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芦苇的潇湘意蕴 ——“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给文旅融合的启示

2024-01-19 09:27: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峰] [编辑:刘茜]
字体:【

崔玲作品《洞庭涟漪》。

王峰作品《共同体》。

开栏的话

《湘江周刊》今起开设“艺览纵横”专栏,将刊载关于美术、书法、影像艺术、文博展览的评论文章,与读者朋友共赴艺宴。

期待你走进湖湘大地上的展览现场,聆听来自艺术的声音,感受作品传递的情感,并将观展的感悟、见解书写成章,与我们分享。

来稿请寄whbml@163.com,1000字~2000字的原创文章并配以图片为宜。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艺览纵横栏目”,内文留下姓名、电话、身份证、银行卡、开户行等信息。《湘江周刊》和新湖南客户端将从来稿中择优刊登。

王峰

2023年末,一场属于洞庭、属于芦苇的艺术画卷在君山岛徐徐展开,第二届“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启幕。从全网征集的100多件方案中脱颖而出的22位艺术家,以洞庭为舞台,以芦苇为笔,创造出17件风格迥异的原创艺术装置作品。

艺术家们秉承绿色环保理念,以国际视野介入创作,结合洞庭湖区独特的地貌、气候、物态以及深厚的人文沃土,以大地为载体与天地万物对话。洞庭湖的浩渺、芦苇的坚韧、艺术家的创新、观众的热情,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自然、人文与艺术的美丽故事。

艺术季开展一个月以来,吸引了近1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与“芦苇季”“芦苇节”相关的话题阅读量在抖音、视频号中超2000万,芦苇季相关内容进入中学期末考题。

基于此,我想浅谈芦苇艺术季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

1 潇湘诗意,赋予艺术家创作灵感

冬季的洞庭湖畔,是属于芦苇的世界。

“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实施地在君山岛景区,古称湘山,也叫洞庭山。它浮于八百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远望如横黛,近看似青螺,与岳阳楼隔湖相望。岛上有舜帝二妃、柳毅传书等神话传说流传至今,岛的西部还有新石器时代的《星云图》。

君山所在的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湘、资、沅、澧四水汇集于洞庭湖,在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在这里越冬的候鸟达40余万只,湖水退去的湖床成为冬季候鸟生活的天堂,江豚、麋鹿、候鸟被誉为“洞庭三宝”。

古往今来,一大批文化名人在洞庭湖留下传世文章、诗句。洞庭也成为潇湘美学的发源地之一,潇湘八景在岳阳就有两景,分别是远浦归帆、洞庭秋月,宋代画家马远的《水图》就有“洞庭风细”,齐白石早年“五出五归”多次途经洞庭湖,并留下《洞庭君山岛》及多幅类似构图的作品。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灵感来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洞庭湖天然的湿地环境为芦苇的生长供给了土壤和养分,更为芦苇艺术季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

2 巴陵画卷,助推“芦苇”落地生根

岳阳,钟灵毓秀之地。湖光山色之间,孕育出了一代代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周令钊、沈伟、莫鸿勋、刘云、陈和西、王炳炎、段辉、党朝阳、谭智勇、戴剑、李占卿、曹静、崔向君等都是岳阳成长或走出的艺术名家。他们为岳阳艺术生态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岳阳的艺术天空增添了无尽光辉。

湖波荡漾,文脉绵长。近年来,岳阳市美术馆、达观当代艺术空间等在展览策划中注重构建洞庭湖文脉的挖掘、转换与传承。

岳阳市美术馆围绕长江、洞庭湖策划了“守护好一江碧水”洞庭湖三年展、“蓝墨水的上游”全国青年油画风景邀请展、长江碧波长江文化公园湖南段美术精品邀请展、“绿色·洞庭”少儿美术作品双年展、“地域与当代”少儿美术研究探索展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展览,集中挖掘和展现地域特色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

达观当代艺术空间注重展览策划的灵活性,举办“艺术在他方”艺术家驻留项目,邀请BUMP爬坡小组成员黄起才、程三娃、司建伟等在岳阳驻留15天进行创作,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用当代的手法进行转换呈现,产生了《岳阳游记》《雁过洞庭》《白笼》《退潮》《三醉亭》《沟通》《洞庭风细》等绘画、影像、装置、行为作品,让洞庭这个古老的文化符号释放当代、年轻、多元的光彩。该项目还入展了2020年济南国际双年展青年策展项目。2020年,达观当代艺术空间启动移动美术馆项目“艺术在田野”,征集16位来自国内外艺术家在芦苇荡里就地取材充分发挥艺术创想。

