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研讨会嘉宾发言

2023-12-20 14:37:27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省委网信办网络宣传评论处处长邓清波发言:

我是一个楹联爱好者,我是农村出生,小时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农村主要是写对联,从小就受楹联文化的熏陶,所以我对楹联是非常感兴趣的。就在前不久看到写贾谊的部分,因为这个对联我很受启发,就我个人而言,对联叫“千年祠宇巍然在;多少文人拜下风”,这个对联看起来通俗易懂,也不具备太多的内涵,但我觉得写得非常好。贾谊的生命很短暂,但是他的千年庙宇一直都在那里,而且庙毁了好几次,原先被大火烧毁了,但它又被重新建了起来,现在那里已经成为闹市,所以说一个人的寿命到底是怎么算?贾谊死了,但是他好像又没有死。下一句话是“多少文人拜下风”,其实千年以来很多人对贾谊的评价是贬低的,这副对联我觉得好的地方就是作者他把贾谊的情感写出来了,虽然贾谊时常发牢骚,整个人很悲伤,但实际上他是在忧国忧民。贾谊的生命短暂,大多数人都觉得他发牢骚是不对的,但这副对联却肯定了他发牢骚。因为我自己现如今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人生的旅途上都到了需要反思的阶段,所以看到这副对联给我很大的感触和体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对联的解读价值是非常广泛的,它对当代人有很重要和深刻的价值,它不仅弘扬传统文化,也对当代人有了重要的启示。

我认为对联可以讲这么几个点。第一个就是对联代表着精华,几句话却凝结了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第二个对联代表着精神,有的对联只有8个字,更短的只有4个字,短短的几个字就构成一副对联,但里面却包含对仗、平仄、用典,代表着一种精神,可以看到作者的精神,也可以看到湖湘文化的精神,更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精神。第三个对联代表着精彩,建筑没有生命,但是有副对联在上面之后一下子就有了文化品位,中国建筑有了对联,就体现了文化自信,同时也是文化的精彩和魅力所在,这是中国建筑独有的魅力。所以我觉得新湖南从楹联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湖湘文化的宣传,是慧眼独具,可以说是传承了文明,彰显了自信,突出了创新,形成了影响,培养了人才,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专题报道。

从网络宣传角度的来讲的,《楹联里的湖南》有几百万的点击量是非常不容易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也给予充分的肯定。湖南不缺楹联资源,希望《楹联里的湖南》能够持续地做下去,做得更好,做成品牌,可以进一步扩大思路,扩大视野,挖掘更多的点。我提一些建议,供各位参考。

《楹联里的湖南》已经获得很多成功经验,在今后的报道工作中,我希望能够在技术上把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展下去。第一个是把知性和感性更好地结合起来。现在是专家去讲楹联,更多的是一种知识性的,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感性,不只是专家进行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融入个人感情和个人体验,就会更加打动读者。第二个是把古典性和现代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楹联是一个古典性的东西,如何挖掘它的现代性?一个是内容挖掘,它尽管是古代的东西,但它现在依然有用,有些对联永远不会过时,所以先要把对联的现代性进行内容化,再考虑对联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比如说扩大《楹联里的湖南》的宣传力度,就打造一个新湖南的开机页,只要打开新湖南的APP,它的两边就是一副对联,是新湖南的对联,可行与否,还需要斟酌。

第三个是把传统性和网络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不管怎么说,对联始终是一种传统的形式,但是现如今是互联网时代,虽然《楹联里的湖南》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希望你们能够把经验进行总结,争取做得更好。碎片化的传播和分众化传播的空间很大,比如说专门针对女性做一个对联合集,针对青年学生,做一个中考、高考的对联合集,针对某些地方某些人群,做一个特色的对联合集,根据网络传播特征,需要针对网民的特点进行一个特殊的报道设计。

第四个是把传承性和开拓性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点就是传统中华文化如何进行开拓,比如刚才提到的,有些地方是没有对联的,通过《楹联里的湖南》这个活动,给地方创造出新的对联。我不知道现在对联里面能不能有网络用语,在互联网时代,将对联网络化,做网络对联。我们需要抓住网络带来的新机会,在网络时代中进行开拓。再比如,之后要将《楹联里的湖南》出书,是否可以朝着“礼品书”的标准去,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整个互联网传播的情况下,对联不仅仅只是对联,更多地是要联系当下,联系大家的生活。比如现如今以经济增长为重心,那是否可以结合经济形势来谈对联?再一个是联通古今、联系当下、联网传播、联通中外。

《楹联里的湖南》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宣传报道,也表示很大的期待,期待会有新的作品出现,明年期待《楹联里的湖南》会有更好的策划,加强网络推送,当然也可以提高定位,放眼全国,开展全国性的活动。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