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垂铨班长,您的亲人在哪里

2020-08-07 07:32: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周磊 马如兰] [编辑:欧小雷]
字体:【

为86年前的“徐班长”寻亲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见习记者 周磊 马如兰

“徐班长,乡亲们看您来了!”8月1日,受江西日报社邀请,湖南省浏阳市近30位徐氏宗亲、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采访组来到江西省万载县。从县城驱车近1小时,驶过蜿蜒曲折的山路,众人抵达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祭拜红军烈士“徐班长”。

上峰村禁山背的山脊上,有一座合葬墓。伴着林间的花草虫鸣,45名红军战士安然沉睡着。墓前的灰色大理石墓碑上,“上峰无名烈士墓”几个大字清晰可见,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悲壮的历史。

徐氏宗亲迈着缓慢沉重的步伐,走近烈士墓,献上花篮,虔诚祭拜。浏阳市徐氏宗族理事会会长徐钦彪双膝跪地,用家乡话向徐班长祷告:“希望您在天之灵,保佑我们早日找到您的亲人!”

烈士墓前,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一个穿越86年、横跨湘赣两省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7月,采访团在平江查找徐氏族谱。)

1. 追 思

1933年3月底,湘鄂赣苏区主力红军奉命向南昌挺进。国民党十六师彭位仁部成铁侠旅得知红军主力东进,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小源(今万载仙源)空虚,便伙同浏阳保安团3000余人,乘机进犯苏区腹地株木桥。为了消灭成旅,红十六军、红十八军、红三师约一万余人,由东折回,昼夜兼行,于4月7日晚先后到达小源。

当晚,在省委机关驻地王家大屋,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省军区及各部队主要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先发制人,歼灭株木桥来犯之敌。

8日拂晓,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首颗手榴弹把敌人从梦中惊醒,他们惊惶失措,不辨东西。顿时,爆炸声、喊杀声惊天动地。激战2个多小时,敌旅长成铁侠受伤。敌军遭此重创,孤立无援,士气低落,只好收拾残兵突破红军包围,向浏阳张家坊逃窜。

此次战斗,红军歼敌600余人,取得了“株木桥大捷”。400多名战士英勇牺牲,鲜血染红了株木桥的河水。

受伤的红军战士被安置在位于上峰村的红三医院救治。医院驻扎地是村民蓝真才的家,蓝真才闲暇时帮忙照料伤员,还经常唱山歌给大家听。“那时,村民会自发去慰问红军部队,给他们唱山歌、送食物;妇女会给红军战士洗衣服。战斗前,红军战士会趁夜挨家挨户敲门,提醒大家,马上有战斗,不要出门。”说起红军和老百姓之间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一幕幕,株木桥村刘光老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一天,又一位伤员被送到了医院。他姓徐,是红军某班班长,在抓捕杀害红军战士的保长时不幸负伤。徐班长告诉蓝真才:“我来自湖南,出来革命,就是为了消灭反动派,为穷人打天下。”

有一次,蓝真才的儿子高烧不退,情况危急。蓝真才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徐班长告诉他一个土方法:煮一个鸡蛋,剥去壳后往里面塞一个银戒指,用手绢包裹,在孩子的额头来回擦动。听后,蓝真才犯难了:“鸡蛋有,但银戒指上哪找啊?”

“真才,不要急,我有银戒指。”说完,徐班长毫不犹豫将手上的银戒指摘下来。按照徐班长教的方法,孩子很快就退烧了。

缺医少药,环境恶劣,徐班长的伤势日渐恶化。蓝真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他寻草药,洗伤口,日夜照料。为了增强徐班长的抵抗力,蓝真才下水抓泥鳅、石蛙,煮好喂给他吃。

但徐班长还是没能熬过去。临终前,徐班长将银戒指赠给蓝真才,并交代他,让自己的坟墓朝着湖南的方向,以补不能为爹娘尽孝的遗憾。

蓝真才悲痛万分,按徐班长遗愿将其安葬,每年清明都带上后代前来扫墓。

如今,扫墓的重任落在了蓝家第四代曾孙女蓝长招肩上。而那枚银戒指也作为蓝家的传家宝,和红军精神一起,代代相传。

(一枚珍藏了80多年的戒指,见证了深厚的军民情。)

2. 缘 起

今年7月上旬,江西日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小分队在上峰村采访时,得知了银戒指的感人故事。江西日报总编辑张天清决定,组成“跨越86年的寻找”融媒体采访组,根据史料和仅有的线索,追寻烈士的足迹,希望尽快找到烈士的亲人,实现跨越86年的“团圆”。

