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沙兆华
5月16日,是第31次全国助残日。31年来,理解、尊重、帮助、关心残疾人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扶残助残”新风尚日渐浓厚而动人。
以“助残疾人所想”“圆残疾人所梦”为行动导向,我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扶残助残,汇聚成爱的星空大海,照亮残疾人的心灵,让他们的生命焕发光彩。
精准发力,“雨露”助残润人心
“好久没晒太阳了。今天终于重见天日,天真蓝啊。”3月25日,在“电动移动吊架”帮助下,株洲云龙示范区潘家冲重度残疾人刘德意完成从床到家门口的“远行”,实现了想晒晒太阳的微心愿。
21年前,刘德意因一场意外事故截瘫卧床,家中80多岁的老父母贴身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株洲市残联组织了解到刘德意的情况后,把他纳入全区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蒲公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安排社工为他做心理疏导,让他重燃信心,积极生活,同时为他免费提供多功能护理床、轮椅等,帮助他更好生活。
点亮微心愿,实现微梦想。去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下,各部门积极参与推动下,全省残联组织将以往“阵雨式”助残变为“雨露式”助残,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开展精准助残,点对点帮助残疾人,问所需、解所愁、圆所盼。
今年以来,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各部门纷纷出台助残便利政策。前不久,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推出司法便民10项举措,举措第一条就是要求在全省法院诉讼服务场所建设无障碍通道,方便残疾人参加诉讼活动,司法为民呈现出关爱残疾人浓浓情意。截至目前,全省各级部门已为30余万残疾人解决了实际困难。
残健共融,构建温暖幸福家园
因助残突出,前不久,益阳市赫山区银东社区荣膺2020年度“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2013年组建的银东社区,是我省最大纯保障性住房社区,有400多名残疾人。“愁有所帮,困有所助”,社区就是残疾人朋友温暖的家。
2018年,受到一位残疾人想找工作的启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杨一舟萌发了在社区建立“扶贫车间”的想法。“挤”出3间办公室,联系几家爱心企业,30多名社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依托社区资源,银东社区搭建了“四室一车间”多功能残疾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了“老兵安心助残队”等助残服务团队,形成了残疾人有困难、人人出力帮助的残健共融生动场景。
因助残而最美。我省涌现出长沙桑梓社区、永州神仙岭社区等一大批社区助残榜样,从就业帮扶、康复服务、临时救助、无障碍建设等方面打造有爱互助家园,引领激发社区居民志愿助残新风尚。
聚沙成塔,志愿行动献爱心
“买正宗土鸡蛋,就买周新明家的。”湘潭县分水乡大冲垅村周新明家的土鸡蛋畅销乡里, 在湘潭市关爱帕金森病志愿者协会帮助下,周新明的人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20年,在公益平台和爱心企业帮助下,湘潭市关爱帕金森病志愿者协会为湘潭县20多位因病致残患者送去了优质鸡仔。
周新明就是其中一位。10多年疾病造成他下肢行动不便,很长时间没有从事劳动生产,志愿者和爱心企业技术人员鼓励他,他家屋后的大山就是最好的“饲养场”,让周新明有了信心和力量。3个月后,周新明饲养的100只鸡每天产蛋50多个,村民们争相购买,年收入万余元。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助残力量,去年以来,我省建立健全了助残服务机制,完善了助残志愿者管理办法,设立了助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为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施展才华搭建舞台。目前,全省登记在册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志愿者组织达200余家,注册助残志愿者10万余名,固定服务残疾对象3万余名。
自强不息,携手互助树信心
在我省社会公益、扶残助残行动中,活跃着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虽身有残疾,却自强不息、心怀大爱,在携手互助中为全省残疾人树立了榜样。
长沙岳麓区坪塘街道莲花山村的上善助残服务中心里,14岁的智障少女彭灿开心地玩耍着。彭灿父亲是位盲聋哑人,无力抚养孩子。上善助残服务中心创办人肢体残疾人谢向前主动接过抚养彭灿的担子:“我抚养她,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如今,上善服务中心的残疾人有30多位,依托服务中心开设了“同心农场”和生产车间,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接待服务工作,展现了残疾人的勤劳与友爱。
在桂阳县,肢体残疾人唐慧成立的湖南慧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名副其实“残疾人之家”,134名工人中,有72名是唐慧从桂阳县各地寻访来的残疾人,在这个特殊的工厂里,唐慧用爱温暖着每个残疾人。今年,唐慧计划建一个残疾人就业、托养基地,为更多残疾兄弟姐妹提供一体化服务。
截至去年底,我省重点培育省级扶贫就业托养示范基地104家,市(州)级279家、县级516家,通过安排残疾人就业、托养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10.8万人次,形成了残疾人携手互助的特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