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湘大地尽显非遗之美。6月24日,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湖南,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湘”遇非遗之旅!从竹纸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湘西苗族鼓舞,到浏阳花炮制作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侗锦织造技艺等,节目聚焦湘楚大地的非遗技艺,展现芙蓉国里独特的湖湘文化。为展示湖南非遗之美,华声在线特别策划“你好,非遗匠人”系列报道,聚焦湖南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华声在线6月24日讯(记者 黄梅 通讯员 俞汶伶 周云鹏)身着古装,站在浑黄的纸浆池前,拿着抄纸竹帘,在装满水浆的纸槽里抄出一张张湿纸,水漏纸出,随后平稳地叠放一旁,整个过程行云流水……6月初,在《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拍摄现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梁成富展演古法造纸技艺,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梁成富,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耒阳公认的“造纸能手”,从事造纸工艺有三十个年头。现如今,他不仅是耒阳蔡伦古法造纸传习所的一名演示员,也是蔡伦文化的传播者。今日,记者对话梁成富,了解他的非遗故事。
三十年如一日 坚守古法造纸技艺
立夏后,小满前,在衡阳耒阳黄市镇竹海村深山里,到处都能寻见梁成富忙碌的身影。瘦弱的身躯,拖着几百斤重的竹子,梁成富迈着小步,步履维艰,行走缓慢,一趟又一趟地穿梭在深山与竹海造纸作坊之间……这半个月对别人来说或许再寻常不过,却是梁成富一年中最艰辛的时候。
“立夏前,竹子太嫩,出纸率不高;小满后,竹子又太老,沤不烂。一年的造纸原料,上万斤的竹子,都得在这十来天里准备好,只能‘与时间赛跑’,早出晚归,刮风下雨也不敢停歇……”梁成富说。
凭着对传统手工艺的这份热爱,再苦亦甘之如饴,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
梁成富出生于耒阳古法造纸世家,祖祖辈辈靠造纸为生。打小他就跟着父亲学古法造纸,从砍竹、剖竹、沤料,再到抄纸、分纸、晒纸......大大小小60余道工序,每一道他都了然于胸。1993年高中毕业后,梁成富端起父亲的抄纸帘,正式成为一名造纸匠。
“1993年到2001年,是我造纸的‘高峰期’,每天造纸量有1000-2000张。”梁成富笑着说:“当时市场环境较好,纸张需求比较稳定,每个月除了固定几天时间赶集卖纸,其他时候都在造纸,感觉很充实。”
20世纪末21世纪初,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手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竹海村上百个造纸作坊逐渐销然匿迹,但梁成富并未受外界影响,反而坚定信念:一定要让古法造纸技艺走出耒阳,走向更远的地方。为此,他白天苦练造纸技艺,晚上查阅相关资料,年复一年,正是这股“蛮劲”,让他在古法造纸方面开始小有成就。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1年,耒阳举行首届科技发明节,梁成富和父亲梁瑞洪受邀展演古法造纸技艺,获得诸多中外客人的一致好评。此后,在坚守传统造纸工艺的同时,他还在耒阳蔡伦纪念园向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展示古法造纸技艺。
创新传统工艺 实力“圈粉”外国友人
“太神奇了!原来纸是这么做出来的。”在蔡伦古法造纸传习所,一群参与研学的同学们,看到梁成富拿着抄纸竹帘,在装满水浆的纸槽里捞一捞,一张纸的模型初现,不禁发出感叹。
非遗技艺展演激起同学们无穷兴趣,他们认真聆听讲解,纷纷参与体验捣料、抄纸、分纸等造纸研学活动,在举手投足中感受蔡伦故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传统非遗工艺得到创新发展,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2014年,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次年,梁成富成为蔡伦古法造纸湖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新时代,梁成富并未止步于传承传统技艺,而是有了新目标、新作为。
让非遗“活”起来。梁成富在蔡伦古法造纸传习所,将非遗技艺与旅游、研学体验相融合,联合蔡伦纪念馆打造对外开放的文化传播窗口。2001年以来,梁成富陆续展演古法造纸技艺两万余次,观摩、体验的市民和游客达上千万人次。
让非遗“走”出去。2021年,梁成富带着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参加了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为非洲友人展示湖南独特的非遗技艺,实力“圈粉”外国友人。
让非遗“潮”起来。未来,梁成富计划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相结合,打造个性化定制纸张,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利益的“双赢”;尝试将手工纸与数字化、可视化相结合,探索手工纸顺应市场化的策略。
一张纸,一辈子。这是梁成富的初心,也是他的使命。一辈子与纸张打交道,感受如何?“能将耒阳蔡伦古法造纸这个非遗品牌推向新高度,我感到十分自豪。30年的时光,始于初心,成于坚守,未来我相信会更好。” 梁成富说。
(视频拍摄:傅聪,视频剪辑:曹妍雍、王梓槐,海报设计:马雪芹、贺熙,部分视频素材由衡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