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千年前的鼓声

2016-08-19 11: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高帅] [编辑:万姗姗]
字体:【

高帅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传播民族文化,娱乐身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组合在一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石顺民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远古的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提高精神生活,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鼓舞将传统技艺以十分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不断丰富发展。

明清时期的史料显示,当时的苗族鼓舞与民间祭祀活动紧密相联,鼓被赋予了神圣感,而舞的目的是为了迎神娱神。民国时期,鼓舞逐渐从与祭祀并行的娱神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常节庆中的娱人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十五都有持续不断的“年鼓”表演,苗鼓的神秘感和仪式化已经淡化,逐渐与苗族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新中国成立以来,鼓舞作为湘西本土的艺术精华,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当地鼓手和文化精英也积极参与到对鼓舞形式、套路的编排和创新中,人们将模仿生产劳动的内容,如犁地耕田、绣花纺纱等也加入到了鼓舞表演中。

“苗人爱鼓,几近痴迷。”石顺民说,苗鼓早已渗透苗家的点滴生活中,婚嫁迎娶打“猴儿鼓”,丧事祭坛打“老人鼓”,贵客来了打“迎宾鼓”……赶秋节上,四乡的苗民请出封祭的苗鼓,击鼓狂欢,鼓手们各施绝技,闪展腾挪,比个高低;青年男女们则以鼓为媒,击鼓盘歌传情。在湘西,苗鼓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不过时的艺术。白皙的脸庞,小巧玲珑的身材,眼眸清澈流转,今年67岁的石顺民没有丝毫“老太婆”的迹象。石顺民是新中国的第二代苗鼓王。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去世后,石顺民便成了苗鼓的代言人。

责编:万姗姗

来源:华声在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