瓷碎片,有着明显的陶瓷文化的痕迹,是现今难得一见的湘东古建筑。盛夏步入其中,堂屋高阔,通风透气,几片明瓦漏下阳光,顿生清凉欢喜之感。

枫树坡古道旁有一口建于宋代的古井,昔日一路运送瓷器的工人,会在井中取一瓢井水解渴,继续前行。如今井水依旧甘甜清凉,日日有人前来取水,煮茶待客。

古戏台旁,一处废弃的采泥石洞内,阵阵凉风向外飘拂,洞口放着一篮碧绿的青菜——好一间天然“冰室”。

“小时候,我喜欢钻进石洞‘探险’,去瓷厂玩泥巴,还溜到河里游泳捡瓷片。”“80后”黄赛兰从小住在石洞旁,这些关于瓷的记忆,成为她成年后的乡愁。

随着沩山古窑声名渐隆,前来探古寻幽的人越来越多,沩山豆腐、沩山糯米饭等以前陶瓷工人日常食用的美食也同步走红。黄赛兰从外地返乡。借着老屋的“宝地”,在采泥洞口经营起农家乐。

夏日雨后,村民们围在采泥洞口闲坐,享受从石洞深处逸出的清凉。孩子们在废弃的戏台旁嬉戏,趴在旧瓷片垒砌的花坛边观察一只蚂蚱。

阳光明丽,漫山蝉鸣。时光静谧又鲜活。

【村落名片】

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绵延起伏,沩山在其中并不出奇,为区别于宁乡沩山,也被称作“小沩山”。正是在这里,河水冲出一片狭长地带,汇聚起一个湘东小村落,名沩山村。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是一处千年古窑村,为醴陵窑遗址核心区,村中现存宋至民国窑址84处,与瓷业相关的古井、古桥、古道等文物遗迹110处。2019年,沩山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获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专家点评】

醴陵窑管理所副所长黄云英:

醴陵窑历东汉、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窑火绵延,核心区沩山窑区现存各时期窑址近百座,完整地保留了醴陵窑传统制瓷风貌。沩山村随处可见的废弃瓷片、掩藏在地下的各时期窑址、独特的夯土建筑群等,都是千年制瓷历史的印记。醴陵窑已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沩山窑区保存的珍贵文物和遗迹,是感受醴陵窑陶瓷文化的历史脉络、制瓷技艺、艺术价值、窑区民俗文化的绝佳去处,也是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底气所在。

【记者手记】

在美好夏日穿越时空

于淼

穿越沩山村的千年时空,仿佛在田野间做了一个梦。那是在夏日清凉的房间里午睡的感觉,身体轻盈,充满能量,尽情畅想那些你从未见过的场景。

在采泥矿井前,洞口传出的冷气带来清爽的体感,让人在炎热的天气中不忍离去。裸露的阶梯窑里,窑火不再,洁白的瓷坯也不再,唯见青苔和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蘑菇,一切是冷色调的。但你脑海中的颜色是暖的,是夯土的颜色、火苗的颜色。

每每看到沩山村散落的青花瓷碎片,你会暗暗拼凑、想象它曾经的模样。那些从古窑中出土的花瓶、瓷碗,又曾经放置在怎样的架子上,盛放过哪些物品……

沩山村,是一代代陶瓷人开拓奋斗的所在,也留给后人感受陶瓷文化的想象空间。

捡一片沩山村的碎瓷片带回家,便可在美好夏日里穿越时空。

(一审:罗江龙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