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湘中多古宅 旧物惹乡愁

2022-01-13 08:55:03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熊小平 龚雅丽] [编辑:欧小雷]字体:【  
湘中娄底,当年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数以百计,在当地遗存了上百处湘军名将古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宅有师善堂、德厚堂等17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7处、娄底市级文保单位1处、涟源市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3处。这些古宅,沿孙水、涟水而建,集中分布在涟源杨市镇、三甲乡以及娄星区水洞底镇等处。

娄底涟源杨市镇、三甲乡以及娄星区水洞底镇等地,遗存有上百处湘军将领的古宅,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处。这些受到风雨侵蚀的精美古建筑亟待保护——

湘中多古宅 旧物惹乡愁

师善堂颇具气势的走廊。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摄

云桂堂尚存的雕花阁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龚雅丽

【背景名片】

湘军名将故居群

湘中娄底,当年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数以百计,在当地遗存了上百处湘军名将古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宅有师善堂、德厚堂等17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7处、娄底市级文保单位1处、涟源市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3处。这些古宅,沿孙水、涟水而建,集中分布在涟源杨市镇、三甲乡以及娄星区水洞底镇等处。

【寻访故事】

涟源杨市镇,著名的湘军源地。在当地,自发义务守护湘军名将故居群11年的村民谢光辉,备受人们称道。

2021年岁末,记者来到杨市镇。孙水河岸,绿树村边,青山廓外,一幢徽派古宅引人注目。古宅为4进青砖瓦屋,飞檐翘角,马头高墙,堂内残留的屏风隔挡,精雕细琢,虽油漆斑驳,仍奢华讲究。墙上的挂画,不少是湘军激战场面,战马长嘶鼓角争鸣的烽火,穿透历史烟云扑面而来。

古宅旧物,是无湘不成军的历史佐证,也是几辈人的记忆与乡愁。谢光辉带着记者参观,如数家珍:“这是云桂堂,湘军名将刘腾鸿的府邸,也是抗战时期国立西南交通大学旧址。”

这,只是上百处古宅中较为完好之一处。“败了散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谢光辉说着,言语中满是怜惜。

1 古宅成群的杨家滩原来是个花花世界

湘军最早就诞生在涟源杨家滩一带。

杨家滩以杨市镇为中心,方圆10公里许。《杨市镇史记》载:“在咸丰、同治间20余年,杨家滩绅民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威树功名,数以百计……”

“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当地童谣,传唱着当年杨家滩的繁华。

“‘把把戏戏’代指玩具,跟南岳衡山游玩时大多买点玩具比,古宅成群、水陆交通发达的杨家滩,在当时人们眼中是个花花世界。”52岁的谢光辉,高高大大走路带风,声音却有些嘶哑,他说:“我的喉咙这几年没好过。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看古宅,追寻昔日繁华痕迹,我随叫随到,免费讲解。”

1999年,谢光辉退伍后到长沙创业,11年间颇有积蓄。2010年,谢光辉弃商回乡守护古宅,转眼之间已11年多。他给7幢古宅做了牌匾,“至少大家一看就知道旧宅名字”;他把许多旧物收集起来建成博物馆,“至少不会继续散落”。他在镇上建了一座湘军茶楼,“让大家知道这是湘军之源”。

谢光辉边查资料边走访,这些占地面积从1万至4万平方米不等的古宅身世逐渐清晰: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奉旨帮办湖南团练湘勇,后成湘军。湘军转战湘、赣、鄂、苏等18省……1864年,湘军攻克南京。相传得胜封功的将领用大船将金银珠宝运回家乡,当时涟水、孙水上舳舻相连。乡人一旦有钱,都爱建房。百战归来,将领们纷纷建起深宅大院。秦淮河边的桨声灯影,依稀映照到湘中孙水边的杨家滩。

而据《李续宾传》作者梅国华介绍,史实与乡谚“打开南京发洋财”相去甚远,这些古宅能够建成,一是不少湘军将领家境本就殷实,二是薪俸较高。

“小时候在古宅里玩,会迷路。当时对古宅渊源一无所知。”谢光辉复员后和村干部交流,听到师善堂等7处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很是兴奋,决定返乡守护古宅,“古宅宏伟壮观,相传是请来营造故宫的师傅建造的,很有价值。”

2 一砖一瓦,落满几辈人的乡愁

很多东西,失去方显珍贵。曾经有上百处建筑精美、风格独特的古宅,散落在湘中之野,时人不懂珍惜。“乐恺堂”墙砖上,好几处清晰可见“康熙卅九”字样。大量雕花家具、上好檩木当年被扔进了火炉。

