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尽床头几卷书

2024-04-22 07:30:1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编者按

这是个偏好“秉烛夜读”的时代。近几年,多个机构的阅读习惯调查显示,一天的工作、学习结束,晚上8点到10点成为全民阅读的高峰时段。而00后更爱熬夜读书,读书高峰期为凌晨左右。

夜阑人静,一切妥妥帖帖,安安稳稳,是属于“自我”的时空。对于一些人来说,此时读书是一种助眠程序;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对一天繁杂具体的生活的精神补充。

睡前读什么书,各有各的讲究。有人说,不能太冗长枯燥。抱着好大的部头,字还没看进去几个,人就抱着书睡着了。有人说,不能太深沉。这样的书,得查阅资料、做批注。懒懒倚着,只能囫囵吞枣,嚼不出什么营养来。有人说,也不能情节太勾人、环环相扣,实在太扰眠了。

你会挑选什么样的“书伴”伴你入眠呢?你读罢什么样的文字,才会“拨书枕头眠”呢?这是全民阅读的时代。在2024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请了几位不同职业的读者,谈谈他们的选择。

一本书跨越山海的召唤

李 卓(作家)

睡前读物中,我偏爱的是短篇小说集。散文好读,但容易把自己的命运放进文字里。作者悲切,我就伤怀,作者怅惘,我就跟着迷茫,即便是彻悟人生或捕捉世间美好的篇章,也会让我观照现实,久不能寐。长篇小说像迷宫,易进难出,好的中篇小说往往令人爱不释手,铆足劲读完反而误了睡眠。短篇小说则不同,一两万字的篇幅恰到好处,开头几句话便可以大致判断出优劣,若是极好的短篇,隐匿于海底的冰山足以支撑入眠前的混沌思绪。

曾经我特别痴迷马尔克斯、福克纳、卡佛、安德森等名家的短篇小说,它们如一盏盏橘黄色的灯,在长夜中引着我去呼应旷野的星光月色。后来,一个作家朋友告诉我,要多关注当下的写作者,看他们在思考什么以及写什么,于是买来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张楚的《七根孔雀羽毛》,弋舟的《丁酉故事集》,沈念的《灯火夜驰》,郑小驴的《南方巴赫》,周于旸的《招摇过海》,三三的《晚春》等,在他们的小说里,我看到许多未曾见过的景象,也注意到许多一直被我忽视的幽微的生活。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心却莫名敞开了,某时,我能听到一种窸窣的声音,仿佛灵魂挣脱躯壳,追随小说中的人物去了芦苇茂盛的湖畔,抵达人声喧嚣的市井,或攀上离开地面百余米的塔吊驾驶厢,四目相对时,瞬间成了知音。

蛩音传来,大梦拉开序幕——始于一本书跨越山海的召唤。

一段靠近文字的时光

杨晓澜(文学编辑)

信息爆炸时代,书籍比一般商品廉价,读书仿佛早已变得可有可无。但人活着最好还是拿点时间读读书,哪怕是忙碌一天后的睡前,这是维系生命和提振精神的一口清气。只是这时的读书不需精读细读,可不求甚解,当作一段靠近文字的时光即可。词汇、语法、意境、意义等,都排除在视野,独留一种闲逸与自在。

最近迷上两者。一是古诗词,随翻一篇,误入一页,任其缭绕。有些是重读,有些是新看,各有滋味。《古诗十九首》滞留床头半月矣,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感觉真的是在文字里跟着白月光慢慢行走。“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本是些个人、忧愁、悲凉、寂寥的诗句,但我读出的却是家国、温暖、真诚和开阔。诗句已没注释,叠词一个个从指尖流过,就像音符一个个在心间跳动。人世多么残酷,又多么美好。读这些句子,人变得柔软、安静。

一是绘本,简洁而不简单。当你陷入长篇巨制的游戏陷阱,绘本可引导常识及纯粹的回归。带孩子看,也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保持对阅读的天真与想象,也保持那份感性与湿润。绘本不是在读,而是书中的故事在流,在靠近相交,在无缝共情,如《爱心树》的舍与得,《花婆婆》的鲜花与世界,《阿秋和阿狐》的信任与陪伴,越是日常的点滴情愫,越是人间的动人之处。

寻觅心灵的宁静

朱赛(出版从业者)

我枕边的书,是我心中的挚爱。虽然书柜里常有新书加入,但那些枕边的老面孔,始终是我最熟悉、最亲密的伙伴。不扰我平静之心,不惊我安定之神。

《资治通鉴》,这四本厚厚的文言文著作,我已反复研读三四遍。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初读时,我沉浸在史料之中,感受历史事件的风云变幻;再读时,我领略其中的思想精髓,体会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智慧;三读时,我则细细品味文字之美,感叹汉字的精深巧妙。

