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帙恒 冒蕞 摄影 罗新国
今天上午,湖南省2020年“百名最美扶贫人物”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长沙举行。
会上,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党支部书记彭运江、衡阳县扶贫办主任刘鸿雁、桂东县青山乡人民政府干部黄琰清、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驻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长谢历冰、湘西“七绣坊”巾帼扶贫车间负责人石佳等5位与会代表作先进事迹报告,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奋斗脱贫攻坚一线的感人事迹。
华声在线特整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从“村社合一”到“互助五兴”的扶贫路
彭运江 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党支部书记
我们村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土家山寨,山多地少又缺水,有一首民谣是这样传唱的:“有女不嫁陇木峒,一水要当三次用”。因为生产生活条件差,村民在外都抬不起头。2005年我当选村主任时,就郑重对村民许下承诺:一定要让陇木峒人在外面抬得起头。
2007年,为了发展产业,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全村义务投劳一千八百多个工,大家起早贪黑,用铁锹、锄头硬生生刨出了2.2公里产业路。2013年4月,村两委决定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我们实行“村社合一”,“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村里的集体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记得当年花海生态园建设时,播进地里的花种子迟迟长不出花苗,火辣辣的太阳晒死了一片又一片的猕猴桃。我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到了极点。就在这时,村班子和党员站出来号召大家:村书记几次放弃出国发展的机会,家都不顾,带领我们一起干,为的就是大家共同致富。接下来的日子,乡亲们都自觉的来到地头,顶着高温酷暑,一起抗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花海生态园顺利如期开业。
2018年,我们建成了湘西州第一个滑草场,引爆了当地的乡村旅游;2019年,全村集体产业直接收入281万元,全体村民人人受益。通过土地流转、劳务增收、股金分红、村公益保障等利益联结,村民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全村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村民养老、医疗、助学、助残有了保障,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村富了,大家口袋鼓起来了,精神追求也要跟上!于是,我创建了“互助五兴”+村民素质积分管理机制,设立“五兴贡献奖”,引导村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让大家都有“一颗纯朴的心,一张文明的嘴,一双勤劳的手,一处干净的家”,成为“一个积极的人”。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为家乡摆脱千百年的贫困而拼搏奋斗,我深感荣幸。我将继续坚守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以奉献为幸福,把奋斗当幸福。
守住底线才能挺直腰杆
刘鸿雁 衡阳县扶贫办主任
2017年,我被组织选派担任衡阳县扶贫办主任,一干就是三年多。
2017年8月上旬,一个村民来扶贫办反映情况,见到我扭头就走,我感到纳闷,一问,原来他举报的是我舅舅的邻居洪某,他们村的支部书记,洪某违规将自己加进贫困户,还弄了一套易地搬迁房。核实情况后,我要求乡镇按程序清退。这时,舅妈的电话来了:“洪书记可是看着你长大的,他房子都搬了,你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我与舅妈情同母女,她来讲情,让我有些为难,但我考虑再三,还是没有给她这个面子。我想,作为扶贫办主任,只有守住底线,才能挺直腰杆。清理工作顺利推进,信访量明显减少。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而我因摘除一个拖了两年的良性肿瘤,还在住院。想着省里新出台的应对疫情十条措施,鼓励建设扶贫车间,我再也躺不住了,拆线后第二天就返了岗。首先邀请宝泉鞋业到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金兰镇泉隆村,考察办分厂,仅用一个月扶贫车间就顺利开工,吸纳300多人就业。同时,我建议县里组织专门班子,全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一个职能部门对接一个乡镇,负责引进一家企业。在我的推动下,全县今年新建扶贫车间62家,900多名贫困劳动力得到安置。
