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湘雅红楼的红色印记

2022-09-02 22:59: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阳乐] [编辑:潘华]字体:【  
一座建筑,一段印记。湘雅红楼应当是百年湘雅最好的历史“见证”。

雷贤禹

坐落于麓山之畔、湘江之滨的楚汉名城长沙,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百年红色建筑,它结合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与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法,代表着中国建筑与世界的融合;它见证了毛泽东等一批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挥斥方遒;它历经了可歌可泣的抗战岁月,屹立不倒;它作为载体让中国近现代医学事业走向光明,薪火相传。它的名字叫作湘雅红楼,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始建于1906年,其前身是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创建的雅礼医院。1914年,湖南省政府委托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合作,创办我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雅礼医院随之更名为湘雅医院,“湘”即湖南简称,“雅”即Yale之音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湘雅医院现在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管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南大学的附属医院,是我国重要的临床诊疗、医学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其以精湛的诊疗技术、卓越的科教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海内外。

百年红楼,缘定潇湘

一座建筑,一段印记。湘雅红楼应当是百年湘雅最好的历史“见证”。

1914年,雅礼协会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湘雅医院大楼。多次来访中国的墨菲深受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影响,试图在西方现代与东方传统建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他一生致力于“在体现美国最现代化的设计和建造理念的建筑群中,保护中国建筑遗产”。湘雅红楼便是墨菲提出的“中国古典建筑复兴”时期早期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为其后来设计和建造北京燕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大批建筑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过墨菲的多次调整设计,1917年底,一座配以飞檐斗阁、砖混结构的中式建筑湘雅红楼在长沙北郊顺利竣工,它采用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内墙表面覆盖钢筋混凝土,挑檐靴头爪角,上饰回纹收尾;顶盖栗色筒瓦,谷黄色正脊,局部点缀中国传统的花样纹路;外墙为清灰红砖原样。该楼有房屋300余间,可容120张病床,是当时中国最漂亮、中南地区建筑物中最好的医院大楼之一,也是人们坐船经湘江水路由北往南时确认是否到达长沙城的地理标志。曾任湘雅医学院院长的凌敏猷在《从湘雅到湖南医学院》一文中描述这座红楼:“金色琉璃瓦,红白相间群墙,掩映在江南郁郁苍苍的绿色中。这座融合了东西方韵律的湘雅红楼,犹如镶嵌于古城中的一幅至美的画”。

身处动荡年代,湘雅红楼承载着济世救民的宏愿庄严地落成,也做好了浴火涅槃的准备。

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抵御日寇,实行焦土政策,长沙城惨遭“文夕大火”焚毁。坐落在城外的红楼有幸避过了大火的肆虐,得以保全。

第三次中日长沙会战时,日军侵占湘雅红楼。1942年,日军退败,出城前,气急败坏的侵略者纵火烧毁了红楼。胡美、颜福庆、张孝骞等湘雅精英耗费几十年心血创下的基业被瞬间焚毁。所幸红楼设计之初就强调了防火性能,三层建筑主体未受到损坏。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以雅礼协会为主的社会团体共同努力下,1946年至1947年间,湘雅医院将原主体为三层的红楼修复并加高至四层,另在西面加建一栋四层楼病室,与原建筑相连,组成“马蹄形”布局;1955年,又加建病栋大楼。上述修缮加建均保持了墨菲原设计的建筑风格,从而得以让湘雅红楼重现在世人面前。

转眼又是几十度寒暑,时间为湘雅红楼镀上了一层唯美的华彩。

2010年,湘雅医院新医疗大楼建成启用,红楼修缮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次文物级修缮,不仅要修旧如旧,还原红楼原貌;而且室内改造还要符合现代医院的使用标准,保障红楼能继续为广大病友服务。

2011年3月,湘雅红楼等早期建筑群入选湖南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7月,随着最后一根脚手架被拆除,湘雅完成了对红楼历时数年的修复保护工程并将其重新投入使用。为了最大程度复原红楼的历史原貌,让这一文物级建筑重回往日风采,红楼身上的每一块红砖,都是1915年的原砖,每一条砖缝,都是100多年前的原缝,就连屋顶的琉璃瓦都是原瓦经过打磨再进行铺设的,特殊的加固工艺,让红楼旧颜焕新生。

