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4-01-26 11:29:12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方志远

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苏轼终于到了惠州。

一路上,苏轼有过极度的悲伤和失望,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使他很快从伤感中振作起来。况且,这一次贬谪虽然比二十年前去黄州更加险恶,精神上却觉得更有寄托。弟弟苏辙先知汝州,改调筠州;吕大防、范祖禹、刘安世等三十多位元祐大臣都和苏轼向同一个方向流放。他们所承受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族的耻辱,还是国家的耻辱。

到吉州了,这是先师欧阳修的故里。过虔州了,先父苏洵曾在这里凭吊白居易。翻过大庾岭,穿过梅关,便到广东地界了。

待到惠州地界,苏轼不禁欣喜若狂。有道教“第七洞天”之称的罗浮山竟然就在惠州城北,这是东晋道士葛洪修炼之地。苏轼自黄州开始练气养生,如今到了祖师爷的修炼处,真是上苍的安排:

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已交前生。

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谁耕。

世事已不可挽回,仕途如龙潭虎穴,何必再去管那凡世间的庶事,这罗浮山不正是修身养性、练气运功的绝好所在吗?苏轼更加明白了,为什么李白才高八斗、白居易文播四海,竟然都皈依佛道。看来,人生诸多烦恼,都是由看不破功名利禄而起,一旦将功名利禄视作粪土,何处不是世外桃源。

自绍圣元年十月抵惠州,到绍圣四年四月再贬儋州,苏轼在惠州度过了将近三年的时光。

谁说岭南是烟瘴之地,苏轼觉得,惠州的风物之美不让江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实,以苏轼的人品,以苏轼的文采,罢不罢官又有何要紧,他到哪里,哪里就要卷起一股苏旋风。

南雄、广州、循州、梅州太守听说苏轼到了惠州,都是喜出望外,或派人送酒赠物,或径往惠州看望。至于有地主之责的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知县林抃,更视苏轼为上宾。如昔日苏轼在黄州一样,如果不是连遭贬谪,苏轼岂能到岭南。广东道士吴复古、苏州僧人卓契顺竟然自告奋勇,当起了信使,替苏轼向弟弟苏辙、儿子苏迈传递信息……历来冷清的惠州城,因为住了个苏轼而变得热闹起来了。

苏轼一生性喜喝酒,仅在惠州,他就至少发现了两种好酒。一种酒是用蜜柑酿成,喝了之后使人飘飘欲仙,有飞天涉水之感,常喝更可强身健体、却病延年;另一种用桂花酿成,酒色盎然,酒香醉人,简直怀疑其非人间之物。

苏轼在惠州,大抵是做三件事:喝酒、悟道、爬山。这是他在黄州时开始养成的习惯,一日不饮酒则病,一日不悟道则病,一日不爬山则病。但是,一旦能为百姓办事,三者皆置于脑后,百病不入。

有人对苏轼在惠州时策划的公益事业做了统计,大者不下十次。 博罗县大火,苏轼一面积极组织救灾,一面说服广东提点刑狱程正辅上书朝廷,为正在休假的县令林扑解脱干系。惠州驻军缺乏营房,散居市井,骚扰百姓,苏轼帮助知州詹范筹措资金,盖起营房三百间,使军民相安。广州居民饮水困难,苏轼致书广州太守王古,建议以竹竿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广州饮水的问题……

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不管处于何种地位,总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谢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