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先锋】王润龙:为这片“小绿叶”,坚守湘西13年

2020-08-24 08:20: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正可 明小冬 王可欣] [编辑:印奕帆]
字体:【

王润龙:为这片“小绿叶”,坚守湘西13年

8月12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舍四周梯田全都种植了黄金茶。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8月12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黄金茶种植基地,省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省派科技特派员王润龙(左)指导茶农采茶。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名片】

王润龙,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省派科技特派员、吉首市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团长,扎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黄金茶产业13年。研究推广了黄金茶稻田无心土扦插育苗、黄金茶特色增值加工、营养钵茶苗覆膜打孔栽培等10多项技术,为黄金茶产业增效、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邓正可 通讯员 明小冬 王可欣

8月中旬,记者跟随王润龙走进吉首市黄金茶主产区马颈坳镇隘口村,只见眼前的村庄层层叠翠,房前屋后茶树环绕。

看见两位村民在采茶,王润龙三步并作两步折进茶园,跟村民聊了起来。“种了十多亩1号和2号黄金茶,儿子开了茶厂,我们老两口给他打工,一年也能挣个10多万元。”村民张绍杰说,家里的茶园以前都是稻田,后来政府发补贴、送茶苗,派专家讲技术,一年两收的吃饭田成了四季可采的致富田。

“2008年,湘西的黄金茶只有2000多亩,现在扩大到30多万亩。” 说完,王润龙往嘴里丢了一片鲜叶。13年时间,为一片小小的绿叶,这位湘潭伢子几乎成了湘西伢子。

新技术铺就茶香致富路

苗语中,“吉”是“茶”的意思。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吉首,的确是茶树的天堂。

2008年,王润龙初到湘西时发现,黄金茶的茶多酚含量约为20%,氨基酸含量高达7.47%,是同期一般绿茶品种的2倍。但村民认知不足、育苗种植技术落后、制茶工艺传统,黄金茶难以达到高产高质,长久以来只能在山窝窝里孤芳自赏。

“好茶不能没有好苗子。”王润龙将村里的优质老茶树的枝条剪下来反复试验,研究出了“稻田无心土扦插育苗技术”, 让黄金茶育苗摆脱了土壤限制。并从几百个黄金茶单株品系中,精选出黄金茶1号、2号和168号进行推广。

在农民培训班上、在茶园里,王润龙一点点地讲门道、传经验,手把手地教村民剪枝、扦插,育苗新技术受到茶农好评。有了大量好茶苗,加上政府对退耕种茶给予补贴,从隘口村到吉首市,再到整个湘西州,黄金茶的种植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茶树种得多,还得长得好。“铺上地膜,茶苗成活率基本在100%,还省了一年四五次的除草。” 2016年开始,王润龙大力推广营养钵茶苗覆膜打孔栽培新技术。但这次,专家也碰了壁。

“带营养土的茶苗每株贵2角钱,还比常规的茶苗小,能活吗?铺上地膜后每亩增加400至500元的成本,收得回来吗?”茶农们的问题让王润龙明白,是骡子是马得牵出来遛遛。

于是,他建了100亩覆膜打孔移栽新技术示范基地。“说来也巧,当年7月久旱高温,村民们没有铺地膜的新种茶苗基本都蔫了,而示范基地的茶苗却长势喜人。”村民们明白,还是要相信专家,相信科技。

如今,吉首的黄金茶种植面积已达12.1万亩,合作社发展到了150家,涉及全市6个乡镇、4个街道,88个行政村,直接带动2.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仅2020年,全市茶农春茶收入人均超过5000元。“以前村里的人我基本都认识,现在进村大部分都是生面孔。”王润龙是欣慰的。种茶能在家门口致富,年轻人回来了。

今夏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之一的顾佳接手了湘西的一个茶厂,却步履维艰。而在隘口村,也有一位现实版的“顾佳”,正将黄金茶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2015年,30岁的洪丹看中家乡黄金茶的发展前景,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创立了吉首市丹望黄金茶专业合作社。洪丹说,自己一开始不懂技术、没有销路,第一年的茶叶销售吃了“零蛋”。

