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邓正可
2009年,潇湘电影集团制作的电影《袁隆平》上映。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这部12年前的电影通过院线、电视、网络再次回到大众视野。观众试图通过电影为心中的不舍找到注解。
对于电影《袁隆平》的编剧谭仲池来说,这部银幕绝响是他和老朋友袁隆平之间的一根线,人走了,线没断。“我不相信他的离去,他还在我们身边。”这位72岁的老人几度哽咽。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有啥好写的?”
上世纪80年代,谭仲池在浏阳工作,袁隆平团队在浏阳建了一个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他常常一身汗一身泥地在田里劳作,皮肤晒得黝黑,说起话来跟当地农民没两样,一来二去两人便熟识了。后来,谭仲池到长沙工作,与袁隆平的接触更加频繁。
“一个光环加身的人,还总把人民的温饱放在心里,每天勤勤恳恳地种田,不写他要写谁?”曾任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的谭仲池萌生了为袁隆平创作一部电影的想法。于是他将书面材料上报至中共湖南省委及省委宣传部,很快获得了支持。
电影《袁隆平》海报。
然而,踌躇满志的谭仲池一开口就被袁隆平拒绝了。“写电影?我有啥好写的!”“你当然好写啊,因为杂交水稻,多少农民感激你呀。”袁隆平说:“杂交水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还有很多育种专家、团队都在做这个事,你不能都写到我身上。”听了这话,谭仲池反而坚定了创作的决心。
一段时间后,谭仲池从杂交水稻的科研过程入手,打开了袁隆平的话匣子。两人越聊越深入,谭仲池见机重提拍电影的事,这次袁隆平哈哈一笑,“先写剧本,写完我看看。”
袁隆平是“第一编剧”
剧本创作前,谭仲池和团队深入采访袁隆平不下10次,每次采访都在2小时以上。“应该说这不是采访,而是在交流各自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多番深交,谭仲池既觅得知音,也寻得良师。
袁隆平把自己的家庭背景、挫折经历和盘托出,分享唱歌、跳舞、拉小提琴的爱好,最终失恋和闪婚的经历也被写进剧本。
电影《袁隆平》剧照。
剧本一共写了8稿,到第7稿时,袁隆平特意写了一封信,准确地提出了剧本修改的地方,其中最多的是杂交水稻技术方面的表述。
为了将杂交水稻“三系法配套”的技术问题用电影语言表达得更加通俗,谭仲池和助手还跟着袁隆平上了几节课。风趣巧妙的课堂也体现在电影中,比如袁隆平跟学生讲解技术问题时,就用到了“自由恋爱”“包办婚姻”等比喻。
影片的情节、台词,都最大程度还原了袁隆平的讲述。比如电影中袁隆平的父亲逝世,家人都瞒着他,后来妻子告诉他“父亲说你不能回来看我,这是尽大孝”。
谭仲池还采访了袁隆平的夫人邓则,她对袁隆平的评价是“一个为了杂交水稻什么都可以放弃的人”。这不是埋怨。
“我是一个把生命当作歌来唱的人”,除了开头的这句话,电影还四次出现交响乐团的画面,旋律从平缓到激烈,从低谷到高潮。谭仲池说,这是特意埋下的伏笔。“袁隆平的一生就是一首生命的交响乐,有酸楚,有悲壮,也有快乐。”
电影《袁隆平》剧照。
从安江到海南岛,袁隆平住过的每个地方,走过的田间小路,谭仲池都和团队走了一遍。三亚的土坯房,抬手就能摸到房顶,几块木头上搭块板子就是床,蚊子成群结队,老鼠也来偷米。生活的困窘,不会让袁隆平消极。科研遭受的批评、非议、打击,也没能让他放弃。
谭仲池说:“袁老是这部电影名副其实的第一编剧。他是真正把电影写在中国大地上的人。”
无与伦比的快乐老顽童
负重前行的袁隆平,在艰难困苦的阴影中走来,仍旧热爱生活。“他是一个快乐的老顽童,所有的快乐与幽默,都源于他的真实。”谭仲池说。
袁隆平被网友们称为“90后梗王”,其实这不是他近年才有的幽默操作。当年在采访中,袁隆平就跟谭仲池介绍过自己:“我晒这么黑,别人都叫我刚果(布)朋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一次采访中,袁隆平夹起一根烟问谭仲池“我可以抽烟吗?”“当然可以。”袁隆平随即向他安利:“抽烟还是有好处的”。谭仲池笑着反驳:“这点我不敢苟同”。袁隆平哈哈大笑,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谭仲池也曾问袁隆平“假如杂交水稻不成功,你会怎么样?”袁隆平说:“我现在成功了,但是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不成功的痛苦和自己的坚定。即使失败了,也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电影《袁隆平》中,有许多诗意的镜头,比如深蓝的大海、金黄的稻浪。“袁隆平的心海纳百川,他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对于这部银幕绝响,谭仲池为自己当年的坚持感到庆幸,也感到些许遗憾。“当时我对袁老的理解还是很肤浅,老百姓对他的爱戴与不舍,比岁月更能帮助我重新理解他。但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谭仲池双眼噙着泪水,声音有些沙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