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⑥丨古麓山寺12字联,道尽了湖南文脉之源

2023-06-10 09:13:2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视频:全媒体记者 戴钺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岳麓山半山腰有一座风格古朴的千年古刹,古麓山寺。

古麓山寺大门两侧刻着一副由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所撰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青瓦,碧水,亭台。

5月18日,记者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雷磊相约岳麓山,走进古麓山寺,一同探秘这副对联,这座古寺。


全媒体记者 朱玉文 欧阳伶亚 实习生 邓小凤

(古麓山寺 资料图)

一  时间与空间

对联仅有12个字,文字直白,对仗却是工整巧妙,内涵更大有乾坤。

“汉魏”与“湖湘”相对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道明了古麓山寺的创建时间和地理位置,紧接着“最初”和“第一”更是十分大气地宣告麓山寺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最后再点明古麓山寺既是历史悠久的“名胜”,也是一座传习佛教的“道场”。

雷磊教授向记者介绍,古麓山寺始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亦即西晋泰始四年,但此时南边的吴政权并未灭亡,长沙属吴,故此联仍称“汉魏”;西晋泰始四年正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古麓山寺成为了湖南的第一座寺庙,也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因此,此寺在湖南乃至中国的佛教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此联准确地道出了它的历史渊源。

此联有两个关键词:“最初”和“第一”。

在这里,王闿运采用了互文的手法。

我们还可以把对联理解为:汉魏最初道场;湖湘第一名胜。

“汉魏”和“湖湘”并不是割裂的,互文让对联在意境上达到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互文手法,也让对联在两行文里清楚地述说了古麓山寺的源头、地位和意义。

(图为雷磊教授在解联。)

二 物质与精神

自从宋代以来,儒、佛、道便得以共处于岳麓山。

山脚下是儒家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山顶有建于明成化十四年的道教真虚福地云麓宫,而位于山腰的古麓山寺,则是岳麓山佛教文化代表性建筑,历史更为悠久。

“古麓山寺深受着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的影响,不再是仅限于一个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存在,而是进一步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以及湖湘文化交织在一起,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成为湖湘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磊介绍。

一千七百年多来,古麓山寺虽几经战火,屡有兴废,但它承载的湖湘文化却未曾湮灭。

无数文人、名士、学者到访古麓山寺,在此交流讲学,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或是禅师高僧吟诵讲解的经卷、或是李邕撰下号称文采、书法、刻工三绝的麓山寺碑,或是杜甫“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豪情赞美,更或是王闿运“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寺门楹联……

(李邕的《麓山寺碑》 资料图)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依托于古麓山寺这个物质载体得以传承到现在,为我们所熟知。

不论是岳麓山,还是古麓山寺,它们都真正根植于三湘大地,承载着湖湘最为本土的文化精神。

古麓山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精神是附着在古麓山寺这个实体上的,没有古麓山寺,就没有王闿运这副对联,这副对联也是湖湘文化传承和叠加的精神财富。

三 源与流

是先有古麓山寺,后有岳麓书院。

如果用大历史观来审读这副对联,你会发现,这副对联揭示出了古麓山寺在湖湘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论及湖湘文化,屈原、贾谊可以说是文献中的源头,但论其本源,二人不是湖南人,根不在湖南。此时,古麓山寺作为湖南第一座寺庙所承载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以古麓山寺为源头支点的宗教文化,与书院文化和民族英烈追怀,先后衍延,共同构成岳麓山多面的形象,反映出湖湘文化“文源深”和“文脉广”的鲜明特点。

唐时,古麓山寺盛极一时,以李邕书刻的麓山寺碑为代表,诸多文豪的诗文佳作使得古麓山寺和岳麓山的盛名远播,从而吸引了更多后世文人前来游览观摩,王闿运便在其中。

(古麓山寺的雪景。全媒体记者童迪 摄)

雷磊研究王闿运多年,他告诉记者,王闿运在文学上、在学术上跟古麓山寺是有某种因缘的。王闿运是汉魏六朝派的代表,汉魏和六朝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学史上这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学阶段。王闿运对这一段文学史是情有独钟的,所以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理论、实践都曾向汉魏六朝学习。

王闿运的狂也体现在这幅古麓山联中。他写此联,是身为岳麓山山长的信手拈来,是身为湖南人对麓山寺的亲切,也是对麓山寺所蕴含的湖湘文化的自信。此联,非得由王闿运写不可,也只有王闿运这样的才情、修养、性格,才能写出此联。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古麓山寺在每一次浴火重生后,它都以更坚定的姿态,承载着文人的豪情壮志、僧侣的卷卷经书、湖湘人的情感归属,走向下一个十年、百年、千年。

记者手记

一副对联与一位教授的三十年

雷磊第一次知道这副对联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彼时,雷磊还是在大学时代。

大学期间,雷磊和同学们结伴去游览岳麓山,过爱晚亭之后就到了麓山寺,第一次见到这副对联。

“当时,看到这副对联,理解并不很深,但是被这种文字的美所打动,隐隐感觉到文字背后的力量和气场。”雷磊向记者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这副对子:“同学们都感叹,这副对联气度好啊,好深远,好宏大。”

进入研究生阶段,雷磊将研究方向选定为近代文学,雷磊对此联的作者王闿运有所了解。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之后,雷磊进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那么对于这副对联理解更深。

在工作阶段,雷磊写过多篇关于王闿运诗歌、诗学的文章,对王闿运的研究越多,对这副对联的理解也就越深。

众所都知,“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也是王闿运写过的一副经典对联,与“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类似,都是大气磅礴、意味深远之作。

“按照现代的语言,王闿运是一个才华横溢、霸气外露之人,常有惊人之语,这点从他的诸多诗作、楹联中都可以看出来。但他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脉和睥睨天下的湖南信心。如此看来,王闿运走到古麓山寺这种清修之所,在内心平静的情况下写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这样的对联也就不足为奇了。”雷磊告诉记者。

点评嘉宾:雷磊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

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