经济管理是我的专业,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我的阅读也逐渐从专业知识图书转向更具思想性的作品。其中,哈耶克的《走向奴役之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帮助我深化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解,更在无形中改变了我的工作观念,让我认识到效率与创意之间的天然矛盾。哈耶克的思想源于对人类历史的深入考察与思考,而非一时的灵感闪现,这也让我深受启发。

此外,科普图书的阅读也不可或缺。《第一推动丛书》并非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深入探讨科学思想、宇宙终极规律的著作。让我得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殊途同归。随着对科学规律的深入探索,我开始了哲学的启蒙之旅。近年来,我一直在研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让我在忙碌的一天后,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它是我众多爱好之一,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长夜里,等待喜乐来临

黄浩(专利工程师)

我还记得在浏阳一中读高中时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挨个走到同学面前问:“你是否有阅读的习惯呢?”同学们大多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老师回应大家以赞叹的表情。我想,这个赞叹的表情就是我阅读的启蒙了。

夜晚,尤其是在春天的夜晚,我爱看诗集。望着窗外的新绿,我总是忍不住念出洛尔迦的诗句“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而读到聂鲁达的情诗,我仿佛走进了秋日的黄昏,他炽热的激情就像是一颗燃烧的落日,明亮又细腻。

当虚无笼罩我,爱伦坡笔下的那只乌鸦就从窗外扑腾进了我的心里,重复着说“永不复焉”。至于虚无,我不惧怕它,因为我最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会对我说:“我不知道,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但诗人就像,你说,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夜里走遍故土他乡”,我只需要在长夜里默默地准备,等待喜乐来临。

诗歌被写下时属于诗人,被阅读时属于我自己。诗中的词语在脑海中排列,它就会重新演奏、回响,发出的声音来源于我的脚步、杯中的酒,列车的轨道……以及我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或许没有人能够独自承受生命,但我的生命因诗歌而热闹非凡。

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一同入眠

周诗芃(公务员)

长期以来,我一直保持着睡前看一会书的习惯,而在这些睡前读物中,我偏爱的恰好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型:一类是古典小说,一类则是科幻小说。

古典小说在确定性上独树一帜,不仅遣词造句极为考究,情节也是绵延千里。《水浒传》中,林冲被陷害、被发配、被安排到草料场捡“轻松差事”,直到在山神庙偷听到连发小都参与追杀自己的阴谋时,才明白自己早已是死路一条。这一连串的剧情貌似漫不经心,实则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红楼梦》中,惜春这句话怎么看都是一句玩笑,谁会想到,惜春最终结局居然真的就是“独卧青灯古佛旁”……每每读到文中谶语,我都百感交集。

科幻小说则常常给予读者一记想象力的“重拳”。《星之继承者》开篇写,2027年,人类在月球的一处山洞中发现了一具“人类男性”的尸体,但令人震惊的是,这具尸体躺在这里的时间已有五万年之久!万般悬念要在书的后半部分解开。

古典小说如同一出编排精巧的话剧。尽管你早已对人物和情节了然于胸,但每一次欣赏时仍不由自主为剧中人物命运扼腕;而科幻小说则如同盛大的舞会。你不仅仅只是一名观众,还有可能被作者邀约下场,参与想象力的狂欢。

我所钟爱的睡前读物,是个人生活的精神反哺。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每个人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已被牢牢地定型,小说让我从现实世界中短暂脱离出来,与作者和他们笔下的人物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最美好的时光

徐英(农家书屋管理员)

几年前,家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起了文学书屋,听说村里建起了贾平凹书屋。我回到了家乡清溪村,选择当了贾平凹书屋的管理员。

我平时睡前看的书,就是贾平凹的书籍。第一本书是《浮躁》,也许自己内心有些浮躁,刚开始,看一页都要十来分钟,看到后来,感悟挺深的。故事中的男主角金狗撑过船,在外当过军官、当过记者,见了世面后才发现,在家乡小乡村的时光才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联想到自己之前在广东闯荡,在外面呆久了,除了新奇,剩下来的就是无穷的想念,想念回到家里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想念生病的时候有人嘘寒问暖,牵挂自己的家人过得好不好。

看了贾平凹的作品后,他对家乡的热爱、对人物情感的刻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让我渐渐喜欢上这位作家。当然最让我敬佩的是作家的心态,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这让我渐渐地沉下心去看书。现在,我的5岁儿子睡前会嚷着让我给他讲书里的故事,我觉得这样很好。

(一审:龙晓龙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