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央媒看新区 | 中国改革报:树立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2023-02-02 09:15:02 [来源:中国改革报·网站] [编辑:洪晓懿]字体:【
沿着岳麓大道向西行驶,临近汇智路,向南望,一处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赫然在目,这是长沙市“五个十大”项目之一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吸引20家龙头企业、50家总部企业、1500家中小企业和8万余名产业人员入驻发展。

连珠合璧,湘江澎湃。

时光的年轮刻下奋斗的足迹,历史的巨手翻开梦想的新篇。

▲ 俯瞰湘江新区。

过去这一年,湖南湘江新区交出了地区生产总值跨越4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国家级新区第六位的“高分答卷”,以全省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8%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中部崛起的新增长极。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见证着湘江新区产业的“硬核”实力,映照着湘江新区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坚定决心,折射出科技创新为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的澎湃动能,展现了产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产城融合美好画卷,是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也为湖南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力推动“强省会”战略注入强大力量。

▲ 航升卫星的技术人员对卫星研发进行探讨。朱莉 摄

力量聚合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沿着岳麓大道向西行驶,临近汇智路,向南望,一处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赫然在目,这是长沙市“五个十大”项目之一的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吸引20家龙头企业、50家总部企业、1500家中小企业和8万余名产业人员入驻发展。

继续行驶,还可以看到总投资1000亿元的超级“巨无霸”园区——蜚声中外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全省最大外商投资项目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二期项目加快推进,正极活性材料年产能有望提高至10万吨;湖南三安半导体建成国内首条、全球第三条碳化硅生产线;对湖南、长沙和湘江新区打造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的安牧泉高端芯片先进封测扩产建设项目火热建设中……一个个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设备轰鸣作业,处处迸发着奋进的激情。放眼新区大地,处处可感受产业脉搏的跃动。

项目托举,产业攀高。盘点湘江新区2022年铺排的730个重大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达468个,产业项目达348个,瞄准产业尖端的“科技与狠活”项目比比皆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链颇具规模,托举湘江新区产业不断攀高。

平台聚能,产业聚集。产业生态中,平台是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动力。在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百度、中汽研、舍弗勒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不远处的岳麓高新区启用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基地,开放全国最长的智慧高速试验公路,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拿到六个“全国第一”,“中国智联高地、湘江绿智新城”雏形初现。

长沙信息产业园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以上企业220余家,4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麒麟信安入选先进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为神舟十四号指挥控制大厅提供支撑;拓维信息携手华为,推动鲲鹏计算产业落地湖南,打造“硬件+软件”鲲鹏生态基地……2022年,新区获评首批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这是继获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后,又一块网络安全国家“金字招牌”。

此外,湘江新区还加速规划布局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北斗产业园等平台。一座座产业平台不断聚能,促进产业聚集,助推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集群建设,产业腾飞。2022年,湘江新区聚力发展15条产业链,将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含北斗)、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文化旅游等15条产业链分为优势产业链、新兴产业链、现代服务型产业链三个类别,通过搭建“链长牵总、盟长搭台、校长支撑、行长帮扶”的“四长”联动机制,四方发力、同频共振,有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有机融合,目标直指万亿级产业生态圈。

目前,湘江新区已形成工程机械、新材料和电子信息3个千亿产业集群,占全省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的21%。2022年,湘江新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分别增长56.7%、8.4%、12.4%,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5%。还有许多好消息振奋人心: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挺进“国家队”,产业投资潜力位居全国第三……拔节生长的产业,耀目全省、亮眼全国,带动全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 湖南金融中心。

智慧汇合

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2017年,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落子岳麓山脚下。这里,白天热气腾腾,晚上灯火通明,创新创业热潮涌动。近两年多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内市级及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新增53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4.77亿元,新增技术合同登记4923件,转化科技成果1525件,17个院士(团队)项目相继落子,累计转化企业613家。

近年来,一座座连通高校、企业、园区的“鹊桥”正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悄然搭建,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树图区块链创新中心、特种玻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天金刚石研究院、粤港澳科创产业园、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科技中心等一批好的科创平台纷纷落户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为科研成果、优质人才、科创企业和产业联动发展夯实强劲基础。

比邻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创实力同样不凡。这是一家依托“一园多校”模式、专业服务高校成果转化的国家级园区。为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不断强化组织保障,搭建交互式平台,出台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高价值发明专利转化,扎实推进科技政策落地;为规范对接服务流程,创新推出“足不出户”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入孵企业提供运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项专业服务。截至目前,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有1550余家企业被引进孵化,5家企业主板上市,8家企业新三板挂牌,25家规模企业及123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成长。

见微知著,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只是湘江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缩影。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出发”,到高水平建设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再到举世瞩目的湘江科学城绘好蓝图、湖南省首个揭牌的省级实验室——湘江实验室成立……湘江新区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中始终走在前列。

作为“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均已挂牌成立。值得一提的是,湘江实验室在北斗产业园揭牌成立之时,首批有19个院士专家团队入驻,并建成7个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此后,湘江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更是湘江新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关键一笔,它剑指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科学高峰”和“科技高地”。作为湘江科学城的主要规划建设主体,湘江新区正加速推进湘江科学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融城一路、观音湖路、机场大道等道路工程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现场机器轰鸣、施工车辆穿梭,项目计划于2023年底建成通车。

以科技创新助力湘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一组强有力的数据振奋人心:2022年,湘江新区共实施科技创新与平台项目222个,完成投资772亿元,投资完成率高达129%;全省已有“四大实验室”布局湘江新区,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10个高端平台高效运行,湘江新区内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突破650家;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86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居国家级新区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居国家级新区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3%……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汩汩涌动,奏响高质量发展奔流不息的“湘江之歌”。

