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胡雪怡
立夏时节,微风不燥,看一场千年前的动画,去体会湖南皮影戏的光影魅力。
相传两千多年前,在还没有电灯的夜晚,一种集光影、美术、雕刻、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开始兴起。大臣用树叶或布帛雕刻、剪裁成汉武帝已过世爱妃的身形模样,再借助月光、烛光将影子投射在纸窗、帷帐上,模仿其生前的体态动作进行表演,以解皇帝思念之苦,这是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起源的传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照明由火、油发展到电,皮影制作从树叶到兽皮、纸板。一块白布、一束灯光就可以搭建一个表演戏棚,皮影戏出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剧院剧场……成为文化味足、故事性强、观赏性高、人人可亲的艺术瑰宝,被尊为现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先驱鼻祖。
“与北方的皮影不同,湖南的皮影一开始用纸做成,后面因为南方潮湿,发展成用牛皮做,这样不容易打湿,也不会发生不贴幕布的情况。造型上,一只眼睛是五分,而湖南皮影通常是七分脸,都是跟着剧情需要和人物性格来定。”近日,记者走进了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湖南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李桂香向记者介绍了湖南皮影戏。
80多岁的李桂香打开她的行李箱,里面全是不同皮料制作的皮影,装着她的皮影人生。
李老师拿起一个用纸做的皮影,“这个影人有胡子,是老生。老生走路挺胸收腹,与舞台的台步是一样的,戏曲的东西也会运用在皮影上面。”在老生的“关节”上还能看到已经模糊的报纸字迹。
单看皮影,只有一种形态:手臂、身体、腿脚等部位呈自然下垂状收束着,各个“关节”上拴着细绳或铁丝,连接着操纵杆。但将其放在灯光白布之后,经由人的操控,皮影便有了姿态、情绪和情感,真正生动鲜活起来。
从人物的整体造型到五官细节,从头帽到脸、眼眉、鼻尖,无论动物还是人物皮影,都需要历经设计,拆分制图,下料、拆件,几千余刀的雕刻,磨砂,反复压平,上色,刷漆,再自然晾干,装置成型……最终才能在一场光与影的交错中获得了完整的生命。李老师还向记者展示了同时操控三个影人的“绝活”,出拳、打斗、翻跟头等动作行云流水,活灵活现。
“我们湖南的皮影无论是剧本的创作还是表演的方式,都在不断更新,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李桂香介绍,湖南皮影戏独领风骚,湖南经典原创剧目《龟与鹤》《三只老鼠》《雀之灵》等,均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湖湘艺术特色,深受国内外赞誉,这些都离不开湖南皮影艺人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创新。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冯微表示,皮影戏传入湖南,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到了湖南的文化、音乐特色、美术风格的影响。皮影戏的非遗传承人身上都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为皮影艺术不断创新艺术样式和作品,再融合舞台声光电各个方面的创新,使得湖南皮影戏走在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