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㉓|寻找心中的桃花源:诗意即是桃源境,莫羡渔父泛仙舟

2023-09-30 09:37:3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姚茜琼 朱玉文赵 持 戴钺] [编辑:刘茜]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姚茜琼 朱玉文赵 持 戴钺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无数古往今来的人心生向往,桃源意象成为人们渴望美好生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如今,在常德桃花源景区的桃花观前厅悬挂着一副楹联。它写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写心灵的自由愉悦,劝谕世人脱离世俗烦恼,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桃花观前厅楹联

无怪倏焉而秦,倏焉而汉,但与君谈笑移时,便成旦暮;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得此地栖迟毕世,即是神仙。

国庆前夕,我们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琳相约,一同来到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

古人的生活理想

登临桃花源景区的桃花山,我们举目四望,豁然开朗,古典雅致的桃花观便坐落于这草木苍翠之间,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沉淀了从唐初以来的历史。

“这副楹联最大的特点是抒发性灵、感悟人生,充满机趣。它告诉世人,神仙境界人人都可以到达,只要在桃花源和知己一起谈笑,过的就是神仙生活。”李琳向我们娓娓道来。

桃花观坐落于桃花源景区东部桃花山主峰上。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苏轼曾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来评论陶渊明的诗作,而此联在淳真质朴的语言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联语欣羡神仙,又从时、空两个角度把神仙生活‘人化’。神仙原本是虚幻的,对联却通过写人人都可以到达的‘神仙境界’,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和纯净精神世界的追求。”李琳解读道。

此外,联中化用了《桃花源记》的生活和景物词语,把陶渊明的隐逸旨趣与作者“人化”的神仙观融合起来,针对世人心态,写来浑然天成,逸趣横生。

“你看,字面上不提《桃花源记》,却处处有《桃花源记》的影子。它只说‘秦’‘汉’,只说‘洞’‘花’,引典巧妙,不着痕迹,写出了新意。”李琳补充说。

桃花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那么是谁创作了这副充满机趣的对联呢?关于对联的作者是谁,目前尚有一些争议。

挂在桃花观的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一行落款,上联落款“绿溪老和尚诗家清鉴”,下联落款“东湖居士蔡绍襄拜书”。据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此联作者为绿溪老和尚,由东湖居士蔡绍襄誊写。地方志有记载,绿溪老和尚生活在清代道光年间。

另一种说法,作者是李某。在晚清民国湖南慈利人吴恭亨的《对联话》一书中,收录了一副落款为“李某”的桃花源对联,和景区现存这副对联在立意和内容上高度相似,联云:

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

其实不管作者是谁,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副对联创作的时间在大约在晚清时期。

秦时乱,清时衰。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桃花观的楹联,不同的作者面对不同的人生失意与悲哀时,都以诗意并充满哲思的方式,描写了一个现实生活中浪漫的理想境界,表达了对田园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李琳认为,《对联话》中收录的对联虽然比现存景区对联对仗更工整,但相比之下,景区对联更切题更合理,思路也更清晰,更能体现桃花源作为神仙洞府的自然环境优势。

今人的心灵向往

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外出旅行、放松身心成为假期最热门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或许可以从这副对联里找到答案。

对联中的桃花源在陶渊明笔下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拍摄期间,我们在“洞”与“花”间游历,与大自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感受到满目的葱茏绿意,与大自然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身心的自由与欢欣,让我们暂时忘掉了那些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琳为记者解读对联。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曾是昔日文人雅士心中神仙居所的桃花源,今日则成为新农村平静和谐的人间烟火。古代遥不可及的仙乡世界出现在当今的凡俗人间,幸福光景灼然可见。桃花源不仅有桃林、良田、美池、桑竹等美景,还有质朴淳厚的民风与相谈甚欢的知己。在这里,旅人“与君谈笑”,消除倦意,收获愉悦,抚慰了疲惫的心灵。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也难怪楹联作者赞誉“得此地栖迟毕世,即是神仙”!

南朝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用《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一诗,来回答梁武帝萧衍的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大自然的美需要我们近距离去体会,只有将自我消融在自然中,才能收获精神上的悠游自在。

美国作家梭罗在其名作《瓦尔登湖》中也说,“我到森林中去,是因为我想活得自由自在”,大自然给予我们自由的呼吸,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美好的诗篇。而起源于德国的“森林疗法”认为,在绿意盎然的森林中,人的心灵与身体将豁然痊愈。

旅途本是物理空间的过渡与切换,却演化为精神世界的交叠与汇聚,给予人温暖与支持。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俯瞰桃花源景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激烈的社会竞争,有时会让我们在营营役役的生活中失去自我。或许我们可以在努力拼搏之余,利用假期休息、调整,短暂地避离尘俗,让心灵和情绪得到放松,才会走得更长远;保持一种平淡、超然的心态,恬淡如水,有张有弛,前行才能游刃有余。

李琳说,桃源仙境象征“抱朴含真”的哲学意味,也是代表归隐避世的自然居所。“向往之地的抵达需要我们忘怀得失、心无杂陈,‘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回归自然可以使我们的心胸更加豁达,不再计较那些得失与成败。”

也许,读懂这副楹联的人,会忽然觉得桃花源在何处已经不重要了。旅行、读书也好,冥想、倾诉也罢,只要是心灵安放处,便是人间桃花源。

“闻道神仙也可接,心随桃源共悠悠。”这个假期,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桃源梦和轻便的行李,行到山巅,坐看云起,积蓄力量,再出发。

点评嘉宾:李琳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主任、湖南省民俗学会会长、湖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2项,湖南省社科重点项目、教育厅重点项目及其他省级项目4项。独立出版学术著作3部,分别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湘潭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常德市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参编教材和著作5部,在CSSCI及其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一审:夏博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