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湖湘文艺新辉煌——全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发言摘登

2015-12-19 09:47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创造湖湘文艺新辉煌

——全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发言摘登

 
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

走心大地 勇攀高峰

谭仲池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至今整整一年。

一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回顾湖南文艺发展壮大的历史和不同时期文艺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固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当前的文艺创作“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严重的文艺创作之痛,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落实讲话精神,校正自己的文艺创作坐标,做到走心大地,扎根沃土,情倾追梦,勇攀高峰。

走心大地,扎根沃土,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作品为立身之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无论是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乃至动漫等领域的创作者,都必须时刻牢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情倾追梦,勇攀高峰,就是要坚守创作精品力作的思想道德艺术高地,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永恒的价值取向,坚韧不拔地立志攀登文艺创作的高峰。要创造文艺高峰,首先是创作者的思想道德艺术操守要登临高峰,坚守高地,勇敢地断然地走出“低级趣味”和“盲目跟潮”。

湖南的文艺家一定要用心用情用爱,敢担当,甘清贫,耐寂寞,用笔下的汉字、色彩、音符,讲好身边故事,讲好老百姓故事,讲好湖南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让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光耀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送来文艺事业欣荣的无限春光。我们一定要不负大好春光,不负当前文艺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不负人民的期望,真正地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的《意见》学习好、落实好,切实做好文联工作,团结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创作激情,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书写中国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湖南新篇章。

 
省作协主席唐浩明

创作更多湖湘特色精品

唐浩明

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历来是文学的沃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就是要创作更多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学精品。

湖南素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赞誉,更有红色热土、伟人故里的盛名。魏源、曾国藩、黄兴、蔡锷等一大批血性湖南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都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目前,省作协已启动了“湖湘历史文化名人长篇小说创作规划”和“三湘百杰人物传记”工程,以我省历史上的重大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组织一批优秀作家来参与,争取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催生几部在全国叫得响的长篇历史小说。

继承湖湘文化的优秀基因,创造出传世之作,是湖南作家的责任与使命。当前,全省人民正行进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生动素材。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扎根湖湘文化的沃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反映湖湘精神、体现湖南特色的优秀作品,激励广大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文学作品写的是人性,是心灵,是精神世界,它更多地是要展示生命的艰难历程、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创作出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学精品,需要潜下心来,需要咀嚼反思,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湖湘文化的厚重与丰富,需要坚忍的精神和毅力去挖掘,只有在湖湘文化的富矿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受得了清贫挫折,耐得住孤独寂寞,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精品。

 
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邓东源

为新人新作“架桥、铺路”

邓东源

省音协于今年2月换届,为推进我省音乐事业向前发展,需要新人新作不断涌现,需要省级文艺界领导、专业老师有“伯乐意识”和“贵人意识”,为优秀的新人、新作“架桥、铺路”,从改进作风入手,务实创新,让新歌新曲唱响“新湖南”。

具体讲,要做到以下几点:多用一双慧眼识才、识佳作;多倾注一颗爱心爱才、爱佳作;多注重学生的人品培养;多给机遇、平台,让我省青年音乐家有展示机会;多组织业务培训,让新、老音乐家多相互交流,音协以后每年举办一期全省音乐家培训班;多树立好的典型,立标杆;多留意和关注新人、新作;多投入,为我省音乐家成长进步办实事,落实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计划,尽快成立“湖南音乐基金会”;多利用我省媒体,宣传和包装本省新人、新作。

为扎实推进我省音乐事业向前发展,省音协制定了《省音协五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力争从今年起到2025年,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音乐强省;把我省音协系统音乐品牌打造好,重点推出新歌曲品牌项目,打造湖南新歌曲;把我省音乐资源家底掌握好,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全省音乐资源进行调研摸底,共统计出20多个原生态音乐项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把我省原生态音乐传承好;把各类音乐赛事组织好;把歌曲创作作为重点认真抓好;把大型交响乐、器乐作品的创作、推广抓紧抓好;把我省新人、新作挖掘好。

 
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王跃文

向着人民的文学

王跃文

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除了作家本身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动机,更要看具体文本是否是向着人民的文学。作家要讲好中国故事,讴歌人民的奋斗,抒发人民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要给时代和人民的伤痛予以抚慰。

中国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在通过自己的个人梦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家们没有理由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文学创作不能停留在对时代喧嚣的简单描摹,而应深入到时代内核中去,描绘精神风貌,让奋斗、创造、勤劳、爱国、诚信、善良、爱等等向善向美向上的精神品质占据文学的主流。

文学既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又要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作家要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才能借作品给人民带去光明和温暖。路遥在《人生》、《平凡的世界》里通过对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对他们面临的不公平的人生和曲折命运的揭示,更是对一代农村青年满怀理想的坚韧奋斗的礼赞。目前,改革越来越深入,生活呈现的复杂性会越来越显著,由此上演的人生悲喜剧正在发生。文学要记录人们勇敢前行的坚实步伐,也要鞭笞生活中难以根除的假恶丑,给前行中受到挫折的人们以安慰。

文学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审美需求。文学创作的题材是无限丰富的,人民群众对文学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的高要求,是作家必须追求的新目标。适应这种形势和要求,作家们务必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自觉,力求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思想与艺术的高峰之作。

 
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画院院长刘云

推进精品创作 扶持青年人才

刘云

新千年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湖南的美术创作取得不少的创作成果,一些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但与全国美术创作的发展情况相比,我省的美术创作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重大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主旋律美术作品创作薄弱。二是有创作实力、成绩突出的中青年美术创作骨干缺乏,特别是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人才极度匮乏。

在全国美术创作呈现普遍繁荣的态势下,湖南美术创作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子?

