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编辑部|旗帜高扬 大道向前——写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

2022-10-15 07:20:39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湖南日报全媒体编辑部

金秋时节,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中国共产党即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盛会;这是一个梦想升腾的历史时刻——中国,即将开启新的航程。

回首来路,十年非凡。近日,一组“我们这十年@坐标中国”的视频,牵引着人们的视线越山海、游苍穹——中国以迈向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宽度、精度与温度,抬升着古老东方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多维坐标。

力拔山兮的力量,源于思想领航;波澜壮阔的壮举,始于宏图擘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牵挂湖南、关心湖南,作出“一带一部”“精准扶贫”“三个着力”“守护好一江碧水”等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为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十年间,湖南19.6万个党的基层组织、422万名党员高举旗帜、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不负总书记嘱托、让党中央放心、全省人民满意的答卷。

大道向前,定于一尊;红色热土,绽放芳华。

房因梁而固,峰因脊而雄。礼赞这十年湖南的每一个历史性成就,致敬每一次历史性跨越,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力量之源。

(一)星河灿烂望北斗,勇立潮头逐浪高。湖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发展之路。

重工业题材剧《麓山之歌》在央视高评收官后,紧接着在各省级卫视展播。

强音再起,热血逐梦。《麓山之歌》所展现的,是“湘字号”先进制造业艰难突围、在全球“开花”的艰苦跋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棋局精准落子“高质量”,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

牢记嘱托,纵身逐浪,湖南经济发展气象万千:

“稳”字贯穿、“进”字添彩,湖南经济体量更为庞大——

经济总量在万亿台阶实现“三级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0年年均增长10%。进出口总额10年间增长3.3倍。涌现3个万亿行业、14个千亿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居中部六省第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加330多万户。湖南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巩固、提升。

新旧动能转换、科技自立自强,湖南经济体质更优——

煤炭、造纸等落后产能当退则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挺起脊梁。全球50强工程机械企业占据4席;“北斗”导航,“海牛”深潜,高铁飞驰……湖南在世界经济版图上亮点频现。

夯实“底座”、求“效”有为,湖南经济后劲更强——

麓山脚下,“天河”算力提升百倍,“三力”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构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1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四大实验室”前瞻布局;“放管服”、投融资等改革纵深推进……湖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迸发。

产粮大省,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湖南力量——

平均亩产1138.5公斤!9月23日,隆回县雷峰村的超级杂交水稻创下湖南一季中稻最高产纪录。农业种子优良、产业强壮、品牌提升、产业融合,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美好画卷,“中国粮·湖南饭”成为“金色名片”。

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正为湖南经济再次飞跃开拓辽阔海天。

(二)决战贫困,千年梦圆。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湖南以“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首倡之为,书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大地颂歌》。

历史长河,总有一些重要时刻值得永恒记忆——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十八洞村。寂静千年的苗寨,成为“精准扶贫”理念的启航点。群山阻隔的村落,吹响了决战贫困的号角。

2020年底,湖南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6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湖南人民把绝对贫困的“帽子”丢到了太平洋。

“一步千年”的人间奇迹,源于思想的领航。

贫困程度有多深,脱贫攻坚的责任就有多重。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

派最能打的人,打非常之战。2.1万支工作队、5.6万名驻村干部、60余万名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黄诗燕、蒙汉、王新法等150多名党员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他们的名字与历史同在、与日月同辉。

“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沿着“精准扶贫”理念出发,湖南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等关键问题,探索出“四跟四走”“扶贫小额信贷”等一批具有湖南特色、全国影响的经验模式,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湖南样本”。

“新冠肺炎疫情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试题,也是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双战双赢,检验出湖南党员干部践行初心的底色、责任担当的成色。

经此一战,梦想花开。扶贫与“扶志”“扶智”鼓动的浩荡春风,唤醒了蛰伏乡村已久的生产力;贫困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特色主导产业,让穷乡僻壤的创造力喷薄而出;贫困乡村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时间的刻度,见证着“精准扶贫”方略化作稳稳落地的扶贫果实。

比年轮更长的,是宏大的时代。走过决战贫困的战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能力,掌握了“干群同心,迎难而上”的工作方法,收获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动力。脱贫攻坚战凝聚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创造新辉煌更深厚的底气。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足见风光无限。“历史会感谢中国,因为中国展示了如何让这么多人摆脱绝对贫困。”

