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阶路

2024-05-27 08:28:49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
字体:【

江月卫

这是湘西南的一个侗寨。

花阶路,因镶嵌在泥土里的一片片小石子拼成“花”而得名。花的构图简洁明了,有两个角套在一起的三角形或菱形,有圆圆的花瓶里冒出感叹号样的花蕊,还有“吉祥平安”“幸福人家”“出入平安”的字样。花阶路宽三尺盈余,在大山的褶皱处痉挛着,扭动着,倔强地向山外延伸。

传说,光绪年间,侗寨里有一位后生参加会试中了贡士,为了回家省亲有一条好路走而出钱修建了这条路。如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路面的石子被磨得光滑锃亮,成了侗寨的“官道”。

花阶路连着你连着我,把侗寨连向县城连向省市的城市,还连接着整个大中国。不,还连着全世界!要不然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欧美人、黑皮肤的非洲人,怎么会到侗寨来听侗族大歌吃合拢宴呢?那些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们沿着花阶路到侗寨来拍风景,参观老手艺:打铁、箍木桶、弹棉花、织土布、酿水酒、腌腊肉。他们吃侗家人产的酸萝卜、红苕、鸡鸭,还要大包小包地买回去。

侗寨里的人们是沿着花阶路走向山外的,和那些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一样,翻过一道道山梁,游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片片戈壁,去寻找远方的梦。

天刚蒙蒙亮,“吱”的一声响,吊脚楼的大门打开了。一个包侗族头帕的妇女挑着竹筐出来,不久就消失在了花阶路的尽头。一会儿,竹筐里就塞满了长豆角、西红柿、茄子、黄瓜,她沿着花阶路到村口,坐上两块钱的中巴车进城。当阳光洒到花阶路上时,她带着鼓鼓的钱包回来了。

此时,花阶路上传来“叮铃叮铃”的响声,那是侗族姑娘们身上的银饰发出的,她们正赶往村子里的游客接待中心上班,她们是导游更是侗寨里的风景。孩子们从花阶路上一蹦三跳地去上学,有的滚着铁圈,有的骑着高脚马,有的学着汽车的喇叭声“嘀嘀”地叫喊着狂奔。他们与路边的树木一样,只要养分充足,不需要特别的呵护就能野蛮生长。

牛铃叮当地从花阶路走向山野,小鸟也开始给天空奏鸣,整个山村就这样鲜活了起来。如今耕田实行了机械化,但老牛仍养着,是老人的伙伴,也是老人的自豪。与老牛说说话,与老牛聊聊天,还与老牛畅想将来。这是侗家人的生活缩影,也是山野里的生活图景。老牛走在花阶路上磕脚,它们自觉地走在路边的泥地里,花阶路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人行道”。

一场春雨过后,“人行道”被冲洗得一尘不染,相当于欢迎外宾的红地毯,是那样的圣洁而高贵。哪家有红白喜事,会安排专人负责查一查花阶路路面的石子有没有松动,路边的杂草是否影响安全出行。

一大早去镇里工厂上班的小伙子走在花阶路的拐弯处喊上一嗓子山歌,邀约同伴们一起走,也喊出心中的情愫。侗家人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在花阶路上席地而坐就东家长西家短地聊起来。

胖婶问:你家上大学的女儿什么时候放寒假?

正在路边捡干柴的张嫂答道:忙着复习考研咧,可能要古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才回来。

胖婶感叹道:如今世道变了,二十三四的大姑娘了还在读书,当年啊,是两个孩子的妈啰!

天天在一条花阶路往来,各家情况心知肚明,有什么事只要说一声大家都会互相帮助,远比城里的街道和柏油路温暖。

花阶路上最忠实的伴侣是那只黄狗。它在这条路上游走了八年,如今还常来这里上蹿下跳,对花阶路再也熟悉不过。

如此这般的乡村,千百年来作家写过,诗人吟过,画家画过,摄影师拍过……驻村扶贫工作队把公路修进了侗寨,路面还硬化成了水泥地。但村人们仍习惯走在花阶路上,他们说,走在花阶路上有人说话有人唱歌。

是的,乡民们说的没错。如今能进入我梦里的仍旧是村寨里的花阶路,这就是我来时的路。

(一审:罗江龙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