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半条棉被》:老百姓用真情与感恩托举的红色电影!

2020-10-03 21:42:12 [来源:潇湘电影圈] [编辑:伍镆]
字体:【

秋分时节,丹桂飘香。正值《半条棉被》湖南地区热映,笔者慕名开启了一段红色之旅,来到湘南边陲,翻越罗霄山脉,穿越厦蓉高速如梦幻一般的云海,抵达全国闻名的沙洲村。

在展馆前,朱分永老人接待了笔者。老人慈眉善目,他自我介绍是《半条棉被》故事的女主人徐解秀的长孙。2014年,朱分永接任村支书,成了沙洲村的“当家人”。他的儿子朱向群也在2014年当选为村主任。

真实的故事,最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朱分永的父亲是电影中生病的小孩,如今已经80多岁了,岁月已经压弯了他的背,走路有些颤颤巍巍的。去年电影杀青后,潇影新媒体走访沙洲村,寻访徐解秀后人。八旬老人面对镜头说了一句让很多人都感动落泪的话:红军也会“骗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半条被子,说好了胜利以后,会来看我们,到现在也还没回来。请大家帮我去找找那三个女红军,就想实现我妈妈的愿望,我还在等她们……说到此处,这位驼背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前任老村支书也来了,他叫朱晓勇。有朱分永、朱晓勇两位老人给笔者当“向导”,笔者得以了解到当初电影拍摄背后的点点滴滴。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沙洲村时,有四五百个红军住在村子的祠堂里。还有一些红军住在老百姓家里。”朱分永因为一直跟奶奶睡,从小就听奶奶讲述三个女红军的故事。“红军不怕脏、不怕累,他们给老百姓打扫卫生,挑水,劈柴,打米,给老百姓治病,还给我年幼的父亲喂饭。电影就是还原了当时的长征故事与军民鱼水情。”

沙洲村的长征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还是三位女红军战士剪下半条棉被留给老百姓。“这是真实的”,两位老人都反复强调,红军在文明瑶族乡秀水村设立中央红军总司令部,在延寿乡发生过战役,牺牲很多人,滁水河都被鲜血染红了。后来部队转移到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沙洲村正是当年红军长征第一方面军卫生部旧址所在地。

“红军战士在那个苦难的战争年代,在敌人围追堵截形势下,在失利转移之时,在艰难困苦之中,在生与死的边缘,心里仍然想着的是老百姓,哪怕自己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这种精神太伟大了!”老支书朱晓勇说,他自1998年在沙洲村当村支书起,就一直坚信“半条棉被”的故事会火遍大江南北,就和朱分永老人一起,誓要让“半条棉被”的故事代代相传。他们保护了村里的青山绿水,坚持不搞大开发。

电影《半条棉被》在沙洲村主要拍了两场戏:一是女红军们住在徐解秀家里的故事,二是体现军民鱼水情深的生活场景。之后,剧组转战延寿乡、飞天山等地拍摄了战争场面与行军场面,取景嘉禾石桥仙江古村拍摄大部队撤离等场景。

《半条棉被》拍摄前村民奔走报名

2019年5月,村部在微信群里发布通知,招募群众演员。村民了解到电影是要还原徐解秀老人和红军的半条棉被故事后,两天就有600多名群众来报名做义工群演。年纪最大的群众演员是60多岁的罗满财,从开始到杀青都跟着剧组当群演,汝城还有数百名职高学生们参与到群演中。

“报名的人很多,群众演员都演得很好,他们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的持续十几天,几十天时间。”村主任朱向群介绍。

“群众演员对电影拍摄都特别欢迎,也对剧组十分热情,剧组需要的道具,比如锅碗瓢盆、桌子椅子、锄头、 锹,老百姓都毫不吝啬地借给剧组用。发报机也是一个老师家里珍藏的老古董,就是那个年代的发报机,不是逼真,而是真实的物件了。”

为还原现场,电影需要在老房子拍摄,就把老房子里的现代化家具暂时拆卸,供给剧组使用,电影在汝城沙洲县拍摄的日子里,得到村民、游客的全力支持,自发组成的义工们带头在外围维持秩序,全力支持影片拍摄。

“电影人非常辛苦,拍摄时正是夏天。”朱分永说:“电影要在雨中拍摄,没有雨就用设备人工造雨,演员们穿着军装,全身都湿透了,地上是稀泥,他们就在泥土里打滚。”

“他们在生活上也非常艰辛,虽然附近就有酒店,但他们天天在拍摄现场就地吃盒饭。晚上也经常拍到深夜,群众演员对此都没有丝毫怨言。”在2019年的夏天,总计有2万人次参演了《半条棉被》,绝大多数是群众演员。如果折算劳务,将是数百万元之巨。而沙洲村的群众用义演善举,不计报酬,为剧组节省了巨额开支,提供了极大方便,使得拍摄顺利推进,“《半条棉被》是老百姓用忠诚与感恩拍出来的红色电影。”电影《半条棉被》出品人、潇影总经理谷良表示。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