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还为故人留——王阳明与永顺土司尘缘

2024-06-24 10:09:1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茜]
字体:【

老司城遗址。通讯员 摄

王阳明画像。(资料图片)

彭翼南雕像。通讯员 摄

李平

引子

公元1567年,明朝隆庆元年。湖广永顺军民宣慰使、昭毅将军彭翼南(1536—1567)病逝,葬石堤聚龙湖。按程序经吏部考核,其子彭永年袭职。1568年,彭永年将父亲迁葬福石城(老司城)雅草坪家族墓园,派人赴京,请时任内阁首辅徐阶为父作墓志铭。

这年秋天,彭永年派出的使者昼夜兼程来到京城,在清晨叩开了徐阶官邸的大门,泣不成声地乞求徐首辅为彭翼南撰写墓志铭。徐阶询问具体情况,连叹悲哉!不顾体弱,答应写墓志铭。

大名鼎鼎的朝廷内阁首辅,在即将致仕之年,为何愿为西南一个地方土官撰写墓志铭?

徐阶(1503—1583),明代中期名臣,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市松江区)。1517年考中秀才,入华亭县学,1520年王阳明弟子聂豹出任华亭知县,发现徐阶是可造之才,公务之余向其讲授阳明圣贤之学。1522年,徐阶乡试中举。1523年,通过会试,殿试以一甲第三名(探花)进士及第。其间,正式拜王阳明为师。1552年,徐阶以礼部尚书兼东南大学士入内阁。

1554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徐阶家乡也遭倭寇蹂躏。嘉靖皇帝多次就倭寇问题咨询徐阶,而永保土兵抗倭的战绩,徐阶了如指掌。所以,对彭翼南,徐阶虽未见其人,但早已闻其名。

湖广永顺土兵抗倭事迹,《明实录》是这样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翼南率土兵三千,汇于松江,剿新场倭,获王江泾大捷,自有倭患来,东南用兵未有得志者,比其第一功云。湖广永保土兵抗倭已彪炳史册。

而徐阶为彭翼南撰写墓志铭,又揭开了永顺土司与王阳明的一段尘缘。

墓志铭

1998年夏天,永顺县司城村,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座土司古墓时,获重大发现:历经430多年风雨洗礼,徐阶撰写的彭翼南墓志铭又重现天日。这块墓志铭,后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老司城遗址博物馆。

志文:诰封昭毅将军陛授云南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铭。

皇明诰封昭毅将军授云南右布政使湖广永顺宣慰彭侯墓志铭。

铭文:余初从阳明先生游,闲论天下世族贵盛而悠远者,先生言及永顺彭氏可以当之。

余曰:‘何徵?’先生曰:‘迩者两役思、田,宣慰世麒、明辅、宗舜三世咸征。及和门日侍讲宅。吾见其敏而勤,富而义,贵而礼,严而和,入而孝,出而忠。夫学莫贵乎勤,利莫先于义,接人莫急于礼,驭众莫要于和,立身莫切于孝,报国莫大于忠。彭氏世有‘六德’,恶得不贵盛而悠远乎?

及余宦四方,总百揆,匡九有,凡天下世胄举得调度而甄别之,其不肆则骄,不削则危者多矣。

若彭氏父子、祖孙相继而贤,而贵盛,而悠远,亦仅见者。

然则先生昔者之言,不既征哉。

嘉靖乙卯丙辰,倭寇祸我东南极惨。侯以弱冠膺命,提兵两千定之,吴越闽广至今蒙其福。余益嘉彭氏多贤嗣,我国家之有良翰也。今年秋,怦忽捧状叩我京邸,泣而丐铭,讯之,则曰“侯作矣!”噫嘻悲哉!余衰病阁笔者久,又竟不忍没人之善,会渠谢通政辈为之请益力,不得已志而铭之。

这段铭文,徐阶叙述了以下历史信息:一是亲闻老师王阳明生前对永顺土司评价,作为墓志铭开篇;二是证实永顺土司彭世麒、彭明辅、彭宗舜与王阳明有直接交往,接受心学思想成为王阳明弟子;三是阐述了自己给彭翼南写墓志铭的原因与经过。

顺着墓志铭这条线索,我们从1563年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编写的首部《王阳明年谱》,2017年浙江大学束景南教授著《王阳明年谱长篇》以及《王阳明全集》相关诗文,逐步厘清了王阳明与湖广永顺土司如烟往事。

