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为薇
“在庆贺中国小年的庆典上,阿联酋湖南商会的小伙伴们高举袁隆平院士的大幅海报和稻穗饰品恭贺新春,令几千公里外的我心潮澎湃。”1月15日上午,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四联组会议上,作为发言人之一,省政协委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硕其,聊起了阿联酋朋友发来的一段视频。
“杂交水稻在阿联酋、马达加斯加、印尼、菲律宾等国成功种植推广,这张湖南名片在‘一带一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常硕其说,马达加斯加将杂交水稻印在最大面额的纸币上,以此纪念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该国作出的杰出贡献,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不仅要把马达加斯加纸币上的湖南故事传遍‘一带一路’,更要推动杂交水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将这张湖南名片擦得更亮。”在常硕其看来,杂交水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资源整合和品种本土化问题。
常硕其说,目前杂交水稻援助项目资金较为分散,项目不成体系,建议建立杂交水稻国际合作交流联盟,通过联盟对接政府部门、受援国管理机构,助推杂交水稻援外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
“因各国气候、土壤环境不同,我们的杂交水稻在其他国家种植推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技术也要‘入乡随俗’。”常硕其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支持鼓励援外单位与目标国企业、机构因地制宜开展长期合作,研发出适合当地的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技术配套,使品种本土化,让技术植根在当地。
“古丝绸之路上,沙漠里最动听的是驼铃声。在‘一带一路’上,沙漠里最动听的,一定是隆隆的收割机声。”常硕其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