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稻田,1096天,我们从未停止思念

2024-05-23 08:52:0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
字体:【

风吹过稻田,1096天,我们从未停止思念

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墓前摆满鲜花和稻穗,祭拜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还有很多人托外卖小哥来送花

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前来祭奠袁隆平院士。 谢佳燊 摄

5月22日,唐人万寿园,袁隆平墓前摆满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 谢佳燊 摄

您离开三年了,每当风吹稻禾,我们就会想起您。

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他的宗亲、他的学生、他的“老同事”……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从五湖四海赶到袁隆平墓前,献花悼念,诉说这1096天,从未停止的思念。

墓前摆满来自全国各地的花

5月22日,湖南唐人万寿园。长沙的天气有些阴沉,袁隆平院士的墓前摆满了鲜花和稻穗。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上午9时,袁隆平院士的墓前已经聚集了很多前来祭奠的人。袁隆平夫人邓则坐在一旁的小石凳上,深情地望着爱人的墓碑,眼里噙着泪水,眼神里更多的是怀念。

前来祭奠袁老的袁氏宗亲和社会群众手捧鲜花,微风拂过,鲜花和稻穗一起轻轻摆动,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轻轻点着头。

“袁老,身为您的后人,我们会继承您的志愿,永远记得您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一位袁氏后人站在墓前,用坚定的话语说出心中所想。

自发前来祭奠的人群中,一名紧紧拉着妈妈手的小女孩格外显眼,她将手中的鲜花轻轻放在墓前,学着父母的样子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们是从江苏过来的。”杨先生夫妇带着女儿专程来祭奠袁老,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年幼的女儿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老人,让下一辈能一直铭记、怀念袁隆平院士的功绩。

前来祭拜的人操着各地口音,江苏、陕西、湖北、江西、广东、香港、山东……不时有外卖小哥小跑着赶来,将鲜花送到袁老墓前。“今天接了好几个订单,送花到袁隆平院士墓前,都是外地单。”外卖小哥手捧鲜花,在袁隆平院士墓前深深鞠躬,轻轻将花束放下,“知道花是送给袁爷爷的,一路骑得特别稳,这份诚意我必须认真对待。”

您从未离去,我们从未忘记

9时30分,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60余人来到墓园。总经理卢成林告诉记者,公司最早就是在袁隆平院士的支持和关心下成立的,而他们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继承者,一定会接好袁老的接力棒,继续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为农户创造价值。

络绎不绝前来祭奠的人当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既有长沙的大学生,也有从海外专程赶回来祭拜袁老的学生。

来自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的陈同学,将自己写给袁老的信投进了袁老墓前的“天堂邮局”投递箱。他在信中写道,“作为一名‘00后’,是听着袁爷爷的故事长大的,虽然没有机会亲眼见到您,但对于我来说,您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陈同学告诉记者,袁爷爷逝世后,他每年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缅怀他,今年毕业即将回到浙江工作,小伙眼中满是不舍与怀念。

张同学来自天津,是一名留学生,特意从海外回来祭拜。“袁老对我们年轻人有很多期待,说过很多激励年轻人的话,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墓园幽静,思念汇集。袁爷爷,您从未离去,我们从未忘记! 

■华声在线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煜棋 

特写

这所学校每年都有孩子获得袁爷爷的奖学金

袁隆平的另一个“种子计划”在长沙湘珺未来学校发芽

华声在线5月22日讯 袁隆平走了三年,他的“种子计划”却在生根发芽。5月22日,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设立“袁隆平院士奖学金”的中小学校,湘珺未来学校举行了第三届袁隆平“种子计划”全优生奖学金颁奖典礼。

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国家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这是奖学金设立的初衷,也是袁隆平曾经的心愿。

“2021年,袁隆平‘种子计划’全优生奖学金正式设立时,我上五年级,看着学长学姐们在台上领奖,别提多羡慕了。”作为袁隆平“种子计划”全优生奖学金获得者、C2301班的钟如熙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眼中闪烁出光芒,从那时起,他便给自己立下了“要在奖学金名单上写上自己名字”的小目标。他不仅认真学习,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学习编程并参赛,“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生长、创新,因为这就是‘种子’精神的核心所在。”