相识·相知·相交

王阳明(1472—1529),又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今浙江省余姚市),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心学集大成者。

1506年,35岁的王阳明任兵部主事(正六品),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贵州修文县龙场做驿丞。1508年正月初一,王阳明踏上赴龙场流放之路。

束景南著的《王阳明年谱长篇》,对钱德洪写的《王阳明年谱》进行了全面考证,是研究王阳明年谱的最新学术成果。他考证了王阳明从南京出发,三月抵龙场驿的线路:南京——江西南昌——湖南醴陵、长沙、经湘江过洞庭、入沅江至常德游桃源洞、过溆浦、过辰溪——入贵州。束教授以王阳明每到一地都留下诗词为依据,确定了线路走向。

他将《去妇叹》五首诗,放在王阳明过桃源洞至辰溪之间,阳明先生在诗的序言里,写了背景、人物,但没言地点。我查阅钱版《年谱》,也无此事记载。这里有个疑问:地理而言,从桃花源至辰溪、溆浦,自古行沅水最为便捷,之间的沅陵(当时辰州府)是必经之地,为何遗漏沅陵?束景南道出了王阳明写五首《去妇叹》诗的初衷:借弃妇自悼被逐之命运。

我对照两个年谱版本,产生了三个疑问:疑问一:从《去妇叹》序言看:“楚人有间于新娶而去其妇者。其妇无所归,去之山间独居,怀绻不忘,终无他适。予闻其事而悲之,为作《去妇叹》”。王阳明行走山间,这个地方古代是楚国之地,遇见住在岩洞的楚人弃妇。为何模糊表述?疑问二:钱版《年谱》记载:王阳明进入山高水急、沟壑纵横的贵州,因有当地头人护送,路途变得顺坦了。这个头人是谁?他们因何结缘?疑问三:钱版《年谱》记载:1509年12月,王阳明结束流放,离开龙场赴庐陵任知县;1510年2月行至辰州,居辰州府龙兴寺;在常德(武陵)潮音阁讲学。而束版《年谱长篇》不仅考证了王阳明在龙兴寺住了月余,而且应邀为千余诸生讲学。束景南指出:著名的龙兴寺讲学,规模大、人数多(千余人参与)、时间长、内容丰富。而且,束景南还考证了来龙兴寺听课的13位流官弟子(可见土官学生多),姓名被钱德洪记录于潮音阁听课。那么钱德洪为什么对龙兴寺讲学避而不谈,还将学员与常德潮音阁学员混为一谈?

下面,我们复原三个场景,分析事情的真相:

场景复原流放线路:常德桃花源——沅陵——入酉水会溪坪——长官——松柏古道——石堤——老司城。大致过程:沿途见楚人故事、作《去妇叹》;拜老司城儒释道场所;与时任湖广永顺宣慰使彭世麒(1477—1532)相识相知。

1508年早春时节,尽管仕途中断,但做“圣贤”的梦想,仍旧激励着王阳明,他不放过沿途每道风景、古刹道观。离开桃源洞后,他沿沅水一路西行至辰州,进入了《后汉书》记载的马援征五溪蛮故事发生地。公元940年,马楚政权与溪州豪酋彭氏干了一仗,马希范实现了马援征五溪蛮未竟事业,立铜柱于会溪坪。王阳明从小崇拜马援,便行舟前往。拜读溪州铜柱铭文后,又萌生了去福石城(老司城)拜会彭氏土司念头。于是他从长官上岸,穿过松柏古道,途中见一妇人住岩洞,获楚人故事,有感而作《去妇叹》。

抵福石城后,王阳明游览文昌阁(儒教)、祖师殿(道教)、观音阁(佛教)。时任土司彭世麒在衙署区迎宾馆友应房宴请阳明。彭世麒通经义、解文章,他们把酒言欢、彻夜畅谈。王阳明对福石城儒释道宗教场所共存,人们按需求选择信仰大加赞赏;彭世麒对王阳明学识志向深表敬佩。两人相见恨晚,彭世麒当即叫13岁儿子明辅拜阳明为师。彭氏土司家族从唐朝末年就担任武陵山区众豪酋联盟都誓主,自然,去龙场的路,由彭世麒一路护送最为合适,王阳明于1508年三月顺抵龙场。

1508年冬,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即理。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是,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心与理密不可分,心外无物。他突破了朱熹将心与理一分为二,心随理走的认知。1509年,王阳明又始揭“知行合一”之旨,便在贵阳书院收徒授心学。