2019年10月,湘雅红楼等早期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惊鸿百年,湘雅红楼扎根潇湘,坐看风起云涌,见证了中国医疗事业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湘雅人前赴后继的执着与追求。新时期,湘雅红楼沉香愈浓,凝望崭新辉煌,让人感觉一如以往的青春蓬勃。身披热烈的湘雅红,也定会随着时间前进焕发出更加火热的生机与活力。

百年红楼,与国同行

一抹湘雅红,源自湘雅红楼本色,是湖湘文化在千年流转的血脉精髓,是红色基因在百年湘雅的跃动传承,象征着无数湘雅仁人志士兴医图强的爱国初心,篆刻着湘雅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割舍不断的时代印记。

(一)青年毛泽东早期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阀割据,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湘雅”素以严格的考试、超高的淘汰率著称,可在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手术刀们”的心堂再也平静不下来。龙伯坚、李振翩、张维等湘雅学子创办学生自治会会刊——《学生救国报》,旨在发扬民气,唤醒民众。该报从第四期起更名为《新湖南》,除在省内发行外,还远销北京、浙江一带,为之后在湖南宣传五四运动精神和兴起救亡图存革命浪潮作出了突出贡献。

1919年8月,由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被查封。龙伯坚、李振翩对毛泽东这位新闻“里手”向来钦佩,于是主动拜访,邀请毛泽东前来湘雅主编《新湖南》。毛泽东接手《新湖南》后,自第七期起,通过刷新办刊宗旨和亲自撰文,极大增强了《新湖南》的革命性和战斗性。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长沙社会面面观》摘登《新湖南》刷新宣言时写道:“《新湖南》周刊的内容,自从第七号已与以前大不相同。”当时有一篇文章甚至更直接地说:“湘雅医学校发行的《新湖南》……为《湘江评论》底化身,所以魄力非常充足。”

虽然,《新湖南》在出至第十一期时就遭到了与《湘江评论》同样的厄运——被军阀政府查封,但它提升了湘雅在全国的影响,震撼和鞭笞了当时的军阀政府,有力配合了北京乃至全国的五四运动,广泛宣传了马克思主义进步理论与思想。

当然,毛泽东与湘雅红楼之间的往事,远不止于此,如:颜福庆免费用西医疗法为杨开慧治好疟疾;李振翩和龙伯坚为杨开慧助产生下毛岸英;毛泽东租用湘雅场地开办“文化书社”,组织新民学会会员于此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并最终从这出发前往上海、嘉兴参加全国一大,开启“中国共产党”的辉煌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写信介绍亲友到湘雅看病,并提到“湘雅医院诊治不好,北京也不见得能诊好”等。

(二)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同行人

“泱泱乎流风千载,湘雅树中坚”。湘雅百年,波澜壮阔,既是一部“宏创造,利人天,壮气直无前”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与民族共存亡,与国家共命运,与百姓共甘苦的爱国史。湘雅红楼身处其中,感受着那些纵横捭阖,心中激荡、蓬勃欲出,渐渐地,从一名见证者和倾听者主动成为了参与者和先驱者。

1925年6月,湘雅学子组织罢课游行,声援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次年,以凌敏猷为代表的进步学子秘密组建湘雅共产党小组,动员宣传湘雅学子上街演讲,组织学潮、工潮,策应支持北伐革命。

“九·一八事变”后,湘雅率先将学生体育课改授军事医学和战伤救护,以适应战争需要。1933年,时任湘雅医院院长王子玕组建国内首支救护队奔赴东北抗击日寇。1937年抗战爆发,时任湘雅医学院院长张孝骞组织师生成立“全国医教救护团第一队”,直接参与抗战救护工作;同年12月,湘雅邀请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徐特立来院演讲,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思想,在其影响下,一大批如李振湘、李震勋、向进(原名何武坦)等湘雅学子投笔从戎先后参加八路军或新四军。长沙会战期间,湘雅开放院区,设置难民营,禁止日兵进入,保护长沙上万百姓免遭日军蹂躏;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沅陵、耒阳、安化等地设立分院,救治战地伤员,直至抗战结束。特别是1939年,地处抗战运输大动脉—川湘公路要冲的沅陵暴发霍乱,湘雅沅陵医院临危受命,组建湘雅传染病院,全力以赴阻击疫情流行,日以继夜抢救感染病人,成功将病死率控制在3.7%以下,创造了当时的医学奇迹,受到国际联盟霍乱委员会高度赞赏,也为川湘公路畅通运行、支援前方战场贡献了湘雅力量。

