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总书记面对面】匠心琢木 印刻乡愁

2024-03-28 06:46:2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卓萌] [编辑:潘华]
字体:【

编者按

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四天时间里,从长沙到常德,从踏访学校、企业,到调研历史文化街区、乡村,日程满满、寄语殷殷。3月28日起,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推出“我与总书记面对面”专栏,回访与总书记面对面的干部群众,讲述他们牢记嘱托、奋发作为的生动故事,敬请关注。

常德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计划雕刻10米长的《湘行散记》,展现湘西北民俗与文化——

匠心琢木 印刻乡愁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卓萌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考察调研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在鸳鸯走马楼展出的巨型木雕《湘行散记》设计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赢得点赞。“总书记的关心和认可,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我将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创作更多好作品。”设计图创作者、常德潘氏艺术木雕非遗传承人潘能辉说。

▲潘能辉在绘制巨型木雕《湘行散记》设计图。通讯员 摄

潜心木雕创作37年——

博采众长打造文艺精品

总书记考察调研常德河街后,潘能辉的工作室“火”了。3月27日,记者看到,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隔着两面玻璃墙,观看工作室内的创作。尽管门外熙熙攘攘,潘能辉和妻子仍沉浸在作画和雕刻中,安之若素。

潘能辉1971年出生于常德安乡,祖上四代从事木雕。在爷爷的熏陶和指导下,潘能辉从小学习书画,15岁开始接触木雕。20岁,潘能辉来到深圳、香港等地给海外客户做木雕。不久,与跟着自己学习木雕的常德老乡胡美华结为夫妻。

“当时收入还不错,但我心里始终有个‘结’。那就是,我的文化根脉在湖南、在常德,要创作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潘能辉说,2013年,他和妻子回到安乡老家开办木雕工作室,围绕地方特色建筑、民间风俗等主题开展木雕创作。

潘氏艺术木雕和桃源木雕同属于常德木雕,二者有着共同的渊源——明宪宗第十三子朱祐枢封荣王,后就藩常德府,从京城调集大批能工巧匠前来修建荣王府。精湛的宫廷雕刻技艺与常德民间木雕技艺融合,形成现在常德木雕。

“潘氏艺术木雕的创作,不受雕法的约束和限制。”潘能辉说,自己的木雕作品博采众长,徽派的雕法、浙江东阳的雕法、福建莆田的雕法,甚至是国外雕刻技法,都为他所用,技艺全然服务于内容表达。

在潘能辉眼里,文化和艺术是桥梁,连接现在和未来,文艺作品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这些年,他以常德河街、七里桥、安乡深柳书院等为主角创作了不少作品,融入地域文化与地方风俗,为的就是“让每一个人能够看到儿时的自己,看到历史”。

绘制20余米长木雕设计稿——

浓缩湘西北生活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常德河街时,《湘行散记》木雕设计图与桃源刺绣、麻质画等非遗作品在鸳鸯走马楼集中展出。“总书记一进门就注意到这幅画,感叹这么大一幅画,很像《清明上河图》,问我描绘的是哪里。我告诉他,画的是沈从文笔下的大美湘西,展现民国初期沅水流域商贸往来盛景。”潘能辉说。

“这里就是我们所在的常德河街,这是中医馆、纺织铺、缝纫店、粉馆……这里是桃花源,这里是沅陵的二酉山藏书洞……这里到了凤凰,端午节大家正在‘抢鸭子’。壮观吧?”摊开长达20多米的设计图,潘能辉指着画上的细节一一介绍。屋顶的瓦片,船边的浪花,踩高跷、耍猴把戏的民间艺人,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无人不为其画面之丰富、笔触之细腻而惊叹。

“常德河街占了大约四分之一的画幅。”潘能辉说,“这个‘湘西大码头’,是最能体现当时湘西北风土人情的地点之一,也是我们创作的起源。”

常德河街,最早形成于明朝,原本位于沅江旁。1922年,年轻的沈从文租住在河街数月,其间他替表哥黄玉书写情书,促成表哥的姻缘。1924年,黄玉书长子在常德出生,便是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的黄永玉。2015年,常德在穿紫河畔重修河街,“常德河街”便由黄永玉题写。

2019年,潘能辉的工作室入驻河街非遗文化街区。这里的繁荣美丽与文化底蕴,让潘能辉萌生了新的创作想法。他和胡美华决定以沈从文《湘行散记》为创作蓝本,用木雕技艺再现湘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风貌、建筑街景和码头文化。

潘能辉组织十几个人的采风团队,带上7台无人机一路西行,来到沅陵、泸溪、凤凰、花垣等地11次采风。仅是收集整理资料就花了1年,之后闭关8个月完成草图创作。2022年开始绘制水墨定稿,同时成功申报湖南省2023年度文艺创作资助项目。

“最开始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设计和雕刻,但是随着我们对本土文化挖掘不断深入,对画面精细、精美程度追求不断提高,战线越拉越长。”潘能辉告诉记者,创作和修改图稿已经花了6年,最终定稿还需要两三个月。

“接下来,要把这幅图还原到一根长10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上,预计要10年时间。”潘能辉笑了笑说,自己已经不再计较投入的时间和成本,一心想把作品创作得更完美。

48条木船承载码头文化——

让游客在河街寻见乡愁

潘能辉的工作室里,还有一幅长卷《常德的船》。背景依旧是繁华的常德河街,水上泊着48条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木船。

“船是水上的精灵。沈从文也写过《常德的船》。他说,要欣赏湘西地方民族特殊性,船户是最有价值材料之一种。”潘能辉说。这一次,他将船作为创作的主角,不仅仅满足于用绘画和雕刻复原湘西北旧时光,还计划在穿紫河上、河街旁,将《常德的船》画面还原成实景,打造成大型文旅项目。

“到时候,水下粼粼波光,船上灯笼摇曳。那样子一定非常漂亮。”说着,河街夜景便在潘能辉的眼里闪起光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购置5条乌篷船泊在河岸,还有10条船暂时安置在太阳山上。“河街因水而出名,因码头文化而出名,因沈从文的作品而出名,这些就是河街的文化内涵所在。我相信,有了《湘行散记》《常德的船》等木雕作品以及这些实景船只作为文化载体,一定能吸引和留住更多游客。”

非遗传承之路非常艰辛,你们做得很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深深触动着潘能辉夫妻的心。“创作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总书记是懂我们的。”潘能辉激动地说,“总书记在调研中还叮嘱我们,要把非遗文化传承好,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我们一定全心全意打磨好作品,让非遗文化为历史文化街区添彩。”

(一审:蒋宇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相关专题:我与总书记面对面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