1510年,刘瑾伏诛。39岁的阳明迎来人生转折。这年3月,结束流放岁月,正德皇帝任命王阳明为江西庐陵知县。回想流放龙场,去时忧心忡忡,归来收获满满。王阳明忘不了逆境中相识、相知的永顺土司。

人间最美四月天。他要留些日子,与新旧朋友围炉煮茶分享心学。1510年4月,彭世麒、彭明辅早已率辖地三州六峒官员,在辰州府龙兴寺迎候,土官、流官、儒生相聚一堂,聆听阳明先生悟出的心学思想。

为什么钱德洪版《年谱》要淡化龙兴寺讲学?为什么永顺土司率“土官”听课没记入《年谱》?

分析原因:一是13世纪元朝确立的土司制度,明朝沿袭,至16世纪土司制度已在西南地区推行300多年,随着土司势力日益增强,西南地区多地土司常发生叛乱,朝廷上下“改土归流”呼声不断。不与“土官”接触渐成各级“流官”共识。二是辰州府是“土官”治理与“流官”治理交界地,为避嫌,钱德洪淡化龙兴寺讲学,并将龙兴寺听课的“流官”弟子,记于武陵潮音阁就不足为奇了。三是钱德洪修《王阳明年谱》时,当朝内阁首辅是严嵩(1480—1567),严嵩权倾朝野,与次首辅徐阶(阳明心学代表人物)矛盾尖锐,时刻打压心学派。四是王阳明从酉水(沅水支流)入福石城,皆是土司管辖地,地理环境闭塞,族群讲方言,只有语言无文字,留给钱德洪的资料自然不多。

驱驰国事

1519年,江西宁王朱宸濠叛乱,王阳明任赣南巡抚平叛,“西调湖湘之兵”,彭世麒、彭明辅领命征发。1527年,王阳明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巡抚,率军征广西思恩、田州土司叛乱,永顺土司全程参与。

1995年,永顺县文物工作者在司城村雅草坪土司墓中,发掘出一块墓志铭,证实该墓主是彭宗舜。墓志铭记有彭宗舜随王阳明平叛广西思恩、田州之事。墓志铭还刻有王阳明赠送的诗“嗟尔彭宗舜,少年多战功。从亲心已孝,报国意弥忠”。这首诗收集于《王阳明全集》。

《彭宗舜墓志铭》记载,这首诗写于1528年2月,宗舜时年17岁。平叛休战时,明辅、宗舜守候在王阳明房前,求教致良知思想。

《王阳明全集》有八篇直接写湖广永顺、保靖土司的篇章。两篇是写给永顺土兵的听候调令,五篇是犒劳和嘉奖令牌,还有一篇祭文:《祭永顺保靖土兵文》,是《王阳明全集》写得最长的一篇祭文,也是王阳明唯一写给湘西土司统领土兵平叛的祭文,800余字,字字戳心。

“人孰无死……今尔等之死,乃因驱驰国事,捍患御侮而死,盖得其死所矣……真无愧于马革裹尸之言矣。呜呼壮士!尔死何憾乎……”

这篇祭文写于1528年6月5日,因为生病,王阳明不能亲临祭所,在病床上写下这些文字时,泪流满面……

今天,我们读这篇祭文,不由得为496年前湘西先辈精忠报国而肃然起敬。

这篇祭文,是王阳明逝世半年前写的,体现了王阳明的生死观:“岂不生为壮烈之夫,而没为忠义之士也乎!”

王阳明年谱录有众多湖湘弟子,却不见永顺土司的名字。龙兴寺讲学,我只找到了辰州府东乡儒生吴鹤的名字,他后来创办了潕溪书院。我们只能从墓志铭、从《王阳明全集》只言片语中,发现了他与永顺土司那段尘缘。

16世纪,永顺土司历经彭世麒、彭明辅、彭宗舜、彭翼南、彭永年、彭元锦六位宣慰,他们深受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知行合一践行溪州铜柱承诺,参与朝廷征战33次,平江西、广西、播州土司叛乱,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奔赴江浙抗倭一线,抗击外敌入侵;创办若云书院,兴汉学增强族群国家认同感;因俗而治保护传承文化多样性,留下诸多可圈可点佳话。

《王阳明全集》录有他从贵州龙场抵龙兴寺时,写的一首诗:“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或许,这首诗,既是王阳明写给湖广参将杨明甫的,也是留给湖广永顺军民宣慰使的。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