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导陈仁仁发言:
非常高兴来参加今天研讨会。我们找到对联这个形式真是非常好,它简短凝练,确实能够体现我们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一些特色,它对仗,最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文化当中阴阳二元的观念,它来自骈文或者律诗中对仗工整的句子,对联确实是“诗中之诗”,汉语精炼的特点。它让我们去思考世界的时候,总要带着相对的两个要素去思考、去看待、去观察这个世界。那么对联其实就是我们这样去观察世界的一个结晶。所以非常值得从对联这个点去切入,带出理解传统文化,再理解湖湘文化。就4个题目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第一个是对传统的湖湘文化,尤其是对湖湘楹联文化的系统挖掘和解读。首先既然是对楹联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和解读,如果是系统的挖掘,就得全面搜集和掌握资料,而这方面的资料余德泉老师和鲁老师已经把资料进行了汇编。所以如果要系统的挖掘,还可以对现有的资料《湖南楹联》继续进行挖掘,这为报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第二个是呈现,当然不可能逐一呈现,一是因为量太多了,二是因为有的对联确实不适合,它不具备湖南的特色,只是展现了中华文化共有的一些特点,也不必做重点。既然是《楹联里的湖南》,我们就要做湖南的楹联,那么就要精选内容上能够直接体现湖湘文化特点的,内容是最集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从内容上再去拓展,再去挑选能够比较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精华和特色的对联。对联的挑选有层次之别,有内外之别,有紧密程度之别,有相关程度之别的,需要一层一层地推广开来,这是精选湖湘对联的一点。第二个是对联需要雅俗共赏,纯粹的知识性的对联,有的不合适拿出来做报道的,要雅俗共赏,要有一定的知识在里头,但是同时要让人感觉到有思想内涵,这个思想内涵又不是那种理论式的思想内涵,它激发式的,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激发人的思考。很多对联的意思是平常的,很多对联的意思也是很深的,内涵很深的对联没必要面向大众传播,就是要在深和浅之间找到有启发式意义的对联。
第二个题目是弘扬传统文化,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还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新湖南有固定的、强大的传播途径,那么进一步来讲,传播途径可以是固定的,当然也还可以是拓展的。接下来就是传播形式和内容了。传播形式的话,就《楹联里的湖南》而言,目前其实也比较丰富,有文字、音频、视频,如果要形式更丰富,其实也可以结合书法、绘画、音乐等。在内容制作方面,就报道而言,无非就是解联的人和文本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其他音频、视频、书法和音乐其实都基于文本,所以首先要精选解联的人,这是一切的基础,解联的人不只是有学问就够了,还要能够知道怎么样深入浅出地去讲,所以这个是需要讲究的,面向大众传播的情况下,其实也要看解联人的气质和形象。第二个是文本的打磨,文本的打磨它不仅仅是说解联人说什么,我们就录什么,解联人在讲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那口语化的东西多大程度的保留也是有讲究的,既不能全篇都是口语化的东西,也不能全篇都没有口语化的内容,这个时候编辑就很重要,需要在文本和口语之间找到一个“度”,所以文本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问题,一定是之间,绝对的口语不行,绝对的书面语也不行,一定是之间,所以编辑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绝对不能只是知识的呈现,因为知识的呈现到处都是一样的,这个对联什么意思?这个字怎么解读?背景是什么?将对联知识性的呈现和加入解联人的思想情感呈现是不一样的,纯粹知识性的呈现是可以迁移的,放在哪里都一样,它就没有特殊性,没有特点。如果文字里面包含了当下的情境,包含了解联人独有的理解和情感,显得文章不是干巴巴的,不只是在讲一个客观的知识。当然,真实性没有是不行的,所以如何在知识性和凸显解联人个人的思考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是不容易的,但这正是需要去做的。所以这个东西主要是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文本上面,文本的打磨,有了一个好的文本,就有人愿意看,也有制作其他的东西的基础。所以内容的制作上,不仅仅是解读专家的事情,编辑队伍非常重要,编辑应该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以编辑和专家需要加强沟通,双向奔赴,共同打磨好文本。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深入推进《楹联里的湖南》的后续报道和品牌推广。第一个是需要搭上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平台,类似B站、小红书、各大主流媒体、甚至抖音,如何去利用这些平台去报道,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可以办点活动造声势,办活动是对报道的集中呈现,通过多种途径去宣传系列报道,去寻找更好的更多的媒体合作,扩大《楹联里的湖南》的影响力。第三个是二次编辑,针对已经有的文本、音视频素材,这些素材本来已经是成品了,也就是菜品,我们又要把这些菜品重新变成食材,重新组合,做成新菜推出去,做二次编辑,然后去宣传,去推广更多的点。题目是否亮眼、吸引人、触动人是很重要的,这个需要编辑多下功夫思考。有时候读者只要看到一句或者几句话,就对文章产生兴趣,达到宣传的效果,所以标题是很重要的,如何不做“标题党”却又能让读者通过标题看到内容,通过标题将对联最独特、最画龙点睛的一点呈现出来是值得思考的,也非常考验编辑的水平。
第四个问题是如何吸引更多读者,更多年轻人关注楹联文化。首先找到年轻人喜欢的平台,年轻人喜欢的平台有些跟我们一样,有些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调查,去认真了解年轻人喜欢的平台,他们经常在哪里逛,就把内容放在那里,吸引年轻人去看。第二个就是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我也不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形式,但年轻人大概会喜欢轻松幽默一点的,不会是严肃的、板起面孔的,其实谁都不喜欢正经的,这是共有的心理,除了做研究需要扎扎实实地阅读文本,但年轻人的目的不是做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式的学习,所以文本一定要轻松、幽默、亮眼,不能让年轻人读完很大一篇文字之后才有一个收获,而是几句话就可以让其产生触动,有收获。第三点是内容上不能够仅仅只去迎合年轻人,一定要有一个引导,包括知识、思想这几个层面,只是说形式不用那么刻板,内容不用太阳春白雪,也不能太接地气,所以要在迎合和引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