“我出嫁时,妈妈把它作为嫁妆给了我。”在万载县双桥镇黄源村蓝长招家中,大家见到了这枚意义非凡的银戒指。

这是一枚男式银戒,戒面为正方形,正面刻着“徐垂铨章”四个字,背面刻着“正美”二字。尽管历经80余年,戒指依然散发着温润自然的光泽,足见蓝家对这枚戒指的珍视和爱护。

蓝真才的儿媳、现年78岁的曾先华老人说出了她的心愿:“希望能通过这枚戒指找到红军烈士的家人,让他们‘团聚’。”

那么,徐班长是否就是戒指上的徐垂铨呢?万载县党史办干部徐小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2016年,徐小明在调研时,采访了曾在红三医院照顾过受伤红军的凌高寿。据凌高寿回忆,徐垂铨确为徐班长本名,来自湖南浏阳、平江方向。

综合各方线索,江西日报采访组联系了湖南日报,请求援助。“寻亲团”将第一站,定在湖南省平江县。

7月27日,江西日报、湖南日报岳阳分社记者在平江县委宣传部“会师”。平江县电视台原台长、平江徐氏宗亲代表徐谢师动情地说:“这是一段佳话,不管难度多大,我们千方百计来寻找。”

“大革命时期,平江牺牲了20多万人。2015年,平江将属地内所有中国工农红军烈士遗骸迁葬到了烈士陵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股股长黄河表示,会把在万载作战牺牲的徐姓战士名单全部调出来,详细比对。

徐谢师认为,必须发动媒体力量和徐氏宗亲的民间力量,通过微信、自媒体等途径转发,扩大知晓面。他提议:“可以去徐氏大宗祠翻翻族谱。”

大伙立即奔赴平江县童市镇排形村徐氏大宗祠。遗憾的是,族谱中多为明清时代信息,没有上世纪的相关记载。“因为历史原因,部分族谱有遗失,但县林业局有一位同志收藏了。”徐谢师迅速与他联系,请他提供查阅机会。闻言,大伙失落的心情又雀跃起来。

3. 辗 转

7月28日8时,迎着朝阳,江西日报、湖南日报采访组,平江县文化志愿者联合组成的“寻亲团”追寻线索,来到平江县林业局,找到了族谱收藏家余万根先生。

“族谱记录着家族的迁徙、定居、传承,我觉得很有意义。”10余年来,余万根不间断地收藏了不同姓氏的家谱,其中有不少是徐氏家谱。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余万根立马带记者回家翻阅:“收藏的最大价值,就是为后代提供历史的线索。”

“我收藏了近3000本族谱,找起来难度可不小。”打开雕花木柜,一册册陈旧的族谱整齐摆放,余万根从中拿出30余本说:“按照你们的讲述,应该从清朝光绪年间或民国初期出生的人中找,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族谱。”

将历经沧桑的族谱捧在手中一一抚过,仿佛穿梭历史千百年。众人小心翼翼翻看,一时间,整间房内,只有翻书声沙沙作响。

一些颇有意思的线索跳入眼帘:在徐氏族谱卷四中,出现派名为“正美”的男子,与银戒指内侧所刻“正美”字样相吻合。但正美出生于清光绪八年,无子,入继堂弟正乾次子为嗣,取派名“定继”。时间吻合,但定继14岁时去世,再无后人可寻,线索至此而断。在民国三十七年戌子六修的族谱中,也发现名为“垂”的徐氏族人,与戒指正面所刻“徐垂铨章”有关联之处。但苦于没有更多线索,无法确定“垂”是否为所寻之人。

遍寻31本族谱,4个小时悄然而逝,再无其他收获。

余万根分析,“正美”还有可能是当时打戒指的银号名称。他建议:“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单位帮忙,同时发动徐氏族人共同回忆。如果徐班长是平江人,肯定能在族谱上找到!”

辞别余万根,“寻亲团”再次出发,来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试图从烈士名录中寻找蛛丝马迹。拥军优抚股黄河股长告诉记者:“平江县记录在册的烈士共有21080名,徐姓烈士共有674名,其中在江西万载县牺牲的有15人。”

通过仔细比对名录信息,有4名烈士的牺牲时间最符合。徐华生,红五军战士,1934年8月在万载县作战牺牲;徐芳远,湘鄂赣军区红十六师战士,1934年3月在万载县小源作战牺牲;徐月堂,湘鄂赣军区红十六师战士,1934年8月在万载县作战牺牲;徐爻连,红十六军战士,1933年在万载县病故。

“用这个再对照族谱,范围就缩小了。”记者提议,“能否查看这4人的详细档案?”“好!”在黄河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了档案室。

走进档案室,12个可移动的档案架,承载着2万多位烈士英灵,让人肃然起敬。一份份装在崭新档案袋里的旧档案,都已保存了半个多世纪。按照区域、循着编号,管理员袁菡云驾轻就熟找出了4位徐姓烈士档案。记者小心翼翼抚过档案册,仿佛与先烈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启开烈士档案,众人悉心翻阅查找。每份档案内,都有2至3张登记表和1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存根,记载着烈士参加革命过程及其亲属的相关信息。看着15名在万载县牺牲的徐氏先烈的表格,记者反复思考:“能否发动这15位先烈的家属来共同回忆,看这些先辈是否有可能就是徐班长呢?”

