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航天情怀

2020-12-20 10:41: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铭俊] [编辑:潘华]字体:【  
神舟十号返回舱在韶山展出,是对一代伟人的告慰。毛泽东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中国航天的发展,他更用生命的余辉,照耀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前程。

今天,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运抵韶山,待交接后将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长期展出。

2013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看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习近平对航天员们说,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是光荣而又神圣的,全国人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

“敢上九天揽月”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原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大意为: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鳖,谈笑间高奏凯歌,从容而归。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现出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

神舟十号返回在韶山展出,是对一代伟人的告慰。

毛泽东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中国航天的发展,他更用生命的余辉,照耀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前程。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7年,当毛泽东访问苏联接见留学生时,孙家栋还是留学生中的一员。谁能想到,最终是他和同事亲手把我国的第一颗卫星送上了天。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对正处于冷战格局的东西方阵营产生了影响。

1957年11月,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在对留苏学生的讲话中,他以苏联发射的两颗人造卫星为例谈到国际形势,认为是“东风压倒西风”。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全会上表态:“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就这样,我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提上日程。

“8公里那也了不起!”

1960年2月19日下午,“T-7M”火箭沿着发射导轨腾空而起、直冲云天,飞行高度达4-5公里。现在看来这不起眼的一小步,却是我国航天运载火箭史上的一大步。

1960年5月28日,当毛泽东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上看到“T-7M”火箭时,问这种火箭能飞多高,当得到“8公里”的回答后,他鼓励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那时候,经济还相当困难,导弹、卫星事业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如果要等到经济处于理想状态再去追赶发达国家,恐怕事业发展的进程将大大放缓。

1960年8月,赫鲁晓夫决定撤走全部的苏联技术专家,这对于正在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而言,是一个沉重打击。

就是在这种压力的倒逼下,迫使中国克服困难,独立自主地掌握了尖端技术,不但培养了人才,还提升了工业水平。毛泽东还风趣地说:“如果他(赫鲁晓夫)给我们尖端技术,这笔帐是不好还的。”

买和租,更不用说了,短期看,虽然省钱,实惠,但这是一条受制于人的道路。毛泽东给中国航天事业指出的道路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毛泽东批准实施发射    “长征1号”将“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把东方红1号的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其成功的标志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所谓“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以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且可被地面接收和听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以便鼓舞人心。

为进一步加强对人造卫星研制的组织领导,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国防科研体制改组方案的报告》,使国防科研方面的研究力量按专业方向和任务分工集中到有关研究院。

1970年3月,“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l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毕,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1号”卫星和1枚“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4日凌晨,毛泽东批准实施发射,当晚9点35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号令,“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晚上10点,国防科委指挥报告:卫星、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入轨了!周恩来立刻向毛泽东报告了这一喜讯。一时间,“东方红1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响遍全球,世界仰视新中国。

长时间的观礼,让航天人难以忘怀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国际劳动节夜晚,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研制和发射长征火箭和东方红卫星的代表,体现了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对航天人的鼓舞。

具体组织实施任务的领导同志,研制和发射试验单位的代表,列队站在天安门城楼右侧的长廊上观看庆典。

周恩来引导着毛泽东来到队伍前,毛泽东微笑着,十分愉快地和代表们一一握手,表示亲切慰问和祝贺。

晚会结束后,周恩来引导毛泽东退席时,又特地从发射卫星代表的面前走过,代表们争相和毛泽东第二次握手。

有一个细节,也使参加晚会的航天人记忆深刻。“五一”那天晚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待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据当时受到毛泽东接见的主管卫星测量的王盛元回忆说:我记得韦统泰(七机部负责人)当时说,他参加过3次这样的庆祝活动,前两次焰火还没放完,主席便走了。这次他特别高兴,焰火全部放完才走。

晚年毛泽东的目光仍然没有离开中国航天进展

晚年的毛泽东,身体和精力越来越差,但他的目光仍然没有离开中国航天进展。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的计划报告》,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代号“714工程”,这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预演。

1975年3月31日, 毛泽东圈阅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代号“331工程”,这就有了后来跃上远离地球36000千米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1975年11月26日,病中的毛泽东审阅了我国发射遥感卫星的报告,后又审读了卫星发回的相关资料,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从此频频飞向太空。

延伸阅读

源于毛泽东诗句启示 钱学森创建“航天”一词

1979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科普片《向宇宙进军》,片长达一个半小时。

该片导演叶永烈透露,当拍摄提纲寄往主管部门——国防科委以及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没想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学森亲自看了拍摄提纲,并乘来沪之际跟叶永烈谈了他的意见。钱学森说,影片的开头应该表现中国古代对太空的美好幻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立轴上的月亮、太阳、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话、敦煌飞天壁画。

钱学森对叶永烈说,“航天”一词是他首创。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钱学森进一步介绍,最初是从毛泽东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

几乎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命名,都与毛泽东本人或者他的诗词有关

据曾参与长征一号火箭总体方案设计工作的同志回忆,当时有感于《七律·长征》,建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将火箭命名为“长征”,寓意我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

中国航天人,从来没有忘记过毛泽东,几乎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命名,都与毛泽东本人或者他的诗词有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1958年10月开始在西北戈壁建设,为了通讯保密,基地代号为“东风”,而毛泽东在1957年11月访问苏联时说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再后来,就有了“东风导弹”系列,两弹结合的实战性核武器,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红旗”防空导弹也是如此,毛泽东诗词里关于“红旗”的诗句相当多,“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不周山下红旗乱”“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等等。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神舟”飞船的名字就是从“神州”得到灵感的。在之前,中国还曾有过“曙光”飞船计划,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个计划。由于各种原因,后来中断了。“曙光”一词来自“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央广网、党史博览、新京报、海南日报、搜狐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