正是这些艺术家、这些展览项目的策划和落地,为岳阳注入艺术的活力和灵感,打开一扇扇通往艺术的大门。本土策展人的综合素养和协调执行能力得到提升,岳阳本土艺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得到扩大。与此同时,一批对不同形式展览产生艺术认同的观众也在成长。以上种种,助推了芦苇艺术季的落地。

3 艺术在地,引发观者思考与共鸣

2021年,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2023年,第二届芦苇艺术季全新升级。每一届的芦苇季,都是一次与洞庭山水的共鸣,一次与艺术的邂逅。

这背后,是由5至6名专业人员构成的学术策展团队,他们对作品的评选、艺术家方案的在地性表达、作品的落地等方面进行全程把控,为芦苇季的学术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23年芦苇艺术季的入选艺术家们,深入洞庭湖区,感受土地的气息,捕捉自然的美妙,创作了大批与当地历史人文、生态有关的作品。如崔玲作品《洞庭涟漪》,灵感来自君山岛西部的《星云图》;石峰等的作品《洞庭之眼》从君山岛上湘妃竹、湘妃泪得到启发;陈宇飞作品《生生不息》用树和木船组合,表达漂泊与故土的关联;司建伟作品《守望者》是一根9米高的不锈钢芦苇,它像守护者,生生不息地守望着洞庭沃土;周建胜作品《是土地呀》用竹子和夯土构成塔状,向人们表达要重视养育我们的土地;唐新宇作品《深呼吸》是一位在广袤芦苇荡深呼吸的巨人,敞开怀抱拥抱自然、感激自然;我的作品《共同体》将渔网和无数捡来的塑料瓶悬挂在竹架上,邀请观众将带来的塑料瓶悬挂其中,共同完成作品,唤起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珍爱。这些作品的在地性表达引发了无数观者的情感共鸣,并带给他们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在2023年12月30日举办的芦苇艺术季学术研讨会上,当代艺术家邹建平说:“现代的工业化和高度发展的科技逐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撕裂和硬化了,艺术是在寻求一种柔软的心灵通道。”来到芦苇艺术季的现场,踩踏在泥土上,嗅闻着湖区的气息,在一片开阔地内被芦苇海包围,以及观赏用天然材料创作成的创意作品,这对于远离自然、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彻底放松的心理疗愈。

这也并非一群艺术从业者的“自嗨”,单从落地作品的阶段来看,艺术家和“艺术工人”就在彼此学习。“艺术工人”其实是当地芦苇厂的工人,他们熟悉芦苇的种类、生长习性、捆扎技巧,和芦苇打过数十年的交道。在参与落地作品时,他们发现日常用于烧火和造纸的材料居然有如此强的可塑性和审美性,并以亲手创造出新奇的东西为傲。艺术家们则在创作中感受到芦苇的天然之趣。

4 大地艺术,催生文旅深度融合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主题的大地艺术节,如乌镇戏剧节、艺术在浮梁、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阿那亚大地艺术节、关中忙罢艺术节、田野双年展、莽山·森林大地艺术节等。

大地艺术节就像是一针催化剂,在活化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用艺术的方式让人们重新观照这片土地。艺术的加入,既能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形成“文化旅游+”的多产业联动模式,带动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又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说大地艺术节、公共艺术节为文旅融合实践探索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打破了艺术参观者和传统旅游者之间的身份边界,以高品质的艺术观赏方式提升传统的景点游览方式,让观者在轻松、互动的体验中感受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从芦苇艺术季的策划落地中,可以发现,大地艺术节与文旅融合涉及内容生产、市场运作、营销传播等多个层面,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是基本条件,文旅部门投入是有力保障,专业团队是品质担当,艺术转化是价值实现。

通过大地艺术季进行深度文旅融合,需要当地政府、文旅单位大力支持,设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文化+旅游”这种复合产品,非常需要品牌效应吸引客流,尤其是不断吸引那些新增的跨界消费者,不然无法形成人们记忆里的有效“IP”。术业有专攻,大地艺术项目的策划需要美术馆、美术高校、专业机构的策展团队进行整体的学术构建和定位,确保活动的学术性和社会性有机结合。大地艺术项目的开放和设置要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和开放当地的特色人文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当代思维和图式的转换。好的大地艺术项目一定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而不是挪移过来的,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有共性,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作者系岳阳市美术馆副馆长,2021年、2023年“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联合策展人)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