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和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近一年来,亟待疏通堵点、提质扩面——长护险如何护长远

2024-04-15 08:11: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何金燕] [编辑:刘茜]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何金燕

一个失能老人牵动着一个家庭的悲欢哀乐。2016年,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简称“长护险”)试点,8年落地全国49城,其中就有湖南湘潭。

作为一种保险产品,长护险旨在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个体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通常覆盖居家照护、社区日间集中照护及相关医疗护理服务等。

去年5月1日,人寿保险和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启动试点。近一年来实施成效如何?有哪些堵点亟待疏通?

守护幸福晚年,减轻失能老人护理负担

5年前,张爷爷和老伴李奶奶一起住进湘潭市贤芳苑养老中心。两年前,张爷爷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李奶奶不幸偏瘫。

在贤芳苑养老中心,像张爷爷、李奶奶这样的失能老人,每天会有护工来帮助他们翻身、洗漱、喂食、喂药、协助大小便。

“去年,我听护工说,失能老人有护理费用补偿。”李奶奶说。在联系了经办长护险的保险公司后,工作人员第二天就来到养老中心,评估李奶奶和老伴的身体。经过鉴定,两人都符合长护险给付条件。算下来,可以节省不少费用:长护险参保之前,老两口每个月开支要6000多元钱;如今,每人每个月享有1050元补贴。

贤芳苑养老中心负责人何娟娟介绍,目前,该中心共有148位老人入住。其中60位失能老人,都享受到了长护险待遇。

偏瘫的郭奶奶家住湘潭市雨湖区,也是一名长护险参保人员。因为不愿住到医疗机构,也不想住进养老中心,她选择了上门护理服务。

“护理员每个月上门16次,给我擦洗按摩。我每次只要付15元,一个月共花费240元。其余960元由长护险基金支付。”郭奶奶说,享受上门专业服务,自己感受到了晚年的幸福。

2020年9月,湘潭市成为第二批长护险试点城市。3年来,湘潭市近6000人次享受长护险待遇,长护险基金累计支出约4500万元。

湘潭市医保局局长马金辉介绍,该市推出养老机构护理、医疗机构护理、上门护理和异地补助4种服务方式,60家定点服务机构覆盖所有县市区,48项服务标准涵盖医护、生活、康复等各方面。由此形成的“湘潭经验”,获国家医保局肯定。

拿保单换保障,险企需要积极破除难点

2021年,湘潭市公开招标引入多家保险公司,协助市医保中心经办长护险业务。

2023年1月,财信人寿成为湘潭市长护险主承保单位。财信人寿湘潭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夏来祥告诉记者,承保长护险,首先是严把评估第一道关口,精准评估适用人群;其次要当好基金“守门人”,确保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最后还要稽核服务质量,防止欺诈骗保。

去年3月,原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自2023年5月1日起,人寿保险和长护险之间进行责任转换试点。这意味着,在长护险试点工作中,险企需要更多担当作为。

何为责任转换?

“过去,客户自己掏钱买保险;如今,拿保单可以换保障。”明亚保险高级经纪人杨尹佩向记者举例,比如,一位投保终身寿险的老人,突然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生活无法自理。终身寿险要等老人去世或全残后,才能给付保险金。现在,老人可以把寿险转换成长护险责任,保险公司一次性给付长期护理费。

记者了解到,试点近一年,虽有多家险企确定能开展转换业务,但是湖南却几乎没有实际转换案例。

问题出在哪里?杨尹佩分析,一方面,长护险转换业务非常复杂,涉及精算和推演等多个环节,保险公司明显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长护险认知不足,投保人很少提出转换申请。

“保险公司不应只着眼于长护险经办人角色,而应积极破除转换业务难点,设计合理有效的商业长护险产品,满足老年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杨尹佩说。

亟待提质扩面,让受益面由少数转为普惠

在湘潭,长护险试点3年多,还存在不少堵点。

记者调查发现,从覆盖范围看,长护险参保群体仅限城镇职工,保障对象仅限重度失能人群;从资金层面看,基金来源单一,保费征缴较难,基金使用不充分,给付水平较低;从护理需求看,护理床位智慧化水平不够,居家照护监管难,专业护理人员不足。经湘潭市医保局测算,湘潭市需养老护理员8000人,目前缺口达6000多人。

长护险如何护长远?专家认为,亟待疏通堵点,提质扩面。

“既要继续立足省情实际,也要借鉴外省试点城市的经验成果。”近两年来,湘潭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朱健教授到上海、湖北等多地调研长护险试点情况。

他认为,长护险的发展方向,应由少数转为普惠,逐步实现全地域全人员均可参加。具体来说,加速推进筹资机制、服务体系、待遇给付、护理模式、信息化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协调统筹,建立应对不同类型照料需求的全链条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制度覆盖范围和受益面。重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空间,加快培育稳定专业的服务队伍。

“在政策性长护险的基础上,还应该大力发展商业性长护险。”英国剑桥大学金融学教授唐加文提议,充分发挥商业长护险的补充保障作用,补齐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的短板。对商业长护险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开放企业和个人购买渠道。

撑好“长护伞” 暖心护归途

何金燕

近日,《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一文“刷爆”朋友圈。文章记录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照护失能父母的故事,戳中数千万家庭的痛,引发许多人的关注。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000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数量将继续增加。

近年来,养老需求与供给矛盾日渐突出,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障的需求大幅增长。8年前,长护险因爱而生,回应民众关切,也被寄予厚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让失能老人被温柔以待,关乎生命质量,亦关联人性尊严。家有失能老人,必有难以承受之痛。专业照料难找且价高,年轻人照护又力不从心。8年来,长护险这道光,为成千上万失能老人点亮暗淡晚年,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之难。

长护险的“湘潭经验”,是49个试点城市的一个缩影。笔者了解到,湘潭市80%的长护险参保对象会选择居家护理。“家观念”是支撑长护险的底层逻辑。有老人反馈,居家照护监管难,服务标准不统一。

如何推进长护险高质量发展,为失能老人撑好“长护伞”?“硬条件”和“软实力”,都得跟上。构建与发展适配的制度体系,扩大长护险供给来源;培育专业护理人才,助力老有颐养;插上“科技之翼”,提升服务和监管质效。

不论是应对社会老龄化、提升百姓幸福感,还是助推我国养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长护险的实施与完善需要各部门各领域形成合力,共同守护最美“夕阳红”。其中,保险公司尤其需要发挥专业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搭建养老护理生态圈,精心设计新型综合寿险,满足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长护险,包裹着暖意,正迎着光芒成长,相信一定会在探索中走向成熟。

(一审:蒋宇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