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㉘丨这副联,概述了上古“国民偶像”的光辉一生

2023-10-21 08:45:25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上古时候的湖南,虽不是历史的主舞台,却是一处不可小觑的风水宝地。《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九嶷山舜帝陵,被誉为“华夏第一陵”,自夏朝以来一直是祭祖朝圣之所,也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舜帝陵正殿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楹联:

事亲孝,待弟仁,耕历淘河,风雨不迷大麓;

任贤能,流逆恶,爱民勤政,梧嶷永记南巡。

(舜帝陵正殿门联)

这副联有何特殊之处?何以能在众多对联中脱颖而出挂上正殿大门?秋分时节,恰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舜文化”研讨会在永州宁远举行,记者与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潘雁飞相约赴会,并在潘雁飞的引荐下约请到与会的著名舜文化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一同访陵庙,赏楹联,观祭典,叩问中华文明之源。

此联精妙:“舜帝完整人生的生动写照”

站在“舜帝陵”匾额下抬眼环望,初秋的九嶷山,白云悠悠,草木葳蕤。入陵庙,穿午门,过拜殿,便到了舜帝陵正殿。殿内正中供奉着舜帝的铜像,高约三米,四周还挂有六幅讲述舜帝德孝生平事迹的壁画。

“为什么将这副联悬挂于正殿门口?它有什么妙处?”记者好奇发问。

“此联是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所长余德泉所撰,于1998年舜帝陵修葺工程竣工后悬挂。纵观舜帝陵众多楹联,此联妙在囊括了舜帝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是舜帝完整人生的生动写照;另一妙处则在句句用典,无一字无来历,典故均出自《尚书·舜典》《史记·五帝本纪》《孟子》等,这就要求楹联作者通晓典故,用典精准,才能达到言简意赅、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潘雁飞向记者娓娓道来。

(舜帝陵正殿)

上联“事亲孝,待弟仁,耕历淘河,风雨不迷大麓”,意为舜虽受父亲、后母和弟弟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孝顺父母、善待兄弟,故深得百姓赞誉。舜外出耕作捕鱼制作陶器时,以自己的诚信行为给大家树立榜样,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他所在的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威望。当舜被尧帝选作接班人接受考验时,他能顺应天时,在烈风疾雨的山林中不曾迷失方向。由此可见,无论是与家人相处、与社会民众相处,还是与大自然相处,舜都能应付自如。

下联“任贤能,流逆恶,爱民勤政,梧嶷永记南巡”,讲的则是舜当政后的施政措施与业绩,致力于实现“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他任用德才兼备的官员,并建立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将长期作恶多端的“四凶”流放到边远地区。他以民为本,晚年禅位大禹,南巡苍梧,大兴调查研究,推行教化,安抚苗蛮,由北而南,自洞庭湖溯湘江而上,最后崩葬于九嶷山。从此舜帝与九嶷、零陵融为一体。

(正殿壁画《南巡图》)

潘雁飞表示,“上联写舜帝成长中自我培育出的德孝与顺应自然之道,下联写他的孜孜以求、一心为民的诸多执政功绩,掇拾多个典故描绘人物形象,典切而不失于晦涩,相当精妙!”

此人至美:“最高道德模范,男子理想人格化身”

“在我看来,舜一个人就完美地诠释了儒家最核心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古代男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舜文化研讨会现场休息间隙,著名舜文化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跟记者聊起舜帝,盛赞他为上古的“国民偶像”。

“理想人格化身”,记者觉得这一说法新奇有趣。陈泳超解释,在上古历史和传说中,舜的故事非常完整,他的幼年、青年,生平、事业,大家都了解得比较透彻,熟知他靠自己的德行、能力从平民走到天子的每一步。他修养自身、平衡家庭、发展事业、德化民众的过程,对于古代男子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人格淬炼、最完美的事业进程。

“这个理想状态,除了舜,没有另一个人能够完美达到。”陈泳超表示,“当然,这也是一个理想性的构建过程。舜作为一个相对完美的古代人物形象,逐渐演变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伟大符号。”

(陈泳超为记者解联)

“舜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回答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时,陈泳超再次高度评价:“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肇始,既是发源者,也是最高的道德模范。”

“舜这个人物的构建过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过程。”陈泳超表示,后世只要是在传统框架内所设想出来的道德准则,都可以放置在他身上,他就是“道德性”本身、就是道德的负载。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儒家“言必称尧舜”,舜无疑是儒家最为推崇敬仰的圣人之一,是儒家思想最主要的精神来源。舜重视“德孝”,毕生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由此生发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儒家伦理思想,渗透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之中,逐渐构建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

司马迁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就是说舜帝正式将中华文明从“物质文明”推进到了“精神文明”的层面,从此中国有了明确的道德原则,真正从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舜帝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明先祖和道德始祖。“对于世界来说,他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美好的一部分,那些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和国家,都会感知到这一部分。”陈泳超说。

