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63)丨“天下第一家”的门联,是一个湖南人写的

2024-06-08 07:42:0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晓华] [编辑:潘华]
字体:【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为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也是历代儒客的朝圣之地。

四月末,新湖南客户端“楹联里的湖南”采访组一行,从长沙出发一路北上,开启“朝圣之旅”。此行的目标,是孔府正门口的一副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楹联作者为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湖南茶陵人李东阳,现在所挂的是清朝著名文学家纪晓岚略作修改并重新书写的版本。

暮春四月,芳菲暂歇,绿意渐浓。站在孔府浓荫匝地的门厅里,本期特邀嘉宾、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将这副楹联蕴藏的意义为我们娓娓道来。

一联何奇?“天下第一” 当之无愧

“作为孔府正门楹联,这副联气象宏大,与它所挂的位置非常匹配。”甫一开场,杨朝明如此概括。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孙的官衙和府邸。因其历史地位高、建筑规模大,建筑艺术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素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此联亦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联”。

杨朝明说,上下联的字面意思就是:与国家一起美好吉庆、平安富贵尊崇荣耀的衍圣公府第;和上天并存、文章道德永冠天下的圣人之家。“看似就是些吉祥话,其实暗藏机锋。”

“机锋”表现有二:一是贴合孔府建筑的独特规制。孔府是我国“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前堂”对外办理公务,“后寝”是家庭生活场所。上联“公府第”对应前堂官衙,下联“圣人家”对应后寝内宅。

二是融合“当下”与“未来”:上联表达孔子家族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体现对国家的忠诚和依存;下联表达永恒不变的愿景,希望与天地同寿,永存于世。不仅是对家族传承的期望,也是对儒家文化永恒价值的追求。

杨朝明为记者解联。

“楹联作者李东阳,被称为孔庙与孔府的‘总设计师’,” 杨朝明笑说,“他在曲阜名气可不小啊,至今仍妇孺皆知。”在记者的感叹声中,杨朝明讲起当年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明弘治九年(1496年),时任衍圣公孔弘泰替侄子孔闻韶向李东阳家求婚;1500年,孔闻韶与李东阳第三女成婚;1503年,孔闻韶袭封成第62代衍圣公。同样是弘治年间,孔庙因遭雷击引发大火,120余栋建筑化为灰烬,重建孔庙成为当时的紧要任务。1503年,明孝宗赦令重修孔庙孔府。时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被指派亲督重修扩建事宜。

既是奉旨修复国家级文庙,又是替女婿家修筑府邸,李东阳自然尽心竭力。他在建筑上尽量恢复原貌,在扩建设计中注重传承儒家文化,后来虽时有复建、重修,但基本没有脱离李东阳最早的设计格局,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孔庙和孔府。

李东阳在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相当深厚。他不仅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曾有书法大家赞颂他“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他对楹联也情有独钟,有着“联圣”的美誉,不仅流传有“神童巧对天子”的楹联典故,还创作过一大批经典楹联。他亲自主持修缮的孔府门口,应该挂一副怎样的楹联呢?

他提笔落墨: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不是‘同天并老’吗?”读者一定会追问。别急,这里还有着另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又一次大修后,乾隆钦点纪晓岚为“天下第一家”书写楹联。纪晓岚仔细思考后,将李东阳原联中的“偕天不老”修改成“同天并老”。

“纪晓岚改得好不好?为什么?”记者追问。杨朝明表示,两者虽都表达了“与天地同寿”的愿景,但修改后更好:“后人赞誉孔子常用‘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侔’是‘等同’的意思。所以用‘同’字更好。”后面的“并”字,从平仄上来说更押韵,更能突出与天地并驾齐驱、共同进退的豪迈情怀,表达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楹联史上这样‘改联’‘步韵’的趣事还有很多!”