谢光辉得知自己童年乐园竟是名人府邸,莫名自豪;看着古宅在眼皮底下变成断壁残垣,十分心疼。

在古宅住过的人更心疼。

湘军将领刘连捷后人刘立辉在怀化安了家,他从1966年出生起就住在师善堂。“我户口还在师善堂。这里茅以升、钱钟书当西南交大教员时住过。我在第四进东北角住了30多年,那里面真漂亮,雕梁画栋,厅堂连廊,200多人不觉拥挤。雪天不见雪,雨天不见雨,穿布鞋走到正门口都不湿鞋。”他话里话外的一砖一瓦,是他们那一代回不去的童年和乡愁。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退休干部刘乐平出生在存养堂,两岁就去了宁夏,省亲时看到亲人住在古宅,得知自己出生在古宅,不胜唏嘘:“我回乡看了4次,现存规制可见当时的规模工艺。亲切!震撼!”

谢光辉2010年回乡,宅子只剩“空壳”。原主人是谁?建于何时?建造工艺流派若何?考证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巨大挑战。

他获悉湘乡县志上有湘军将领传记,马上去找。“古籍全是繁体字,没标点。借助字典、百度,两小时啃不完一页。”谢光辉苦笑。为搜集资料,他遍访川、滇、贵、赣、苏等省,整理了古籍上千本,还编写了《湘军源地杨家滩》《列入清史的涟源人》等4本书。

湘军将领刘岳曙的府邸存厚堂,大门框上一人多高处原有两个石狮,与门框一体,活灵活现,现仅剩左边一个。“右边那个石狮,有一年做工的撬棍弯了,便卡在石狮爪下来扳直,就毁了。”抚摸着门框上的“疤痕”,谢光辉一脸惋惜。让更多人读懂古宅,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2015年,谢光辉投入300多万元,成立了游客服务中心,收集7处省文保建筑里的旧物,分7个展室免费开放。几年来,他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义务讲解千余次,这些古宅渐被大众熟知。

3 修缮或不修缮都是个难题

古宅曾经住满村民。湘军将领刘连捷后人刘立辉说“小时候师善堂里住着200来号人,全生产队的”。这些年,留下的都是老人小孩。

记者在云桂堂遇见70多岁的肖菊清。“我从嫁过来就住在这里,50多年了。两个儿子都在外边建了房,只有读小学的孙女跟我住。”问她为何不搬出去,她说,“这房子,冬暖夏凉,不上潮。”

70多岁的萧亿豪住在师善堂,记者去看他的老房间时,里面杂乱地放着喂鸡盆等物件。

杨市镇刘姓族人的祖居地“老刘家”,走出刘腾鸿、刘岳昭等湘军名将。据说宅内以前有天井108个,尚存48个。记者穿行其中,100多间房,到处是“此处危险,禁止通行”牌子。离存厚堂不到50米的光远堂,因长期无人居住,“看着垮掉了”。

谢光辉每次查看,都将情况上报,在危险地方设警示牌,对“渗漏、倾斜”进行基本维修。

近年,当地政府筹措了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古宅修缮,对锡三堂、存厚堂外观和内部结构做了基本维护;杨市镇逐步落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发展规划”,围绕乡村旅游,将湘军故里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我们尝试明晰古宅产权,保护性旅游开发,希望以旅游收入促进故居修缮。”杨市镇党委书记龙飞兵说。

为古宅奔走了10多年的谢光辉说:“古宅破败速度减缓了,有点成就感。”然而,这么多省文保建筑,“垮塌毁损处按原貌重建,资金和技术都是难题。而住在古宅的居民若自行修缮,又是一种新的破坏。但房子如果不住人,会破败得更快。”修,这么多古宅,技术资金如何保障;不修,毁损是必然的。修还是不修,都是个难题。

刘立辉每次回家看古宅,总是感慨万千,他的孩子却没兴趣陪他回古宅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若没有故乡,到哪里都是流浪。湘中古宅,再过些时日,还能惹乡愁吗?

【延伸阅读】

让古宅群焕发生机

中国作协会员、娄底市作协名誉主席 梅国华

清末,李续宾、刘腾鸿、刘岳昭、刘连捷等湘军将领在涟源市杨家滩、三甲等地修建的宅院,规模宏大,布局方正,做工精细,美轮美奂,是我国传统民居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实例。这些古宅,不仅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瑰宝,而且见证了涟源近现代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抗战时期的大中学校、大跃进时期的壁画、“文革”时期的标语等,都能在此找到踪迹。

谢光辉等当地村民痴迷于湘军古宅的保护,其志可嘉,其行可赞。近年来,涟源自筹资金,投入2000多万元保护文物古迹,锡三堂、存厚堂、云桂堂、世业堂等古宅得到修缮。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