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㊷丨一副楹联,带你走近“毛泽东走出韶山冲的第一站”

2024-01-13 09:03:5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茜]
字体:【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秋天,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前去湖南湘乡县城就读东山高等小学堂(原称东山书院、后称东山学校)。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了这首《七绝·呈父亲》。

仲冬霜月,我们再度探访东山书院,只为书院大堂悬挂的一副楹联:

公毕方将私治;

师严然后道尊。

东山书院对联。

一直潜心研究中国党史和红色旅游的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平应邀为我们解联。

百年书院

湘乡城东有山,南连华盖,下瞰涟水,有石若台,名曰东台。东山书院,就建在这灵台秀水之间。

正门之上,挂着清代榜眼、书法家黄自元书写的“东山书院”楷书牌匾。

东山书院正堂前石柱上,挂着一副对联:“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

踏入门内,正堂前石柱上,挂着一副黑底绿字对联:“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此联上方,“公诚勤俭”红色校训匾额格外醒目。

许多人认为,这是当时湘乡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也有人说,这是湘乡人立身处世的标准。到底如何理解这副联?

“要深入理解这副楹联,必须先从书院说起。这里不仅是一所乡间书院,更是一个富有故事的历史见证。”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建平并未直接作答,而是聊起了书院的过往。

书院正厅顶梁正中间绘有中国传统阴阳八卦图,两端书“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尚书衔甘肃新疆巡抚一等男刘谥襄勤倡修”“大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孟冬月谷旦十八里士绅建”。

“倡修者,即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出任新疆建省后首任巡抚的湘军悍将刘锦棠。”刘建平说。

光绪十七年(1891年),刘锦棠带头捐款两千两,随后,四方贤达纷纷效仿,踊跃解囊。

起初,他们打算循着旧径,让湘乡学子做秀才、举人、进士,走出一条光宗耀祖、光大乡里的路。然而,就在书院正式动工之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旧梦。

以湘乡士绅许时遂为首的筹建人员深感“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决定办一所经世致用的新式学校——东山精舍。书院课程不再只是读经讲经,而是面向新学,分为“四斋”:即算学、格致、方言与商务,以“分科造士”。

东山书院航拍图。

“这才是这所乡间书院与众不同之处。”刘建平说,在甲午战争后人心思变的年代里,东山精舍成为湖南维新运动中传统书院向现代教育发展的改革先锋。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清政府通令全国学堂变为书院,东山精舍解散;

1900年,东山书院建成招生;

1903年,书院改为校士馆;

1905年,再改为东山高等小学堂……

1907年,龚翼鹏担任学堂长后,认为要办好新学,必须用新思想引导学生,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于是力举制定合乎时代的校训“公诚勤俭”,而由他所撰写的楹联“公毕方将私治,师严然后道尊”则是对办学宗旨进一步阐释。

大公无私

百年光阴荏苒,这副楹联和东山学校校训“公诚勤俭”一起,如春风化雨般悄然内化于每一代东山学子心田。

湘潭大学教授刘建平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副对联意思简洁明了,却道出了东山书院不一样的襟怀。”刘建平解释,“上联,公毕方将私治,‘公’在前,告诫我们,须先为社会公众利益着想,再顾及个人私事。唯有心怀国之大者,才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心用情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付出努力。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正是这种一心为公、天下为公的精神。”

细细思索,从“公毕方将私治”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何尝不是一条延续不断的精神脉络?

“毛主席的一生彻底地贯彻了大公无私。他的胸襟,是在逐步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悟融合新式教育,逐步铺开。”刘建平说。

今天,东山书院原址保存完好,同时辟有“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这里已经成为人们深切体悟“毛泽东成长之路”、开展红色教育的基地。

走进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一楼展厅,一幅《走出乡关》的人物工笔画光彩夺目,生动再现了少年毛泽东挑着行李,向家人挥手告别,踏上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之路的情景。

“这个圆规、尺子,跟我们上课的时候一模一样。”“那个时候居然就有留过学的老师讲课,比我们小时候还要洋气呀!”“小学堂居然有微积分,赶上我大学上的课了。”……纪念馆里,不时有年轻的游客们发出惊呼,感慨声不绝于耳。

东山书院航拍图。

百年前,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新式教学环境,也为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少年毛泽东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第一次看到中国地图;第一次从留日归来的萧先生那里了解到日本的一些情况;第一次大量阅读有关维新变法的文章和书籍……当得知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饱受列强欺凌,他十分痛心。

在一点一滴的学习中,少年毛泽东开始觉醒民族意识,将内心深处渴望救国的意识,转化为自觉追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动力。

“毛主席受到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深感赞同,并自号‘子任’,寓意‘以天下为己任’。”东山书院旧址专职讲解员黄鹏噙着笑向来访者介绍。

毛主席在东山读书时喜欢阅读《新民丛报》,后来“新民学会”的命名就是由此而来。

“新民学会最初倡导革新学术、塑造品行,最终逐渐转变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湖南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创建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充分准备。”刘建平认为,新民学会宗旨的改变,恰恰体现了毛主席境界和胸怀的进一步升华。“至今,中国式现代化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努力所铺垫的!”

