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必得8元?警惕快递单上的“套路码”

2024-06-20 20:22:2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璧嘉] [编辑:周培]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亚苹 通讯员 杨璧嘉

“别拆!扫码必得20元!”“别扔!扫码领红包”“扫码得1个水杯”……取快递时,你是否留意过快递面单上“扫码得”广告?好奇心驱使你扫码,是否真能薅到“羊毛”?

6月20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快递的包裹上,都被印上中奖提示的二维码,以赠送、抽奖等名义诱导消费者扫码抽奖。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不仅会让你陷入商家套路,还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现象:快递包装被印满中奖广告

“我找了3个快递盒子,一个抽电风扇的,一个送小礼品的,还有一个返现的。”近日,抖音博主“曹老撕”揭露快递单二维码的套路。扫描“抽1台风扇”的二维码后,实际跳转页面却提示中奖一箱贵州茅台镇酱传天下酱香酒。

尔后,“曹老撕”主动放弃中奖名额,却三番五次接到客服的领奖确认电话。“如果您实在不需要,我们会把活动名额让给其他人。”“错过这次中奖机会,只能以2980元原价购买。”“白酒是从贵州原产原包装寄出。”……双方通话时,客服屡次强调中奖产品的稀缺性和超值性。

记者走访发现,快递包装及单面被印上“中奖广告”,这并非孤例。6月20日,长沙市开福区一快递代收点,三湘都市报记者在货架上随机选取了20个快递包裹,全部印有“扫码领红包”广告。这些广告的二维码大多印在快递面单收寄信息的下方,与包裹信息“融为一体”,占整个快递面单大约五分之一的位置。

早在2022年,安徽省消保委对1111份快递单样本进行测试、统计和分析发现,674个样本中含有二维码小广告,占比高达60.67%;其中,出现最多的广告是某平台的“天天领现金打款秒到账”活动,占比39.32%。

其中,用户扫码弹出“取件福利社”的推广页面,广告占比22.11%。据介绍,该抽奖活动在快递单上的宣传广告语有“抽华为手机”“别扔!扫码抽取5.87元”等等,奖项均带有明确推广目的,很多广告抽奖前都要先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甚至还有推广内容因涉嫌欺诈被“暂停服务”的情况,并无奖项真正是广告宣传文字中提到的“免费”。

调查:相同二维码反复中奖,次次花样不同

那么,快递面单是否真的能让人人都坐拥“锦鲤体质”、轻松中奖?

记者注意到,从提示信息来看,消费者只需扫码,便能抽到8元现金红包、1个水杯、1把雨伞等“超值礼品”。记者一一进行扫码后,跳转页面有电商平台诱导链接、第三方抽奖转盘等,大多需要填写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随后,三湘都市报记者选取印有“扫码得:1个水杯”的二维码进行下一步操作,跳转页面提示可以抽奖。抽奖后又进入“砸金蛋”环节,奖品也从“1个水杯”悄然变身成热门视频会员年卡、50元话费、20元话费等等,“最高抽iPhone 14 pro Max”的跳动字样尤为引人注目。

当记者退出该页面进行同一二维码的二次扫码,奖品和抽奖形式又有新花样。与上一次的转盘抽奖、砸金蛋不同,抽奖形式变为虚拟“抓娃娃机”,而记者抓取到的“奖品”是“100元话费券”,即实际支付金额50元,实际到账话费券100元。记者注意到,根据活动提示,100元话费是小额充值分期领取的,即每月领取10元、连续领取10个月,逾期未领取自动作废。

当记者点击“立即充值”进行下一步操作时,系统会默认勾选《隐私协议》和《用户协议》,而《隐私协议》中的条款需允许该公司“收集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面部特征、消费记录、浏览记录、软件使用记录、系统账户、网络IP、邮箱地址及密码、口令”等信息。

律师观点:超六成快递单有“福利广告”,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快递单上‘扫码抽奖’的二维码是快递打印模板中自带的,像顺丰快递、京东快递的快递面单上,就基本没看到过广告。”长沙市开福区湘江中路一家快递代收点店主王先生称,与快递入站、面单打印的按件收费模式不同,“福利广告”二维码通常是按扫码次数收费,“很少有顾客会扫码。不然每天快递站那么多码,我全扫个遍,早就发大财了!”

“现行法律未明确禁止在快递面单上发广告,该行为不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湖南睿邦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刘明表示,靠所谓的“福利广告”获取用户个人隐私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快递公司、快递代收点都有义务审核广告内容。

(一审:龙晓龙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