记者了解到,由袁隆平院士捐资创建的“种子计划”奖学金分设了优秀学生奖、拔尖创新人才奖两大奖项,不仅奖励优秀的在读学子,更传递了袁隆平院士对创新人才的期盼。

原C1202班戴晓雨获得了今年的“种子计划”全优生奖学金拔尖创新人才奖,她现在就读于清华大学。戴晓雨表示,“种子计划”代表着袁隆平院士对水稻研究坚持不懈的精神。“‘种子’所蕴含的精神一直都能在人生旅程中激励我,给我很多正能量。”

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传承人、其儿子袁定阳表示,学校设立袁隆平“种子计划”全优生奖学金,是激励湘珺学子经受磨难经受风雨,做一粒好种子,把院士精神传承下去。据悉,第一、二届奖学金已有16位在科学研究、学业成长上表现卓越的湘珺学子获表彰。本届又有10位优秀湘珺学子获此殊荣。

■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黄京

对话

他的学生年近花甲仍耕耘在这片稻田

赵炳然带着学生在墓前三鞠躬:将接力两个“水稻梦”

赵炳然和老师袁隆平在试验田里研究水稻。 (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华声在线5月22日讯 “老师请放心,我们会耕种好您守望的这片稻田。”5月22日上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铜像前,赵炳然带着自己的学生三鞠躬,表达对老师袁隆平的思念。

赵炳然是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体系科学家。198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师承袁隆平院士,师生二人在这里度过了34年的科研时光。

“每次学术上有新突破,袁老师都会说‘很高兴,more than excited’,随后还会补充一句,‘满意但不满足’。”赵炳然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老师在世时,自己时常会带着学生前去探望。

“袁老师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身上的家国情怀,我想让年轻人多感受。”5月22日下午,赵炳然来到湖南女子大学,以“胸怀与人生——袁隆平院士的故事”为题,做了一场宣讲。

“他是一位极度低调、务实的老人。”赵炳然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来佐证自己对老师评价的客观。有一次,赵炳然陪同袁隆平去北京出差,在返程的火车上,袁隆平被列车长认出来了。到了饭点,列车长给袁隆平和赵炳然送来了三菜一汤。袁隆平从口袋掏出四百元钱给列车长做饭钱。一个执意要给,一个坚决不收。僵持中,列车长紧紧握着袁隆平院士的手,“您让中国人都有饱饭吃,今天就让我请您吃一顿。”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院士的这句话,赵炳然一直谨记。他明白,这句话并不是简单地要求下田,而是强调水稻研究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

如今,赵炳然已年近花甲。他每年仍花费大部分时间,耕耘在袁隆平守望的稻田里,接力老师的两个水稻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全媒体记者 张浩

从山东到怀化

跨越1500公里

袁隆平巨幅油画送到安江农校

华声在线5月22日讯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敬献花篮”……今天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的纪念日,洪江市安江农校纪念园沉浸在深深的哀思之中,各界人士自发来到袁隆平工作和生活37年的地方,瞻仰和缅怀袁隆平。

到场的群众,除了洪江市中小学生和干部职工,还有来自省内外的游客。依次向袁隆平雕塑三鞠躬,敬献花篮,表达对袁隆平的崇高敬意和无限追思。

现场,一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油画惹人注目。“创作这幅作品学院团队耗时7个月;跨越1500多公里从山东运来,表达我们对袁老的哀思和敬仰。”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清峰深情地说。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他生前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一生扎根稻田,成功研究出籼型杂交水稻,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传承好袁老师的‘种子精神’,脚踏实地不断研究创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科技力量。”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农艺师朱世军表示。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紫云 通讯员 郑春艳 邱思雨

《袁隆平全集》开启预售

珍贵手稿将首次公开

华声在线5月22日讯 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记者今天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获悉,该社策划、组织出版的《袁隆平全集》已开启预售,将于近期正式发行。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九卷至第十二卷为袁隆平珍贵手稿,绝大部分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袁隆平全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柏连阳主编,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21年5月逝世前袁隆平院士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以及许多首次公开整理出版的教案、书信、科研日记等,共12卷。

《袁隆平全集》时间跨度大,各时期的文章在写作形式、编辑出版规范、行政事业机构名称、社会流行语言、学术名词术语以及外文译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和变迁,这些都真实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变化轨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编辑时以保持文稿原貌为基本原则,对作者文章中的观点、表达方式一般都不做改动,只在必要时加注说明。

■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一审:田镇圆 二审:卢小伟 三审:鲁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