2021年4月30日,湖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当天,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

这样的安排绝非巧合——带着脱贫攻坚铸就的光荣,传承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湖南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三)“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战略定位,湖南站上了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国庆节刚过,长赣高铁项目获批。放眼未来,渝厦、京广、沪昆3条高铁交会长沙。快捷畅达的立体交通网,彰显湖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

开放大潮,澎湃三湘——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搭起湖南开放型经济的“四梁八柱”;五大国际物流通道拉近湖南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大批湘企沿“一带一路”深耕细作,与世界加速交融。

外经、外贸、外资从少到多、由多至优,“湘品出海”“万品入湘”交相辉映;经贸“朋友圈”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8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投资……三湘大地的开放姿态越来越鲜明、开放步伐越来越稳健。

思想激荡,区位优势凸显。在奋进中发展,在开放中升腾,湖南从内陆大省走向开放高地“渐入佳境”。

协调发展,鼓点激越——

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建设长株潭都市圈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再到实施“强省会”战略,长株潭一体化从“区域规划”晋级成“国家战略”。

龙头舞,龙身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湘赣边、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纳入国家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范围。湖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步伐加快,“过渡带”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带”,“结合部”成了集聚资源要素的“聚宝盆”。

脚步越来越坚实,方向越来越清晰。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区域经济格局,省委制定了更为细化的“8+3+3”考核标准。区域发展风劲帆满,14个市州各显神通、奋楫潮头。

对外开放的坚定共识、协调发展的战略引领,澎湃着湖南的发展豪情。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推动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跳出湖南看湖南”,湖南已然于群峰之上领略高质量发展的长风浩荡。

(四)胸中有丘壑,笔下绘山河。十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开启了一场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生态变革,全省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十年前,央媒一篇《濒死洞庭》的报道,犹如重锤敲打着湖南人的胸口——“河山不能承受之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

光阴流转,风景已异——今年仲夏,浏阳大光洞的萤火虫成为各方游客追捧的“网红”。繁星闪烁下,被誉为环境优劣“试纸”的“夜精灵”群聚而舞。大湖之南,星空露营、户外骑行、民宿体验……一幅幅云淡风轻的“富春山居图”令人沉醉。

思想的引领,醍醐灌顶。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一“子”落而满盘活。

时光无言,满眼青绿见证着湖南的坚毅与果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全省上下同心,把“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化为“一江一湖四水”主战场上攻城拔寨的斗志;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化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行动;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科学论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

壮士断腕,标注出决心,更彰显智慧。随着湘江保护和治理3个“三年行动计划”向前推进,湖南向散乱污企业、重金属污染企业重拳出击。株洲清水塘200多家“三高一低”企业全部关停;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湘潭竹埠港、娄底锡矿山等在“退与进”“破与立”间闯出新天地。

“十年禁渔”等专项行动接续开展,河、湖、林有了生态“管家”、生态考核成为发展“指挥棒”、联防联控列入管理常态……湖南抓牢抓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建设美丽湖南的制度基石进一步夯实,“一江一湖三山四水”展露新气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清水塘已是一座生态科技新城,水口山铅冶炼厂的围墙外又见白鹭;浩瀚洞庭,麋鹿嬉戏、江豚腾跃;千里湘江,漫江碧透、岸芷汀兰。“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蓝图绘到底”的奋力实践,收获了葱茏,迎来了新绿。

从“生态美”跃升到“生态富”,从“绿色颜值”叠加到“金色价值”。湖南人用实干、苦干,绘就产业“绿”地图,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画出清晰等号。“河山不能承受之重”的历史被“发展不可忽视之力”覆盖。

群山以绿色喝彩,江河以碧水致敬,人与自然曼妙共舞,美丽湖南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五)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人民”二字,重若千钧。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湖南以“百姓心”立心,以“百姓事”立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成绩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看谷仓、摸炕被、掀锅盖,到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走进”新年贺词;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挂念的永远是万家灯火、民生冷暖。

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秘诀。

突如其来的疫情,映照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全省党员干部用汗水和智慧践行着初心使命,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从紧缺到充足;“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供应无虞……湖南成为全国确诊病例1000例以上首个清零的省份,并在全国率先复工复产。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抗击疫情“不惜一切代价”,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最优先位置的价值排序,让人民安心、舒心,更充满信心。

