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聊天室】开出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处方”

2020-05-25 06:47: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孙敏坚 陈昂昂]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开出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处方”

主持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孙敏坚

文稿撰写: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孙敏坚 陈昂昂

【嘉宾名单】

雷冬竹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杨尚真 全国人大代表,怀化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张国刚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会副主委,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

【报告亮点】

● 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 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 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疫情防控成为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湘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正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短板,不断健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5月24日,湖南日报记者连线3位代表委员,请他们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把脉”“开方”。

雷冬竹:筑牢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堡垒”

雷冬竹代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新国 赵持 摄影报道

郴州2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出院并实现医护“零感染”,派出15位精兵强将组成援鄂医疗队驰援黄冈重症监护室、治愈80%以上的重症病患……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雷冬竹带领全院医护职工交出的一份抗疫答卷。

艰苦卓绝的战“疫”中,雷冬竹也冷静地看到了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

“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加快推进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整合医疗优势资源。”雷冬竹建议,加快推进重症医学科“设置普及化、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以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为中坚力量的公共事件应急医疗中心,以应对各种灾害以及疫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同时,国家卫健委应将重症医学纳入住院医师培训目录,教育部设立重症医学本科、研究生培养专业,通过系统培养重症医学专业人才,提高重症医学专业水平。

雷冬竹还提出,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制度,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网络建设纳入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兼具指挥协调、现场监控、预测预报、医疗救治、物资储备等功能为一体;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省、市、县、乡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筑牢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堡垒”。

杨尚真:中医药是人类抗疫的重要武器

杨尚真代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新国 赵持 摄影报道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开始借鉴中国经验,其中包括使用中药治疗新冠肺炎。中医中药在世界上的认知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让全国人大代表,怀化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尚真倍感欣慰:“这说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药是完全可以有建树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防控体系非常有意义。”

有数据为证。根据世卫组织分析,有近13%的新冠肺炎患者转为重症患者,有7%的患者可能转为危重症。使用中医药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患者转为重症的比例有效控制在2%-5%,中西医协同作战发挥了“1+1>2”的效果。而战“疫”期间,由杨尚真研制的抗病毒类中药“宣郁化毒方”,成为我省用量最大、服用人群最广的预防方剂,为抗御新冠病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重大传染性疾病仍是全人类的敌人,中医药是人类抗疫的重要武器。”杨尚真建议,将中医药真正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来。要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开展中西医结合参与防治重大、疑难、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应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中医功底深厚、重症救治能力较强的临床人才队伍,加强从业人员公共卫生业务与管理能力的培养。

“中医‘治未病’对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也大有益处。”杨尚真解释说,通俗来说,中医“治未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在传染病及慢性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介入可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作用,可以节省大量医疗资源与费用。

他建议,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教育和临床实践,筛选一批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作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必备药品,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慢性病治疗;加大宣传,向全社会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张国刚:培养“临床+预防”的复合型人才

张国刚委员

省政协服务全国两会工作组 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带来了包括“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一线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在内的多项与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相关的提案建议,而这源自他数月来亲历抗疫一线的思索和总结。

疫情发生以来,张国刚始终与全院医护人员坚守在防疫抗疫第一线,与病毒抢时间……这也让他一直在思考,面对一些不可预估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该如何构建抗疫“钢铁长城”,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通过这次疫情“大考”,我发现我们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和临床教育还需结合得更加紧密。”张国刚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理论和临床技能还有待加强,而非传染病学专业的临床医生对传染病防治也需保持高度警惕。

“要坚持临床是本,注重融合,培养‘临床+预防’的复合型人才。”张国刚建议,各高校及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学教育各个阶段对各类医学人才(涵盖公共卫生管理人才、临床医护人员、全科医生等)的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管理能力的培训,要始终坚持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一体化衔接,致力于培养传染病防治复合型人才,尽最大可能避免或从容应对全国性甚至世界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更有力、有效、有序地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

他还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增加预防服务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卫生监督协管、医学人文关怀等全科医生培养评价指标,对全科医师持续开展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全科医生作为健康“看门人”和传染病“第一道门控”的重要作用,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预防,避免疫情在辖区内扩散。

相关专题:决战决胜 圆梦小康——两会聊天室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