2017年12月5日晚,我正在组织行业部门对接工作落实情况,忽然接到丈夫的电话:“我胃疼得厉害,你赶快回来”,我正想离开,但想到自己是全县脱贫攻坚政策协调落实的总枢纽,省检在即,刚迈出的步子又退了回来。等我忙完回家,已是凌晨三点,丈夫脸色苍白,蜷缩在床头,已痛晕过去。我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是肠穿孔,得马上手术!医生责怪我:“怎么这么晚才送过来,再晚一点,恐怕命都没了”。至亲差点出事,我既难过又害怕,泪水止不住的流,我对不住丈夫,对不住家人呀。
目前衡阳县4738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44351人,余下的3033人也通过验收,完全可以如期脱贫。我县连续两年在全省考核中评为先进。我将继续坚守在扶贫一线,与战友们一道,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而不懈努力。
血染青山终不悔 化作春泥护青山
——追忆桂东县青山乡人民政府原副乡长方璇
黄琰清 桂东县青山乡人民政府干部
我和方璇既是同学、又是同事,2016年方璇奉命来到青山乡,担任副乡长。我与方璇,在脱贫攻坚一线,并肩作战了一年零三个月。
我们青山乡山多地少,常年云雾缭绕,难得看见哪里有块平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启动后,在宋家村驻点的方璇主动承担起了征地拆迁的重任。一开始,当地村民就不同意,这块地涉及木梓林组的11户村民,方璇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村民朱昌余在山上抚育林木,方璇爬山一个半小时找到他做工作;李家三兄弟,老大在广东,老二在县城,老三跑运输走南闯北,方璇驱车70多公里,赶往县城,跟他们协商。李家兄弟提出要承揽工程作交换,方璇坚决不答应,协商一度陷入僵局。得知李家三兄弟82岁的母亲,德高望重,是位老党员,方璇便找她一起来帮忙,最后终于做通了三兄弟的思想工作。
由于硬件设施落后,很多家长只能都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外地就读,既费钱、又费力。方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辗转于县城,找教育、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协调,经过不懈努力,青山乡唯一一所幼儿园在2017年3月破土动工了。在她提议和推动下,青山中心小学围墙变身为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她还与老师们一道设计了精致的校徽,绿水绕青山,雄鹰展翅飞,寓意是培养雄鹰一样的孩子,能搏击风雨飞出大山,又能飞回来建设家乡。
青山中心小学四年级女生玉婷,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被姑姑收养,经常想妈妈。这件事牵动了方璇的心,她找到电信部门,在学校创建了两间亲情电话室,为全校71个留守儿童,也为想妈妈的玉婷,搭起了一座亲情之桥。不久,亲情电话室又升级为视频聊天室,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交流,更加频繁了。
2017年8月2日,天下着大雨,方璇下村验收产业扶贫项目,因雨大路滑,她乘坐的汽车坠入山涧,额头被撞出一个窟窿,鲜血不停地往外流。经过二十多天的抢救,我们渴望的奇迹还是没能降临,方璇终因伤势过重,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
现在,三年过去了,方璇牵挂的宋家村74户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家,孩子们就近入学,扶贫产业越做越大,乡亲们都摆脱了贫困。但这一切,我的好同学、我的好同事方璇,永远也看不到了。如果上天有灵,我想对你说:“你用鲜血染红了青山,你用生命诠释了坚守和情怀,你是千千万万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你是我们扶贫一线最美的姑娘!”
一片茶叶带动一方百姓摘掉穷帽
谢历冰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驻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扶贫工作队长
2018年初,我刚带队完成新邵县花竹村三年扶贫工作。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启动时,组织上征求意见,是否再去带队搞一轮。妻子发微信:“已经3年了,还要干3年,孩子毕业,老母生病,你放得下吗?2016年建光伏电站摔伤的后遗症,你要吃的消呀!”我发去贫困村民的照片,加上一句:“你们和他们,我都放不下!”