“致广大”描绘普惠民生、共享成果的宏伟蓝图,“尽精微”办好事关人民幸福的“关切小事”。湖南财政“蛋糕”越做越大,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70%以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灵活的就业政策,2013年至2021年,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01.3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倍增长,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3062所普惠性幼儿园“拔地而起”,101所芙蓉学校“花开满园”,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肿瘦身”,“优师专项”计划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托起更多孩子的幸福童年。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和县级二甲公立医院实现全覆盖。2021年末,每万人拥有医生、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分别比2012年增加12.6人和51.9张。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养老床位数增加近2倍,兜底养老床位数18.07万张。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节节攀升”,年均保障低保人员300万人以上。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让百姓生活有了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乡村是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所在,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纵深。“四好农村路”进村入户,美丽乡村因路而兴;“喝水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好日子“水到渠成”;“厕所革命”不懈推进,文明新风吹散污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富民产业拔节生长……新时代“山乡巨变”里,“希望的田野”成了“幸福的家园”。

把人民关切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民生的“大责任”扛在肩上。一幕幕暖心的故事,一个个可知可感的“小确幸”,汇聚起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代写照。

岁月流淌,前方满是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

(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湖南文化建设一路高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了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推业兴。

2020年的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汝城县沙洲村、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十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湖南文化建设百花竞放、硕果压枝。

“红色”炽热。今天的三湘大地,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坚定奋斗意志的“劲土肥田”——

建有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的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一系列“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式的红色旅游景点、线路;选树一批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防汛救灾等大战大考中的先锋模范典型……红色故事家喻户晓,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深入骨髓、融进血脉,“革命理想高于天”!

“古色”浓郁。今天的三湘大地,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活力满满、大放异彩——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以湘绣作国礼相赠。这是对优秀湖湘文化的认可与礼赞。

省博物院、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凤凰古城完成提质改造,湖南成为全国十个文物大省之一;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皮影戏等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遗目录;无数古镇古村落“活”起来“美”起来,古籍善本“醒”过来“潮”起来。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序、有力、有为。

“金色”炫目。今天的三湘大地,一批文化品牌光彩夺目,“金字招牌”成色十足——

《大地颂歌》《乡村国是》等文艺精品勇攀高峰,“北有中关村,南有马栏山”的响亮口号蝶变为“中国V谷”,长沙多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乘着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启幕的东风,全省文旅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的“实力范”“时尚感”扑面而来。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总书记的殷切话语如灯塔、似航标,是湖南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十年锤炼,湖南锻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员队伍,这是最具深远意义的成果,是应对未来风险与挑战的根本保障、最大底气。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民调显示,中国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超过90%。全球最大的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

一骑绝尘的爱戴率、拥护率,源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坚决贯彻,源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深入推进。湖南422万共产党人、19.6万个基层党组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全省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好,政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理论武装是前提。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准“定盘星”、用好“指南针”、握紧“方向盘”。

政治建设是根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省党员干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建党是“传家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走深走实。广大党员特别是“关键少数”把学习课堂摆进红色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红色地标,感悟精神伟力、锤炼党性修养,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惩治腐败是重要抓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入手,“把纪律挺在前面”;“老虎”露头就打、“苍蝇”发现即拍、“狐狸”再远也要追,让违法者无处可逃;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打牌子”者砸了牌子,“提篮子”的一场空……综合发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斗风险、迎挑战,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队伍,奋斗在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的最前线。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疫情防控的“逆行”队伍里,在“万名干部联万企”的助企行动中,共产党人冲得上、豁得出、打得赢,是最坚实的中流砥柱。

正是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践行中,从“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中,从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答卷上,人民群众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

……

循大道,至万里。

党的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没有一种责任,比肩负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更重大;没有一项使命,比实现14亿多人民的共同梦想更伟大。

新的征途,中国共产党人使命在肩。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需要我们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创造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湖南共产党人有信心、有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征途上,书写更为精彩的湖南故事,创造更加辉煌的湖南成就。

旗帜高扬,大道向前!

执笔:欧阳金雨 黄炜信 万丽君 曹茜茜 易博文 王礼生 沈德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