12时许,平江县委书记汪涛给记者发来微信,关切地询问:“徐班长找到了吗?”得知尚无进展,他也出谋划策:“要面向整个湘北地区,发动徐氏宗亲,一起找!”

正当寻亲陷入困境时,浏阳市徐氏宗族理事会会长徐钦彪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浏阳的徐氏家族中有‘垂’字辈。”

一石激起千层浪。“寻亲团”欣喜若狂,于7月28日下午马不停蹄地从平江县赶赴浏阳市官渡镇。寻啊,访啊,足迹踏遍数不清的村庄,双手翻过数不清的族谱。虽然在一本族谱上找到了徐氏“垂”字辈记录,但仍未能找到“垂铨”。

难道寻亲的线索至此而断?“年代久远,加之当时时局动荡,还有很多族谱散落各处。”徐钦彪告诉记者,徐氏宗族已行动起来,或询问家中老人,或查找散落各家的族谱,全力寻找“徐垂铨”的资料,寻亲仍在继续。徐钦彪说:“我们非常希望能找到这位徐班长,他为革命事业尽忠,是我们宗族的荣耀!”

4. 圆 梦

7月30日,“征集前往江西万载祭拜革命烈士的人员”的通知在浏阳徐氏家族微信群中发出,很快有近200人报名。31日,各支族代表组成的祭拜团跋山涉水,赶赴江西万载上峰村烈士墓,只为圆这一场跨越86年的寻亲梦。

祭拜团中,年龄最大的有73岁,最小的只有12岁。不少人还带来了徐氏族谱,希望能再找到线索。

得知烈士的家乡人前来祭拜,上峰村村民凌端清特意赶了过来。80多年前,凌端清的父亲凌高寿与徐班长有过数面之缘。在红三医院,幼年的凌高寿亲眼见过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亲耳听过战场上的枪炮声声,亲手包扎过战士们鲜血淋漓的伤口。目睹着伤病员因无药救治而痛苦呻吟,凌高寿内心无比悲痛。

1950年,凌高寿给亲人扫墓,经过那一座座烈士墓,站立了许久许久,烈士的遗容浮现在脑海,烈士的嘱托回响在耳旁。他静静地瞻仰着,深切怀念革命先烈们。从那年起,凌高寿义务守护散葬的烈士墓地,从未间断。此后,凌家义务为烈士守墓,延续三代。在凌高寿的感染下,2003年清明节前,茭湖乡东江、上峰两村的彭荷生、杨艳华、宋甫云、李盛春等10位退休干部自发捐款1000多元,将找到的45名烈士遗骨集中安葬,请来工匠,买来花岗石、水泥等材料,为烈士墓立碑。

“今天看到烈士家乡人来祭拜,我无比欣慰。”凌端清眼神里满是坚定,“今后,这座墓我们会继续守下去!”

“感谢江西人民!感谢你们对烈士生前的照顾之情、死后的守护之义!”徐钦彪紧紧握住凌端清的手说,“以后,我们也会经常过来看望、祭拜烈士们。”

浏阳徐氏宗亲徐正光是一名退伍军人,面对烈士墓,他感慨万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有的连姓名都没留下,值得后辈怀念和祭奠。”

听了一枚银戒指的感人故事,12岁的徐崟锋也颇受触动,跟着父母前来祭拜:“烈士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才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万载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易会根告诉记者:“对上峰村无名烈士墓等零散革命烈士墓的升级、改造和维护工作,已列入县‘十四五’规划中。”

为了尽快找到徐班长的家人,江西日报联合湖南日报,在江西新闻客户端、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微信、抖音等平台同步推出系列报道数十条。人民网、中国网、学习强国、腾讯网、新浪网、今日头条等平台纷纷转载,相关报道累计阅读量达1000多万人次,留言评论1000余条。“寻找烈士,就是寻找我们的精神财富。”“这是一段沉寂多年的历史、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需要我们后人一步一步地接力,传承红色基因。”网友们发自肺腑的留言、真情流露的评论,让这条寻亲之路充满温情。

徐垂铨是否能找到呢?

“肯定能!”徐氏宗亲徐龙义笃定地说,大家都会继续努力寻找。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跨越86年,历时半个多月,横穿两省三县市,一场跨越86年的红色追寻,唤醒了更多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寻亲还在继续。

其实,记得这些无名烈士的,都是徐班长的亲人!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