我们翻山越岭,鞋子跑坏好几双,在海拔1273米的金龙山北麓,发现大片原生态的野生茶树,心里顿时敞亮:“村民们采鲜叶,就近建茶厂,光伏发电做能源,一定能做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可村里地少人多,茶厂怎么建才能少占地?作为电气工程师,我就想到把光伏板铺在制茶车间顶上,两个项目一块地,搞“农光互补”。面对这个颇有挑战的项目,质疑声再次扑面而来。我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和厂家代表召开“圆桌会议”,以我多年做电力工程的实践经验,用计算出来的数据反复推演,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半年后,一座透明的玻璃厂房拔地而起——棚顶是光伏板,棚体是玻璃加钢结构,棚内恒温恒湿,还有光伏发电驱动的机械化制茶设备。
硬件设施建设不容易,软件跟不上就会掉链子。果然,由于村民缺乏质量观念、贪多图快,用蛇皮袋送来的鲜叶和成一坨,随心所欲设置加热温度,结果不合格产品出了一大堆。于是,我在加强培训的同时,带队辗转建瓯、句容、安化等茶乡取经,多次试验后,茶叶检测报告显示“九项零农残”。现在我们注册了“老山凼”商标,取得了SC食品生产许可证、商品条形码,还即将获批绿色食品认证,包装精美喜气的小河野茶纳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和国家民委外事礼品。
现在的小河村,楼房星罗棋布,道路宽敞通畅,扶贫产业欣欣向荣,网络直播、展销会、旅游+消费扶贫措施各显神通,村集体所有的合作社累计分红近160万元,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2万元,村集体纯利润突破20万元,全村医保由合作社出资缴纳,村级班子得到强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环境越来越美。
当小河村成功脱贫出列之时,我把手机上的这面笑脸墙翻给家人看,开心地说:如今我们的笑脸可不止挂在墙壁上,都是笑在了心窝窝里。
非遗苗绣让妈妈回家奔小康
石佳 湘西“七绣坊”巾帼扶贫车间、 “七绣坊”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
我的家乡是个美的让人心动,也穷的让人心痛的苗寨。2004年,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大三,那时就开始创业了,十余年的努力也算是小有成就。三年前一次返乡探亲,我被母亲强行留下了。她要我放弃城市里优越生活回到村里,带着乡亲们做苗绣。我的内心很抗拒,但最终没拧不过母亲的执拗。
2017年7月,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公司在石栏镇成立了,最初我只打算投入200万,带动几十个人,当是为母亲心愿买单,亏完就算了。没想到这条路一旦进入便停不下来。
当看到石栏镇总人口19000人中,竟有1200多名留守儿童,大部分年轻的父母为生存迫不得已外出打工。于是我发起实施了“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号召外出打工的妇女返乡来公司基地,每人配额5200元带薪培训三个月,合格后与公司签约上岗。她们可以自主的选择到基地来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订单。这样,就能在家务农照顾老人、小孩的同时,有一份额外的收入,不用再外出打工。
听说家门口就能工作了,妇女们纷纷赶回来。200万不到一年就花光了,而我们刺绣作品几乎无人问津。想要达到长效、造血式的扶贫,必须需要并且以商业的行为来做。于是我调整思路,再追加2000万投资,在3个县建立了5个扶贫车间。先代加工来稳定生存,用以工代训的方式培训了各个工种一千多人,同时在城市里组建产品设计团队、开实体店、推广自营产品。
我们收集了上万种传统图案,建立数据库。再通过设计创新,运用到现代的服装、鞋、箱包、文创、旅游纪念品上,受到市场的欢迎,还创新了管理和销售模式,线下直营、线上社群电商分销。通过这种模式获得了低成本爆发式的增长。产品被争相抢购,被众多世界名人收藏,还登上了国际时装周T台。今年7月我们网店开业,仅仅1个多月时间销售达1380万元。
返乡创业的这三年,“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400多个,帮扶贫困户1272人次,让300多个孩子的父母返乡就业。全产业链的产值达5320万,其中1400万元支付给了当地百姓。有了带头和示范,全镇6839名贫困户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接下来,我们计划将现有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来打造非遗特色小镇。用苗绣、旅游、农业、康养四重复合产业构成的扶贫包来打造一个乡村振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