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绿野追踪开“盲盒”

2024-06-01 11:59:4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字体:【  
5月24日,深夜11时。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沉黑寂静,只有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亮着一盏灯。

在湖南各个自然保护区里,两万多台红外相机不眠不休,渴望看见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

绿野追踪开“盲盒”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5月24日,深夜11时。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沉黑寂静,只有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亮着一盏灯。

局里研究野生动植物的陈德胜忘了时间流逝,只顾紧盯电脑屏幕——

藏酋猴爸爸耐心带着猴宝宝玩耍,猴妈妈却漫不经心坐在一旁;

一个庞大的野雉家族,朝着相同方向行进,几只小野雉小步快跑,好像上学要迟到而疾走的小朋友;

镜头一转,有模糊黑影从森林深处出现,两只眼睛小灯笼般发光,神秘兮兮……

这是陈德胜从山里取回的最新一批红外相机储存卡里的画面。“不能预料会看见什么,就像开‘盲盒’,叫人忍不住再多看几个。”他期待惊喜出现。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地区之一,仅确切记录的脊椎动物就有399种。但它们中很多是森林“隐士”,依靠布设在山林的数百台红外相机,研究人员才能确认其存在。

“湖南21.18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3.15%,至少7920个物种和我们共享这片土地。”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有20000台以上红外相机在野外同步运行,探察神秘的野生动物世界。

1.嘘!别打扰“社恐”邻居

一个小小身影,极其谨慎地从镜头右下方探出来——

棕色头冠、黑色眼纹、土黄色眉纹、白色喉部、淡黄色胸腹、亮蓝色腰尾、湖绿色翅膀、艳红色尾巴,不过20厘米长的身体,集合了8种醒目颜色。

“这可是仙八色鸫!”省林业局自然地保护中心负责人指着屏幕,正播放的是一段红外相机拍摄视频。

仙八色鸫,全世界不到1万只的“仙鸟”。数量极为稀少,生性羞怯,很少出现在林冠层地带,人类难觅其踪。“仙踪难寻”,因此,人们为其取名时特别用了个“仙”字。

“这种鸟只要发现人类靠近,就会弃巢而遁。”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斌告诉记者,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稀少、敏感、胆小、生长环境特殊。

湖南有千奇百态的山峰、峡谷、丘陵、平原,具备孕育、繁衍多种多样生命体的特殊条件,生物多样性可能更复杂。为此,湖南设立了500多个自然保护地,占全省面积的10%以上。

过去3年,我省还召集4000多名专业人员,踏遍全省122个县(市、区)山山水水,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近8000种野生动植物和大型真菌。

“但这样的调查并不一定能记录到全部。”王斌说,监测一些特殊动物,前提是人类不能靠近、不能打扰它们,布设红外相机成为必要、有效手段。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中华鬣羚妈妈和宝宝。)

王斌是全国最早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监测的科研人员之一。20多年前,“湘北屋脊”壶瓶山的树干上曾出现大型猫科动物抓痕,被选为全国调查野生华南虎的重点区域。“记得当时我们用红外发射器、普通相机和接收器组装了4台红外相机,放在壶瓶山。”王斌笑着回忆,这个组装红外相机的湖南创意还传给了东北同行,帮他们找到了东北虎。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毛冠鹿妈妈和宝宝。)

“长达近3年的监测,始终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踪迹,但拍到了豹猫、毛冠鹿、黑熊等其他珍稀动物影像。”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桂清说,壶瓶山生物多样性监测由此开启了“红外相机时代”。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豹猫。本版照片均为相关部门提供的视频截图或资料照片。)

从壶瓶山开始,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南不断扩大覆盖范围。

“现在的红外相机价格便宜,而且更轻、更智能化,能够大规模布设。”王斌说,如今,红外相机已成为湖南监测野生动物的标配,广泛用于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和行为模式研究,为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

2.咦?它们到底存不存在

一个浑圆的黑色屁股,在半截木桩上来回蹭痒,毫无顾忌。

藏在1米之外的红外相机,将细节拍得一清二楚。

等到这蹭痒的野兽转过头来,陈德胜吓了一跳——

类似小鹿的身体,橄榄褐色皮毛,毛茸茸的大耳朵,粗短小尾巴,再加上嘴侧露出两根小獠牙。“看上去好像林麝啊!”