“您这么一说,我瞬间觉得特别骄傲!”记者表示,作为湖南人,之前多乐于跟人谈湖湘近代史,现在看来,湖南的上古文明也不容小觑。陈泳超笑着说,“舜绝对是湖南上古文明的骄傲!这么一个至善至美、拥有理想人格的人被认定死后葬在湖南,足证湖南在推进华夏文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舜文化在湖南有着巨大的开拓空间,值得特别宣扬。”

此湘有幸:“湖湘精神内核与舜文化一脉相承”

“舜的故事在湖南的传播面非常广,从南到北贯通整个湖南,他在湖南传播礼乐文明,强调以德教化,湖南受舜文化的影响非常之深。”陈泳超表示,如果舜的故事流传区域占比可分为“北三南二”,那湖南在“南二”中占的比例非常之大。舜的足迹从南到北贯穿湖南,连接起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关键链条将上古中国的南北串通了起来。

岳阳君山、常德德山、湘潭韶山、邵阳崀山、永州舜皇山和九嶷山,这些地方或为纪念舜帝停留驻跸,或因舜帝在其地演奏音乐教化民众而得名。湖湘有幸,人以地传,地以人传,世世代代的人们将舜帝的事迹口口相传,湖南众多山川泽野也因舜帝南巡播散的“德孝文化”而名扬天下。

“舜文化对湖南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涉及哪些关键人物?”面对记者抛出的疑问,潘雁飞进一步阐释,“舜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湖湘人文传承,也厚植湖湘文化之基。”

(俯瞰舜帝陵)

湖湘精神突出表现在勇于拼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这些恰恰在舜的身上都有体现。“舜的‘逆袭之路’与湖湘精神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潘雁飞感叹道。

舜文化对湖湘文化的影响,绕不开两个关键人物:一为屈原,二为周敦颐。

陈泳超说,“屈原有着浓厚的‘重华情结’(舜帝又名姚重华),他在《离骚》《九章》等辞作中多次提到舜帝,在创作过程中将舜帝作为神游时的陈词对象,表达出特别的敬仰之情。可以说,舜就是屈原的精神寄托。”而由《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演绎出来的“求索精神”,正是湖湘精神的代表之一。

潘雁飞也说到,“就道统传承而言,九嶷山区域的周敦颐继承创新儒学,湖湘理学的道统意识强化了大家对虞舜的尊崇与认同;与此同时,以湖湘之地舜祠、舜陵为中心的舜文化又浸润、助长了湖湘理学家的道统意识,弘扬了仁爱德孝的思想。”

“舜文化对于湖湘文化构建的意义,在于湖湘文化这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地域文化,仍然要以舜文化内涵为基石,为出发点。它似一股源源不断的甘泉,浸润着潇湘大地,蕴育着无限生机。”潘雁飞最后总结。

由此可见,楹联结尾的“梧嶷永记南巡”,既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着深厚的现实高度!

记者手记:

湘水通南北 舜德贯古今

朱晓华

在宁远采访的两天里,正有两场重要活动在这里举办:其一是“第十三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大、复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中国社科院、湖南社科院等数十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教授围坐一堂,展开讨论;其二是“全球湖南商会会长联席会议暨助推永州高质量发展大会”,英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湖南商会(联谊会),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湖南商会会长、工作人员等数百人,不远万里,跨越山海,奔赴宁远,共话发展。会后,两场会议的与会代表齐聚九嶷山舜帝陵,参加“癸卯年全球湘商祭舜大典”。记者有幸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庄严的仪式。

击鼓鸣钟、谨奉牲仪、敬献高香、恭读祭文……这一刻,来自全球的7个方阵500余位学者、商人全体静默,只闻鼓乐钟鸣,悠远绵长,响遏行云、震撼心灵!记者站在队伍中,默念舜德,感怀先祖,忍不住心潮澎湃。

(癸卯年全球湘商祭舜大典)

湘水通南北,舜德贯古今。深入九嶷、沉浸现场,这种感受愈加深刻。

祭舜大典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舜德传承的重要媒介。千百年来人们在此慎终追远,寻根祭祖,让舜文化福泽延绵,生生不息。如今,到此祭祖朝圣的海内外华夏儿女更是络绎不绝,舜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链接起一代代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感,产生出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和向心力。古老与现代在此融合,民族与世界在此互鉴,舜文化正是这样由古至今代代相传,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滋养着我们的发展进步!

点评嘉宾:

陈泳超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民族文学研究》《民间文化论坛》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三版“民间文学”分支主编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和民俗学研究。先后出版《尧舜传说研究》《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等数十种论著。

潘雁飞

潘雁飞,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出版《多维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舜文化传统及其当代诠释》等论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撰文/朱晓华 姚懿轩

摄影/李健

剪辑/戴钺

美术设计/周子茜

(一审:蒋俊 二审:王亚奇 三审:禹振华)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