一家何奇?修齐治平 家国同构

“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感觉这联‘口气挺大’的……”记者表达自己的疑问。

“正需要这样的大气度,才配得上这个宅子。”杨朝明告诉我们,孔府是除北京紫禁城外中国最大的府邸,体现孔子后裔的显赫身份,也承载着号称“中国第一世家”的荣耀,“孔子后裔承担宣传儒学、祭祀孔庙的重任,履行作为孔裔的文化担当。尊崇孔府,就意味着尊重孔子所确立和阐释的价值观念。”

“衍圣公”是宋仁宗赐给孔子第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寓意孔子嫡裔能世世代代繁衍连续,子孙昌盛,继承孔子的思想,使孔道永承不衰。这一封号子孙相继,经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到第77代孙孔德成,整整承袭32代,历时880年无变动。

孔府在孔庙东侧,与孔庙只有一墙之隔。

回到楹联本身。“安富尊荣”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可以使国家安定、富裕且尊贵荣耀;下联“文章”指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道德”指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这两者是“修身”的目标和准则。“上下联组合起来看,正体现着儒家‘修齐治平’的主张和‘家国同构’的理念。”杨朝明告诉记者。

“修齐治平”是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一段重要论述,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递进关系。这一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孟子·离娄上》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俗话也常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家族、国家”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孔府将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杨朝明说,作为儒家思想传承的经典“标本”、作为一个家族繁衍生息的表征,孔府很好地诠释着“家国同构”的理念,也承载着万千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当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杨朝明表示。古代不少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大量描写家国情怀,反映着古人对于家国同构理念的认同和追求。近现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如《大江东去》等,也展现着个体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和国家共进退的豪迈与壮阔,体现着“家国同构”的现代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会觉得‘与国咸休’和‘同天并老’口气太大了!”杨朝明笑着表示。

一人何奇?素王千古 名教万邦

漫步“三孔”景区,只见“朝圣者”云织。他们不远千万里来到这里,只为这个叫“孔子”的人。孔子何许人也?不用细说。凡略懂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他的存在。

孔子博物馆的孔子雕像处,研学队伍合影留念。

杨朝明告诉记者,孔府内还有一副联,生动诠释着孔子的地位,那就是“素王千古;名教万邦。”

“素王”是一个尊号,最初由西汉董仲舒奉给孔子。称孔子为“素王”,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土地,没有军队,只要人类的历史文化存在,他的声望和权威就永远存在。

朱熹曾用一句话来形容孔子的影响力:“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从时间深度上说明了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他主张的“天下为公”是中国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为政以德”是社会规矩意识和管理规则,“推己及人”是个人价值观念和修养方法,“执两用中”是人生行动纲领和思维指南,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未中断,孔子及儒家的思想贡献巨大。

在杨朝明看来,儒学包含国人的价值信念与民族精神,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素王千古’名副其实!”

“名教万邦”则从地域广度上说明了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杨朝明表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大约从汉代开始,儒家经典、儒学思想就走出国门,先后传入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诸国。17世纪开始,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传到了欧洲。这一时期,欧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而儒家提倡的人文精神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也产生重要影响。

曲阜城内,气势宏大的孔庙景区。

“让孔子照亮人心,用儒学温暖世界。”这是杨朝明孜孜以求的目标。在他看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继承创新,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使命与责任。

记者深觉,这也正是当代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杨朝明表示认同,“感谢你们千里跋涉,来探访这副楹联,诠释楹联背后承载的深厚意义。”

记者手记:

谁谓潇湘 兹在洙泗

此行既是“朝圣”,亦是“溯源”。

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聚徒讲学,后世常用“洙泗”指代孔子及儒家,岳麓书院便有着“潇湘洙泗”的别称。北宋文学家王禹偁曾在《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中写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将长沙与孔孟的家乡“洙泗”“邹鲁”相提并论,高度赞誉古代湖南文教之发达。现在大家也常用这个词语,指代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

湖湘学派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分支,对儒学的承继和发展有目共睹。北宋时期,道州人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成为宋朝儒家理学开山鼻祖,其思想正是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栻等继承和发展周敦颐理学思想,将其与湖南文化、历史、地理相结合,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湖湘学派;清初,衡阳人王船山深入研究和解读儒家经典,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批判性思考,继承、复兴和光大湖湘学派,成为近代湘学的先导……

寻道潇湘,溯源洙泗,我们得以更清晰地感知:与国家和时代偕行,在守护中传承创新,才能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解联嘉宾:杨朝明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朱晓华 朱玉文

摄影/田超

剪辑/戴钺

设计/周子茜

(一审:田镇圆 二审:刘乐 三审:鲁红)

相关专题:三湘·道中华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