2020年2月的一个清晨,布设在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一台红外相机,捕捉到疑似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的身影。

陈德胜将影像资料传送给省林业局后,大家也兴奋起来。“拍到林麝已经非常难得,但可能还有更大惊喜。”一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国记录的林麝,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有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黄色区,而在莽山拍到的林麝明显没有这个特征,“有可能是一种尚未被发现过的林麝”。

为印证这一猜测,莽山林业管理局派出全体研究人员,进山搜寻林麝粪便、蹄痕、毛发等实体痕迹,希望能进行基因检测。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猪獾。)

“几年过去了,我们始终找不到林麝的实体痕迹。”说起来,陈德胜不免失落。然而,近4年间,莽山多处的红外相机又陆续拍到了多个这样的影像。

“一种新的林麝到底存不存在?”虽然感到疑惑,但红外相机真实记录的资料,鼓励着他们至今不放弃搜寻。

历史上,湖南从未有栗头鳽的记录。

这种矮胖的褐色鳽鸟主要分布在日本,越冬在菲律宾和苏拉威西岛。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过境鸟,主要从东部沿海地区过境。

2023年10月,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清晰捕捉到一只栗头鳽在保护区踱步的影像。“这算湖南首次发现的新分布种。”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栗头鳽出现在湖南,进一步证明我省多样生态系统值得更深入研究。

“更全面监测野生动物,需要不断提高监测技术,网格化布设红外相机是有效方式。”王斌说,在重点区域,我省正加快覆盖红外相机“1公里×1公里”网格布点。

俗话说“獐走岭,麂走湾,羊子歇的花岩栈”。在对沅陵县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网格布点中,有的关键点位就处于悬崖峭壁。

当地向导先攀上崖壁,将攀登绳捆绑在树桩上,科研人员再一个接一个攀绳而上,找到兽道位置,将红外相机安装在离地面约半米高的地方。

“40米垂直高度,接近60度坡度,我们还要进行操作,一个大意或者手软就可能粉身碎骨。”王斌难忘那惊险的一幕。

3.哦!和谐共生呼唤科学依据

红外相机在全省各个自然保护区拍下的影像资料,可谓海量。除了让人兴奋激动的首次发现、会心一笑的萌状憨态,大部分在画面中出现的野生动物场景平淡重复,有待研究者耐住寂寞,长期跟踪和挖掘其中的价值。

南岭逶迤的山脉横亘在湘、赣、粤、桂四省区边界,是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的气候分界,岭间通道也成为南北物种的走廊。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腹角雉,将这些通道作为重要聚集地。

(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黄腹角雉。)

“保护黄腹角雉,势必要全力减少人们对其生长环境的介入和影响。”省林业局相关科研人员介绍,过去,国内外对黄腹角雉的生长环境并不熟悉,因此也难以精准制定保护措施。

近年来,通过对南岭山脉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分析,科研人员掌握了区域内黄腹角雉资源本底情况和变化趋势,并发现它们基本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

有了这些翔实资料,全省乃至全国保护黄腹角雉,就有了更多科学依据。

红外相机监测的作用不局限于科研所需,还对湖南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切身影响。

2020年,省林业和农业部门累计接到1万多起针对野猪的投诉。“野猪下山吃掉了我家21头刚出生的小羔羊。”湘乡市翻江镇农民刘国平是投诉人之一,他称前前后后见过不少于27头野猪成群下山搞破坏。

野猪可能吃得不多,但连踩带拱,破坏力很强。据省林业局相关部门统计,仅2020年,全省确定发生的野猪危害农林生产事件造成经济损失近亿元。

如何防控野猪危害?首先要确定省内野猪是否达到致害数量。

红外相机监测派上了大用场。在全省设定的200平方公里样地,根据网格监测结果按比例推算,彼时,我省约有12万头野猪,局部区域种群密度超过2只/每平方公里。

这个密度从生物学来看,意味着野猪原有活动范围内的食物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它们必然以周边农作物、人类养殖禽畜等为食,危害当地老百姓经济和安全。

以监测结果为依据,《湖南省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我省成为全国较早开展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工作的省份之一。

(一审:杨露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