首先,是要下大力推进湖南主旋律美术精品的创作。建议启动“湖南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组织省内实力派中青年美术家创作主旋律作品、组织专家来湘指导、带领美术家下基层写生等专题性创作活动,积极引导我省美术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其次,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湖南青年美术创作人才的成长。我们要对青年创作人才有系统的培养和储备计划,发现和培养具有正确的创作方向、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富有创作潜质的青年美术家、青年批评家,推进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成为湖南美术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重大课题。

从青年美术创作人才培养考虑,我们正在筹备以省画院为依托,成立湖南省画院青年画院,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活跃在民间的自由职业青年画家重点培育,构成湖南美术创作人才的替补梯队,并以此影响和带动湖南美术人才培养。

 
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湘剧院院长王阳娟

湘剧创作要坚守自己的根

王阳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湖南省湘剧院创作的《李贞回乡》一剧,述说着共产党搞斗争是为了人民谋幸福的朴素真理。创作《谭嗣同》一剧,我们着力描写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回的改革精神,弘扬了“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的湖南精神。《月亮粑粑》讲述了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30年来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反映了中国老百姓朴素的文化理想——将后代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经过这些艺术实践,我们觉得这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材的创作,只要戏排得好,也是能够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进而教育着每一个前来观剧的观众。

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湘剧唱腔特点始终不能变。无论是本土导演还是外请导演,我们都一直坚持音乐唱腔设计人员不外请。另外,我们还坚持不请外剧种演员,因为湘剧的表演程式严格,自成体系,如盲目地外请演员,则必然丧失湘剧自身的表演风格。

我们紧抓青年演员的培养工作,有意识地把《玉麒麟》、《马陵道》这样的湘剧精品剧目大胆地交由青年演员担纲,磨砺他们的表演技艺,使他们都能逐渐胜任在新创剧目中的角色。

在艺术创作上坚守自己的根,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为我省的文艺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剧作家盛和煜

我想写的作品

盛和煜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影视剧本策划会,报上来的16个剧本,有玄幻剧、科幻剧、都市情感剧等,竟然没有一部贴近现实、回眸历史的作品。我知道,这都是所谓的“收视率”惹的祸!

我主抓的《恰同学少年》和《血色湘西》这两部电视剧,收视率都只能用“爆棚”二字来形容。前不久在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长沙保卫战》,收视率也一路攀升。这切切实实证明,有使命感有担当的作品,与高收视率并不矛盾。

下面,我谈谈我想写的几部作品:

1.电影《岳麓书院》:我想以朱、张讲学为背景,或者以梁启超、蔡锷师生为主线,来展现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宏大悠远的蕴韵。

2.电视剧《我的离骚》:描写一个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迷惘的青年学生,插队落户在湘西北一个小山村,对农村、农民、贫困、苦难有了深切的理解,同时,获得了他从未获得的精神滋养。

3.电视剧《星城故事》:我选这个题材是因为长沙地域文化特色极为浓郁,值得创作者关注。

4.电视剧《溯江而上》:1932年,在日本人的轰炸下,上海商务印书馆将设备溯长江而上,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全部转移到了重庆,而且尽快恢复生产,印刷出500多万套中小学课本给孩子们读。这是一部讲文化抗战的电视作品。

5.电影《辰州》:光绪年间,辰州青年举子曾子夏,东渡日本留学,接受激进思想,成为一个革命党。回到辰州后,他尝试着改变家乡的一切……我想表达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一点思索,对时代浪潮裹挟下的个人命运的感叹。

 
省影协副主席、潇影集团副总经理欧阳翀

用影像记录伟大时代

欧阳翀

近两年,国产电影产量年均保持在600多部。湖南电影创作生产在此大势下,用影像记录伟大时代,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

潇湘电影集团先后创作了《湘江北去》、《辛亥革命》、《毛泽东与齐白石》等一系列主流影片。其中《穿越硝烟的歌声》、《受降前夕》入选总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点影片,《青春激荡的岁月》被列为中央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唯一的一部展映影片。为迎接明年的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潇影亦有《延安岁月》和《天国地图》等影片在策划拍摄中。

目前,湖南电影创作生产存在很多问题,譬如缺乏高品质的传世之作,尤其是缺乏市场表现突出的商业类型影片;在电影创作生产上投入不够,投资规模偏小;电影的海外传播力度不够,在文化的对外输出上办法不多;电影的“湘”味不够浓郁,湖湘文化特色挖掘不够;电影“高、精、尖”人才匮乏,行业领军人物奇缺。

我建议,要引导文艺创作生产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弘扬主流价值的灵感,紧紧围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和湖南本土题材,延续和凸显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湖南现象”。要引导创作人员深入生活、常下基层,书写与时俱进的湖南精神;要学习借鉴好莱坞商业电影创作的成功经验,将内在的价值观念融入外在的惊险刺激的故事外壳之中;建议尽快出台促进湖南电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湖南电影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长期规划,大力扶持重点电影企业;设立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赵持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余蓉 整理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相关专题:繁荣湖湘文艺 推进文化强省

今日热点
焦点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