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不垮的堡垒

2024-01-05 08:41:2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义彬] [编辑:潘华]
字体:【

文|刘义彬

看完电影《堡垒》归来,心中感觉既欣喜又沉重。

欣喜的是本剧没有拍成一部陈旧的说教片,这是我目前所看过红色题材电影里最惊险、悬疑,也极具观赏性的一部片子。蒙太奇式穿插回忆的现代表现手法,谍战、枪战、激辩、桌斗等跌宕起伏的剧情,革命者与敌人高智商较量的严密逻辑故事,使全片疑窦丛生,高潮迭起。沉重的是剧中先烈们那些英勇壮烈牺牲的场景,还有革命者与妻儿、同志之间的温馨片段和绵长回忆,令人荡气回肠,感动至于泣下。

1933年,乌云笼罩着国民党统治下的金山,凛冽的寒风肆虐着共产党的地下情报机构,共产党人“先生”“狂生”“学生”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金山警察分局局长毛稼轩,代号“庞德甫”,因奋力挽救党内同志而暴露,被国民党特务抓获并严刑拷打。在与敌人斗智斗勇周旋的过程中,他一边机智勇敢地执行任务,向自己的同志传递重要情报,一边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挽救和保护同志,守护党的战斗“堡垒”,使所在党支部得以保全和重生,并使其更加年轻而鲜活,生命力更加旺盛。

这是剧中主角毛稼轩用生命守护的第二个战斗“堡垒”。由毛稼轩的穿梭回忆作为引线,剧情多次回溯到1925年至1927年的韶山,回溯到毛泽东带领同志们在这里创建的第一个战斗“堡垒”——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以“韶山五杰”为历史原型的五名年轻党员,通过组织农民夜校传播革命火种,唤醒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带领当地群众与反动地主豪绅斗智斗勇,从豪绅手中粜粮,与国民党民团武装展开决绝的斗争,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大革命失败后,韶山特别支部的党员有的被敌人残忍杀害,有的则分散潜伏成为卧底,同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斗争,使星星火种得以不断传播和壮大。

“庞德甫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它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这个坚强堡垒的代称。剧中的“医生”“学生”“狂生”“先生”等也不仅仅是支部党员的代号,他们隐喻了所有被剥削压迫的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典型代表。在我看来,甚至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和“韶山五杰”都只是剧情的一个引子,电影让我们看到的是千百个共产党的坚强堡垒,以及千千万万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共产党员伟大而感人的故事。迫害与屠杀摧不垮他们的意志,党的堡垒在敌人残酷的血腥镇压中愈挫愈勇,日益坚强稳固。

反观剧中反动者的阵容,貌似强大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虚弱、恐惧以及组织内部的内讧和残酷无情。反派主角——国民党南京党务调查科特派员沈卓宜,是一名叛变投敌的共产党员,他虽然高学历、高智商,身居特务组织高位,却是被国民党怀疑使用的对象,一言一行都在其“手下”的严密监控之中,在与毛稼轩智斗的过程中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韶山豪绅兼民团头子成月池,看似有勇有谋、气壮如牛,在团结起来的人民群众面前恐惧、败退,最终被机智勇敢的人民武装所消灭。警察局长杨敬臣,刚愎自用、狠毒无情而又胸无点墨。剧中人物这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影片思想厚度。

整个剧情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演员的精彩演技在本剧中也得到充分的展示。革命者与亲人、同志和劳苦大众之间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得到体现和诠释,很多场景令人泪目。生动、鲜活的画面贯穿始终,惊险悬疑的情节更是极具震撼力和冲击力。

“勇敢的少年可以触摸到星星。”这是主角毛稼轩在钢笔上刻下的一句话,也是本剧中最经典、最诗意的台词,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将本片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隐含着革命者对自由和光明的无限憧憬,暗示他们在白色恐怖下所坚守的强大理想信念,寓意深刻。

(一审:龙晓龙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