大公无私、以国为家是青年毛泽东鲜明的人格特征,也是那个时代众多进步青年的主流色彩。

师严道尊

在这片曾以“废科举,兴新学”为旗帜的土地上,东山学校教学之风绵延不息,时隔百余年,“师严道尊”韵味依旧浓郁。

“《礼记·学记》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下联‘师严然后道尊’就是取自这里。”刘建平说。

下联是否可以看作是对老师们提出的严格要求?面对记者疑问,刘建平阐释:“老师当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己崇高的风范,做学生的表率,但这里‘严’更应为‘尊’的意思,‘严师’即为‘尊师’。发展教育事业, 最要紧的是要尊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导者,教师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应该是‘道’的载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教学的‘初心’就是育人。只有当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被认真对待。这才应是对‘师严道尊’更为合适的理解。”刘建平认为,今天的大学也同样如此,老师要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德才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先生”,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会促使他们认真学习,全面发展自己,这样,民族信仰体系才能牢固树立,代代传承。

如今,东山书院的老校门依然保存完好,正上方悬挂着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母校题写的“东山学校”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熠熠生辉。

东山书院旧址专职讲解员黄鹏向记者介绍书院的故事。

老校门旁,见证着昔日毛泽东入学考验的门房仍在。“当年少年毛泽东提前来投考,初始未被录取,然而凭借一篇《言志》的现场作文,终于被破格录取。当时东山高等小学堂堂长李元甫称赞他是‘建国材’。”讲解员黄鹏对这段往事津津乐道。

少年毛泽东读书时的教室与座位。

“以前我在东山学校读书,新的教学楼还没有建成,我们就是在书院旧址读书,还是那个样儿!”故地重游的校友武文渡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情景,颇为母校自豪。

从东山走来,时刻挂念东山,以东山为荣的不只有毛泽东一个。开国大将陈赓、谭政,国际诗人萧三,著名学者萧子升,革命先烈毛泽覃、杨幼麟,解放后任全国总工会执委的易礼容等,他们无一不是在东山精神的孕育下,一步步成长,最终成为栋梁之材。

东山书院正大厅前还有一副楹联:“东山涟水古井石桥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领袖将军诗人学者激浊扬清浩气长存。”这是对学校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学校多年来始终引领教学风骚的真实写照。

记者手记

无巧不成书

周杨

每年9月10日,是全国的教师节,也是东山学校和湘潭大学的校庆日,巧合的背后,是一段隽永的历史往事。

1958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各地都迫不及待地进行新的尝试和建设。这一年,湘潭大学由毛主席的老师毛宇居先生发起创建。毛宇居曾亲赴北京,请求毛主席对学校进行指导。

在中南海的接见中,毛主席表现出对家乡办大学的关注和爱护。他询问了新学校的具体位置,当提到学校缺少教师,特别是教授时,毛主席鼓励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选拔教师,即那些有特长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可以成为良师。

为了使这所新大学形象更为鲜明,毛宇居还请毛主席亲自为湘潭大学题写校牌。毛主席提出,当时已应承为母校东山学校题写,但还未写,现在只给湘潭大学题写校牌可能不太合适。毛宇居随即提出:主席您写两家,我给您捎去东山学校,这样大家都满意。

1958年9月10日,毛主席于此为湘潭大学和东山学校均题写校名,并写信给毛宇居,表明将题字送至湘潭。

至此,湘潭大学和东山学校不仅在校名牌匾上共同承载了伟人的期许,更在历史长河中织就了一段不解之缘。9月10日,这个承载着湘潭大学、东山学校校庆和教师节三重喜庆的日子,也让我们铭记那些助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时刻。

点评嘉宾:刘建平

刘建平,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中国旅游研究院红色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湘潭长株潭一体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旅厅旅游规划咨询专家,湖南省首批121人才工程入选人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周杨

摄影摄像/李健

剪辑/戴钺

设计/陈琮元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