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浩然的“彭门”家风 不为五斗米折腰

2015-05-23 09:37:21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编辑:蒋俊]
字体:【

开国元帅彭德怀没有亲生子女,对两个弟弟的后代视如己出。他言传身教,留下了正气浩然的“彭门”家风。

处处想着人民

5月18日,刚从澳大利亚回到北京的彭康白给记者发回了邮件,深情地讲述了伯伯彭德怀的点滴往事。

彭康白生于1938年,是彭德怀大弟弟彭金华烈士的儿子,1959年至1964年就读北京钢铁学院。

他回忆说,学校距伯伯住所吴家花园步行要半个多小时,每个周末他都会回到家里和伯伯生活,伯伯住在北屋,他住在东屋。伯伯是一位慈祥的长辈,有时间就会和侄儿侄女谈心。他的言行中时刻装着人民,处处想着人民。

彭康白记得大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一门功课成绩不理想,心情十分不好。伯伯听完情况后笑着说:“下次考好就行了。”看着他还是有点儿闷闷不乐,伯伯一手拉着他的手,一手指着前方大声说:“冲啊!那就冲啊!一个冲锋就过去了!”

在彭康白大三的时候,晒在宿舍外的4件衣服丢了,回到家对伯伯讲了, 伯伯说:“如果有衣服穿,谁会偷拿别人的旧衣服啊,不要找了,也不要报告学校。”说着拉开柜子,拿出自己的几件旧衣服,让工作人员拿去改一下给康白穿。

1962年夏天,几场大雨,院中小河涨水,鱼池里的鱼跑到河里很多,康白告诉伯伯,要把跑掉的鱼捉回来,伯伯说:“不要去捉,这样老乡们就能捉了吃了。”

1966年10月,彭德怀在成都看完大字报后,对前去看望他的康白说:“他们(西南局)让我去避一避,我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没什么可避的。”

1970年至1971年,康白多次同姐姐彭梅魁一同去看望伯伯,并给病中的伯伯擦洗身体。伯伯一会儿十分开心地说:“擦完澡顶轻松,真舒服啊!”一会儿又难过地说:“我是一个废人了,白吃人民的粮食。”

从不允许亲属搞特殊

在彭德怀的6个侄儿侄女中,彭钢是和他生活时间最长的,也是交流最多的。

受到伯伯的影响,彭钢从小就心怀参军梦,所以经常向伯伯磨蹭,要伯伯送她参军。彭德怀总是很严肃地回答她:“不行!不能开这个头,搞这个特殊。”有一次彭德怀从外地视察回来,告诉彭钢现在有些军队院校要招收女生,叮嘱她好好学习,中学毕业以后可以去报考。在彭德怀的鼓舞下,彭钢听了以后发愤苦读,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来争取。

不久,有人告诉彭钢,说她可以直接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读书,用不着考试。想到伯伯的一贯教导,彭钢立马回应:“我考得上就上,考不上就不上。我不愿意这样去。”彭德怀听了,大声夸奖说:“好,有志气!就应该这样子。”

1959年,彭德怀在搬出中南海时,把自己的元帅服和所得勋章等物品全部上交。他说,我既然当老百姓,这些东西就都不要了。正是他这个主动的行为,才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不为五斗米折腰

张春一是彭德怀侄女彭梅魁的丈夫,个子不高,身材敦实。

1959年,张春一和彭梅魁结婚一年后,才以侄女婿的身份第一次走进中南海,见到彭德怀。

张春一回忆说:“彭德怀说,要看看彭梅魁的‘将军’。我去了也不敢多说话, 他已经年过60了,看着还挺精神,他话很少,不过问了我家里的情况。”

彭梅魁的几个孩子出生后,他们经常带着孩子到挂甲屯去看望彭德怀。

张春一说:“就那个时候我们接触多,有时候星期六去住一夜,星期天我们晚上再回来。他也特别想看这几个孩子, 他还领着孩子玩。3个孩子他也帮着带,儿子张峰由他带了一段时间呢。他是个很细心的人,不想牵连到别人。”

在张春一的印象中,彭德怀最突出的个性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从不看别人眼色行事。这种刚硬的个性,彭梅魁也继承了,彭德怀恢复名誉后,一家人从没有向组织上伸手要过什么。

张春一和彭梅魁的两个女儿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都读的是师范学院,张春一说,是为了省钱。

张春一认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彭德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好的风气,不能一当官就凡人不理,搞些腐败行为,这对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事业没有好处。

湖南日报记者 曹辉

通讯员 蒋睿 胡茜

 

相关专题:湖湘好家风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