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芷江的永恒光芒

2024-04-08 10:10:0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薛瑄画像。

简 介

明山书院位于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原名文清书院。嘉靖十六年(1537年)邑人马元吉建书院于城西北书院坡,后迁至明山巷,以明学者薛瑄谥号文清名之,并居院讲薛氏学十余年,学者称明山先生,万历间遂改名“明山”,后并入沅水校经堂。

钟远锦

芷江,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以来,县城所在地六度成为州治、府治所在地,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最光耀史册的是一场战役,就是围绕芷江机场的抗日“最后一战”,让燃烧了十四年的抗战烽火,在这里终结。

芷江的教育事业,自然也是兴旺的。府学、县学、义学,古时芷江,已经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明山书院,是该体系的开拓者。

现在,从充满时代张力的和平湖往上,通过古韵依然的龙津风雨桥、索子街,来到明山书院旧址,似乎都能听到明山书院里那些明丽爽朗的读书声。站在新明山书院小区旁,我都能想象,大门敞开处,那些青春洋溢的身影,正在某种历史的时刻里,与我们共证,一个地域文明的进程。

“孤鹜常飞无归意,随风潜入桃花溪。”每至三月,位于㵲水河芷江段北部的桃花溪桃花洲区域,桃花盛开,艳丽的桃花将水天一色的天地绣出一幅织锦来。曾经,来自明山书院前身文清书院的学子们,便在这样唯美盛景里,走出书香,撞进花香。

明宣德三年(1428年),大儒薛瑄以御史监湖南银场驻沅州府(今芷江侗族自治县),“手录《性礼大全》一书诏沅士,士駸駸窥其性命之奥。”

薛瑄是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明代实学开创者,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夫子”,是明代第一位进入孔庙享受祭祀的人。他生前官至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卒赠礼部尚书,著有《读书录》《读书续录》《从政名言》《薛文清公文集》等。到达沅州后,薛瑄展开了官场整肃,严办贪腐。后又上疏朝廷,“请求免税,得以准许”的批复,将压在沅州人民身上的税山减免,并设立“沅州学馆”,开启民智。薛瑄在沅州三年,给沅州人民留下良好印象,被誉为“薛青天”“薛好官”。

据传,宣德六年(1431年),三年任满,薛瑄上马告别沅州。途中,他突觉马镫闪出银光,便让随从取出擦拭干净,一看竟是银镫。他将银镫取下,让随从裹好,快马加鞭将银镫送回,铁镫换回。如此清明好官,一定是深受爱戴的,沅州人民甚至为其建造生祠。

马元吉,为湛若水高第弟子,博涉经史,深研理学。初任国子监助教,迁徽州府长史。后隐居明山,学者称明山先生。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马元吉建书院于明山南麓,以薛瑄谥号“文清”名之,并居院讲薛学十余年。

万历年间,文清书院改名为明山书院。对于文清书院的更名,我想除了因为明山先生,肯定还有另一种成分。明山者,神山也,明山在芷江人心中,不光是八景中的“明山叠翠”那么简单。明山,自始至终,都有神明之说。神仙送梦,封山为侯,是明山神广为流传的故事。据传,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芷江峒酋起事,控制懿州(今芷江),中书检正官章惇攻城受阻,便上明山叩拜。是夜,“送梦贤神”上场,口授机宜。章惇依计而动,城破。宋神宗大喜,便封明山神为“顺应侯”。书院以明山为名,定然也有期望书院可与明山般仰止有神助、伟岸立群生的寓意。

至于明山书院从风景绮丽的桃花溪,辗转搬迁于学风鼎盛的明山巷,亦是时局使然。明山巷,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西街与北街之间,自古以来都是城市繁华之地,为城市核心区域。该地西邻㵲水,与淌流过三闾大夫屈原之“沅有芷兮澧有兰”“兰茝幽而独芳”绝美诗句的“秀水拖蓝”为伴,又与位于原府衙西侧沅水校经堂为邻,为后面融入“湖南四大书院之一”的沅水校经堂创造了条件。

“辰沅风壤带三苗,一望乾坤纳纳遥。翼轸众星朝北极,岷嶓诸岭导南条。天邻巫峡常多雨,江过浔阳始有潮。近日诗怀殊浩渺,谩将新句写芭蕉。”走进明山巷,薛夫子的十首《沅州杂诗》之一,又在耳边响起,像一种难以抑制的动力,催促着自己,走向旧址,在建设成了城市小区的旧址里,寻找着浓浓书香气。

走进小区,脑海里便呈现出一座三进三间书斋来。清乾隆七年(1742年),县内有一位长者因为沅水驿站在西门外,偏僻狭隘,来往不便,愿意提供南门外的废弃馆所供驿站搬迁。知县沈华同意他的请求,并且变卖西城驿站,购买城内陈家宅院作为书院。

书院共有三进,每进都有三开间,书斋住房大体完备。呈报上司,都获允准。知府朱炎书写了匾额“明山书院”,聘请先生教授学生,学生学费都由沈华一力募捐。

走出明山书院小区大门,在明山书院旧址的匾额前,我站了良久。那首清代人书写的赞颂诗又一次展现在眼眸里,像枚磁石吸附着我心魂:“河东道脉衍巫州,一瓣香分芷水流。性理亲书怀手泽,麸金豁免释民忧。当年匹马春随到,此日高风名尚留。坐镇与情儒者度,敬披青史仰才猷。”

趁着这首诗韵,我仿佛看见薛夫子与明山先生正静坐灯前,将灯光一点点注入笔端,奋力撑起一代又一代芷江人的光明。

(一审:余画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