1948年后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迅猛,国民党政权已处在全面崩溃之中。为掩护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周礼等地下党员开展斗争,时任湖南省卫生处处长龙伯坚主动提供寓所作为省工委外围组织基地,同时利用身份牵线搭桥、递送情报,直接策动和参与长沙和平解放运动。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湘雅再次请缨,动员组建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开赴沈阳参与医疗救护工作;同时,1951年6月至1952年4月,主动承担200名志愿军伤员的治疗和休养任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5月,时任湘雅医院副院长林光亨报名参加战地救护,成为上甘岭战役中首位深入前沿坑道救治伤员的教授,自此他一直留在前线工作,直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3年,因贡献突出,湘雅医院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三)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捍卫者

济世之道,莫大于医。100多年前,湘雅红楼鹤立长沙,俯瞰全城。100多年后,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长沙早已今非昔比,而湘雅红楼仍然是时间长河里的一座岛,潮水淹来,在岿然不动中沉淀精神;潮水退去,向世人显露百年湘雅公益立院、行医为民的济世初心。

1917年,时任湘雅医学院首任院长颜福庆深入江西萍乡矿山防治钩虫病,期间多次下到150米矿井,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排查旷工粪便,调查感染源,经过长达两年的努力,成功将当地钩虫病感染率从81.6%降至39.5%.

卢沟桥事变后,汤飞凡教授临危受命,牵头研制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1944年,中国第一支自行研制的青霉素在昆明诞生。没有人能统计国产青霉素究竟挽救了多少中国和盟军将士,但可以确定的是,汤飞凡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样是在抗战中,易见龙教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血库,为抗日救亡前线疏通了一条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泉”。

1948年,时任湘雅医院院长凌敏猷在国内率先成立农村疾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开展湖南地方病防治工作,致力于提升民众公共卫生意识、改善环境、遏制传染病的流行。1949年,拨款在长沙伍家岭防治姜片虫,使全区该病患者治愈率高达98.4%。1950年6月,成立岳阳血吸虫病试验所,总结的“洲滩灭螺”法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组织开展“整院运动”,在思想、作风、临床科研、医疗技术和制度上进行革新,帮助湘雅师生明确服务方向,从思想上认识到“为新中国建设”的工作宗旨,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进入新时期,湘雅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率先作为,先后在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冰灾、汶川地震及甲型H1N1流感、甲型H7N9流感等国内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救援战斗中,不畏生死、冲锋在前。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的特殊时期,传承的力量,让湘雅的挺身而出显得自然而然。2020年1月27日,湘雅红楼开设儿科发热病区、急诊发热病区、急诊发热病房,设置5张新冠区负压监护床位、51张留观床位和85张排查留观与住院床位,成为专门用于新型冠状病毒及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排查与诊疗区以及防控一线医护人员休息的区域,在高效完成战“疫”任务的同时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做好院感防护,形成“分级预检、分区诊治”管理模式;次日,建成P2级实验室,正式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作为“湘雅主战场”,红楼每天迎着病毒冲锋、顶着危险出发,协同湘雅人与致命病毒作殊死搏斗,书写着“救死扶伤,实现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湘雅责任与担当。据统计,红楼在新冠肺炎期间累计接诊4614人,其中留观596人,确诊患者31人,确诊了湖南首例无武汉暴露史的新冠肺炎患者,选派了以吴安华教授为代表的142名医务人员赴湖北一线支援抗疫,实现了“感染患者零漏诊、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传播零发生”的目标。当抗疫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当荣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时,百年红楼的高贵品质再次被衬托地这般熠熠生辉。

百年红楼,再启新程

百年光影中,湘雅红楼与一代代湘雅人一起,用湘雅故事,向世界展现湘雅的百年文化、百年精神。历史风云起落,时间川流不息,带着一片蔚蓝驶入中国的湘雅红楼,始终不曾忘记潮来的方向。循着湘雅红楼发展的历史足迹,从薪火相传到运筹帷幄,从最初的共产党小组到今天的数千名党员,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百年风雨中充分体现。

今天,站在国际顶级医疗和医学教育的序列中,湘雅红楼坚毅的眼光已经穿越下一个百年,怀揣永恒不变的初心使命,张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风帆,转动“12368”战略引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湘雅红楼凝化成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轮,眺望人民满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医院锚地,带着对“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敬畏,再次扬帆起航,向着广袤的蓝海,向着世界医学舞台中心,向着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无畏前进、全速行驶。

(一审:周阳乐;二审:刘文韬;三审:杨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