一腔热血的事业,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王润龙成了我的老师。”学习育苗、采茶、制茶、泡茶技术,跑茶叶博览会打开销路,在王润龙的指导和带领下,3年时间里,洪丹从一个“茶小白”逐渐蝶变为半个“茶专家”。也因为她的合作社,村民们背着背篓翻山越岭卖鲜叶的历史宣告终结。

如今,洪丹的黄金茶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还远销摩洛哥。她说:“做黄金茶,给了我‘三十而已’从零开始的勇气,也给了我回馈故乡的成就感。”

“茶爸爸”和“差爸爸”

在新湾村,近几年种植的千亩黄金茶茶园点缀其中。2016年,新湾村淘汰了没销路的椪柑产业,响应政府号召开始种茶。“我们起步晚、没经验,他带给了我们信心。”村支书张五全说。

“好的技术经验都是现成的!”王润龙带着新湾村村民到种茶大村隘口村参观交流,坚持定期进村手把手向茶农传授技术,皮肤晒得黝黑,跟村民们站在一起,一模一样的。

2019年清明前夕的凌晨,新湾村茶叶种植合作社炒茶机器出了故障。白天采摘的明前茶必须立即处理。情急之下,合作社负责人向顺艮拨通了王润龙的电话:“机器坏了,炒不了茶,您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

“我马上来!”王润龙挂了电话,就从市区往村里赶。到了合作社,王润龙还没歇气就开始调修机器,调好机器后又带大家一起炒茶,直到凌晨4点钟才下山。

除了技术员,王润龙还是销售员。随着黄金茶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王润龙每年带领数十家合作社、茶企参加全国各地茶叶博览会,为黄金茶代言吆喝。近年来,“一两黄金一两茶”的名号愈发响亮,黄金茶迅速走向全国成为抢手货。一片片小小的茶叶,一点点充实了村民们的腰包。

“不是所有的茶都能叫黄金茶。”王润龙说,湘西黄金茶发展迅猛,却没有评判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生产加工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2019年,王润龙牵头制定和发布了湘西黄金茶4项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为黄金茶市场规范化打下基础。王润龙透露,今年又有4项标准和技术规范即将发布。

把大山和茶园当家的王润龙有两个绰号,一个是“茶爸爸”,另外一个是“差爸爸”。13年间,王润龙让科技扎根土地,帮助把黄金茶做成了湘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茶农们称赞他为“茶爸爸”。也是这13年,王润龙的儿子从小学读到了大学二年级。在对儿子的陪伴和学业指导上,王润龙几乎是缺位的。

1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王润龙等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吉首市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十强生态产茶县市”,荣获“中国黄金茶之乡”称号。王润龙在湘西的山坳坳里,成就了“黄金茶梦”。

■记者手记

提到茶

他便如大坝开了闸

邓正可

采访的第一天下午,我们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了丹青镇香花村。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旁边,久品香黄金茶专业合作社的厂房正在建设。负责人李术芳拿着图纸,拉着王润龙商量生产线设备型号选择等问题。

回程途中,王润龙想起他刚来那几年,进村山路坑洼难走,蹚水过河是家常便饭。“现在都是水泥路,车能直接开到茶园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把车开进了隘口村的老茶园和榔木村的新茶园。看到地膜上长出的茶苗发了嫩芽,王润龙蹲在地上,讲起了里边的门道:“黄金茶采摘讲究‘一芽一叶’,早采是个宝,晚采是根草。新种的茶苗间隔1.2米左右,要连续3年定型修剪,茶树才能长得宽宽胖胖的。”

王润龙平日的话并不多,但提到茶,便如大坝开了闸。对技术的掌握游刃有余,言语间透露出一股子较真,让人不得不信服。

大多数人,将茶作为终身饮品。而有一部分人,将茶作为终身事业。为将这小小树叶,打造成为湘西的一张名片,王润龙较真了13年。

相关专题:科技扶贫先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