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眼日”丨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近视如何防控?

2020-06-06 20:08: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茜 王士雄] [编辑:刘畅畅]
字体:【

华声在线6月6日讯(通讯员 杨茜 记者 王士雄)2020年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发布《2020疫情期间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用眼行为及视觉环境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从用眼距离、用眼时长、阅读环境光照、户外有效暴露时长四个方面,解析疫情影响下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的变化,以期为特殊环境下如何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思路。

超2800万条用眼行为数据,首次揭秘疫情对青少年近视影响

受疫情居家隔离影响,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接触电子产品时间增多,极大增加了近视发生发展的风险。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通过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产品“云夹”,收集到2020年1至4月份3566名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2800多万条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信息,并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在这些儿童青少年中,小学生占比71%,初中生占比19%,高中生占比10%。经过分析后发现:虽然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的用眼时间明显比平时更长,但他们的用眼距离比平时有所改善。

而在用眼时长方面,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的用眼时长超4个小时,超过《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推荐的120分钟2倍有余,比2018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报道的平均每天用眼时长多了近20分钟。其中,有超过七成的学生平均每天用眼时间超过2小时,六成以上的学生平均每天的用眼时间超3个小时。

在单次连续用眼时长方面,超过七成的学生单次连续用眼时间超45分钟,更有超过四成的学生单次连续用眼时间在2小时以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建议,儿童青少年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做到“3个20”,即一次性看近距离的东西20分钟后,远眺20英尺(6米)20秒钟以上。

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学生平均用眼距离为34.3cm,而根据《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2018年学生的平均用眼距离为29.8cm,与之相比增加了4.5cm,用眼距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有超三成的学生用眼距离低于方案推荐的33cm,其中有8.3%的学生更是低于20cm,对眼球造成较大负担。

杨智宽教授表示:“监督和改善学生不良用眼方式的必要性迫在眉睫。”

疫情期间户外活动大量减少,更不利于视力保护

相比用眼时间的明显增加,一个更令人担忧的数据是,受疫情影响,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报告显示,相比2018年孩子们平均每天54.9分钟的有效户外活动时间,疫情期间减少了将近一半,不足方案推荐的1/4,高达七成多的学生户外活动时长低于60分钟。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的大量减少,将使得孩子们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极大增加。

科学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是近视眼的一个独立性的保护因素。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让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

同时,阅读环境的光照值也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报告显示,有超过四成的学生白天阅读环境光照低于方案的推荐值,更有近九成学生的夜晚阅读环境光照低于推荐值。专家提醒,营造良好的阅读光照环境,对于预防近视具有重要作用,应保证儿童青少年的入眼光照达到125lux及以上。

依托“云夹”进行大数据分析,爱尔眼科为青少年近视防控保驾护航

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儿童青少年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情况进行客观呈现,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和依据。而此次发布的疫情期间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是通过“云夹”采集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而成。

“云夹”是由爱尔眼科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具有近视眼防控功能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对佩戴者的用眼距离、用眼时长、用眼角度、环境光照和户外日照时长5个维度进行精准监测,对近视相关行为监测准确性高达97%,为儿童青少年近视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同时,云夹还具有振动提醒功能,能够对不良用眼行为进行实时提醒,以改善孩子的用眼行为习惯。

杨智宽教授表示,“通过对庞大的青少年用眼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看到了青少年近视和这些行为因素之间的关联,根据这些结论我们可以从孩子的用眼距离、用眼时长、用眼时环境光照的强度、户外活动时长和用眼角度这五个维度,更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近视发生、发展的方案,从而更科学的防控近视,为孩子们的光明未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