▲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项目雏形初现。朱莉 摄

产城融合

湘江西岸崛起高品质新城

城市因产而兴,产业因城而聚。

“三区合一”后,全新出发的湘江新区,直属区总面积达7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10万,统筹区包括宁乡和望城部分区域,进而延伸至九华和湘阴片区,形成了与统筹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提质扩容,片区开发一体推进。湘江新区正全力推进包含高铁西城片区、大王山片区在内的十大重点片区项目。在长沙西部“咽喉处”,依托长沙高铁西站开发建设的高铁西城片区建设如火如荼,这里将按照“产、景、站、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建成可容纳33.43万人的新城、长沙最大的高铁经济功能区。

在湘江西岸南部的大王山片区,除了近年来崛起的湘江欢乐城、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网红景点,南片区湘江科学城的征地拆迁、交通路网、市政设施建设也在轰轰烈烈推进,统筹布局“一轴两带六组团八片区”空间形态,牵引长株潭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城、生态宜居的融城先行区。

高品质片区建设是引领城市发展升级的主要抓手。在湘阴金龙片区,湘江航道虞公港项目建设火热,建成后将成为湘江新区通江达海新门户;在市府片区,观沙岭城市单元、新湘雅健康城更新进展顺利,一个致力打造“长沙教城融合示范区”,一个剑指“绿色生态智能国际范大健康产业城”……

以产促城,发展要素流动共通。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内核,“产城融合”标杆项目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强势推进,已签约入驻国检集团华中区域总部、国家电网湘电公司、纯外资企业阿斯星总部及全球研发中心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科优信、九宫格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芒芽产业服务中心揭牌……这里将打造集产、学、研、经、用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新城。

以金融活水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产城融合。2022年,湖南金融中心新引进金融及配套机构164家,总数1800余家,累计为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助力全省各类企业获股权投资超1000亿元。展望2023年,以麓谷智造园、东山湾国际新城等为代表的新区“人产城”融合发展园区,还将持续迸发产业要素集聚的发展优势。

以人为本,品质新城魅力尽显。走进梅溪湖畔的达美寰宇中心,只觉温暖如春,这是梅溪湖片区首个区域能源站梅溪湖BC能源站运行带来的成效。梅溪湖二期开启“集中供暖”模式,既为市民省下不少能源使用费,同时还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长沙·智能制造)以高端留学人才集聚为原动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发展方向,将着力为海归人才、高层次人才量身打造一座生态、智慧、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大交通体系是城市发展的“动脉”。2022年,长株潭城轨西环线一期、比亚迪云轨等项目交付试运行,长望路西延线等15条主次干道建成通车,暮坪湘江特大桥、梅浦联络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湘江西岸“内联外通、南融西拓”的大交通格局不断升级。

多层次的优质教育助力城市内涵提升。在大王山片区,目前共有8所学校开学,已引进南雅、师大附中、博才等知名教育品牌,片区还规划建设了36所中小学校。

漫步在湘江新区,城市片区轮廓分明、血肉丰满,人、产、城和谐共生。湘江西岸,活力四射、魅力尽显。

▲ 智能网联产业园。

观念契合

在创新中奋勇推进中部崛起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从“下笔”的第一天起,湘江新区就注入改革创新的强大基因。

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湖南省委省政府击中新区改革痛点,向体制机制要活力,作出了优化湖南湘江新区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推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明确实行“区政合一”运行模式。

2022年,湘江新区完成管理体制优化,望城三个街道(镇)完成移交托管,理顺了湘江新区与长沙市、所在地党委政府和辖区内相关单位的关系;组织架构上,通过改革实行大部制、扁平化运行机制,将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原56个党政机构全部整合到新设立的20个部门,实行工作、人员整体平移,精简部门领导职数,创新人事编制管理,最快实现机构整合、工作融合,构建了高效运行的工作体系。

政策加持,扩权赋能。区政合一,合的是社会经济管理职权。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湖南省、长沙市对湘江新区在原来赋予的各类权限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赋予湘江新区完整的市级行政权限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让湘江新区集中省、市、区三级权限,拥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截至目前,湖南省第一批已经在“放管服”改革等方面下放38项省级权限,长沙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共赋权789项;第二批依申请类及依职权类赋权4057项即将下放。

融合之效,释放跨越发展活力。变革之后的湘江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率先在长沙市开设“办不成事窗口”,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三集中三到位+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服务模式,以“一个部局管理”“一个窗口进出”“一个指南办事”“一枚印章审批”“一件事一次办好”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流程,推动审批环节、资料、时限三大核心要素均压缩10%以上。

惠企政策更加有力。制定省级8个专项政策对应落实责任清单,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截至2022年底,面向全区1379家企业开展精准帮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763个;以“免申即享”方式累计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1.46亿元,惠及企业4548家;新增减税降费74亿元,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26.2亿元,帮助企业获得风补贷款11.69亿元。

新年伊始,好消息传来,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湖南湘江新区管理机构“三定”规定,为新区在全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市建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好消息源源不断。湘江新区优化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在全国树立标杆,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特别案例”,这既是对湘江新区攻坚克难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的充分肯定,更为踔厉奋发“奔赴下一场山海”积蓄了磅礴动能。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

2023年,湖南湘江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担当“三区一高地”的国家使命,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围绕改革开放、环境优化、产城融合、社会民生等精准发力,朝着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踔厉奋发,着力探索一条具有湘江新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