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逆行”者 “四力”践行人——记奔赴湖北疫区一线采访的湖南新闻人

2020-04-04 06:55: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薇]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湖南日报社、湖南广电、红网等湖南多家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奔赴湖北和武汉各地,亲历抗疫一线的生死较量,记录英雄城市的勇敢、悲伤和感动。这些湖南新闻界的“逆行者”,也是抗疫英雄。

战士,两次挺进“风暴中心”黄冈

2020年2月16日,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朱玉文和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记者辜鹏博第一次奔赴黄冈。这一趟行程,只有两天。他们是省委省政府慰问湖南援助黄冈医疗队代表团的成员。当天,朱玉文和辜鹏博敏锐捕捉到了黄冈市长哽咽感谢湖南医疗队的瞬间,在新湖南客户端连夜推出视频报道《说到湖南援黄冈医疗队,黄冈市市长哽咽了!》,该短视频冲上次日新浪微博热搜榜第3名,当日阅读量超3.2亿,点赞超40200人次。2月17日,两人随慰问团返长。

时隔一天,根据报社安排,他们再次前往黄冈。这一次,朱玉文在黄冈呆了一周时间。期间,朱玉文和辜鹏博辗转采访了黄冈前方指挥部驻地、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及其他驻黄冈市区医疗队人员驻地,先后6次冒着风险进入半污染区,采访相关行政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当地市民等近百人。

同时,新湖南客户端开设《直击黄冈》专题,将朱玉文、辜鹏博从前方发回的资料以视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刊发。这些报道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湖南白衣战士在抗疫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黄冈市的患者赢得宝贵生机的故事。《揭秘ICU》《下班放歌,“日落西山红霞飞”》《病房里的床位越来越少》等稿件在《湖南日报》同步刊发后获好评。其中,稿件《“医疗湘军”凭这些赢得了黄冈人民的“大拇指”》获得前方指挥部的高度肯定。

“在黄冈,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强度很大。但是,每当我们听到她们的歌声,消耗的力量好像又回来了。”朱玉文所提到的歌声,是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医疗队队员乘车返回驻地时的歌声。

“她们总是高唱《打靶归来》,歌声洒满车厢,一路飘进了黄冈的大街小巷。看到她们在隔离病房穿着防护服那么辛苦,在下班的车上却又那么乐观,我确实被感动了。”朱玉文坦言,那一刻他泪流满面。

家人,是每一名前线“战士”的软肋

辜鹏博在黄冈待的时间比较长,有30天。2月27日,湖南日报社选派第二批记者去一线换岗,辜鹏博选择留下。

“战友”朱玉文透露,一天晚上,辜鹏博的肾结石发作,疼痛难忍。他急忙联系报社司机,把辜鹏博送往医院,再返回驻地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了。当天,辜鹏博挎上相机包又出发了。朱玉文几番劝阻,也没能挡住他的脚步。辜鹏博说:“作为摄影记者,尽可能地记录现场是我的职责。”

肾结石发作时,辜鹏博依然准时发视频给家人报平安。“我不敢和家人说。实在疼得厉害,我不停在房间里走动,老婆说晃得她头都晕了,但我知道我不能告诉她肾结石犯了,因为家人会担心。我故作镇定挂了电话。后来实在疼痛难忍,就打电话告诉朱玉文了。”辜鹏博回想当时的情景还有些后怕,幸好一切安然无恙。

家人,是每一名前线战士的软肋。辜鹏博还透露说,报社第二批主动请战过来的记者邹晨莹来黄冈时没有告诉家人,后来她的父亲偶然在新闻上看到她的名字。再给父亲打电话,一直不接,她知道父亲肯定生气了。

作为湖南日报理论评论部的一名记者,邹晨莹得知湖南日报将派出第二批记者奔赴武汉、黄冈前线,她毫不犹豫地瞒着家人报名了。

“从评论员到前线记者,我完成了从‘隔山打牛’到‘上山砍柴’的角色转变。和医护人员一样穿上防护服,我体验到了刚穿上时热得出汗、内层衣服湿透了又会冷的滋味;明白了戴两层口罩呼吸困难、勒紧了会把鼻梁压得很疼;感受到了护目镜像‘紧箍咒’,勒得头痛恶心,起雾了看东西还很费劲;知道了戴3层手套干什么都不方便,手还会麻。”邹晨莹说,作为一名记者,她始终努力想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在湖南ICU里拖垃圾的田倩、在鞋子上绑胶带的“晶姐”、找到“价值”的黄思斯……这些人物令人感动;方舱谢幕、“医疗湘军”决胜大别山……这些事迹激动人心。在黄冈的25天里,邹晨莹和辜鹏博一起,累计在湖南日报“援黄冈 有‘湘军’”专栏发稿50余篇,在新湖南“直击黄冈”专栏下发布融媒体产品60余篇,《大别山里的团队作战》《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湖南“特种部队”鏖战记》《生命方舟》《“待到全胜之日,再和奶奶聊聊”》等多篇报道获好评。

新闻,从火热的实践中锤炼而来

记者来到黄冈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穿戴防护装备和做好自我防护消杀工作。防护服、护目镜、帽子、手套、鞋套,从头武装到脚,每一个程序都马虎不得。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湖南新闻联播》的摄像记者杨帆回忆称,进驻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的第一天,他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采访。因为穿得太多,每迈出一步都不容易。“负重前行时,防护服因为摩擦会发出悉悉索索的声音。这时,我脑海里不合时宜地冒出电影里生化灾害后的场景,说话的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分贝。”杨帆说,接下来的日子,每次脱下防护服,他都会认认真真地洗澡,足足30分钟。“作为一个粗线条的男人,平常我在家洗澡,往往5分钟搞定,但在黄冈不一样,洗澡不再是个人卫生问题,而是‘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大家’的大问题。有一天,我三度进入医疗中心。很显然,这一天我洗了3次澡。”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湖南新闻联播》的记者白云龙1月31日就向湖北黄冈进发了。下了高速进入黄冈,首先遇到的就是防疫检查哨卡,量体温、登记身份证、填电话号码,启程没多少距离又是一个检查哨。他坦言,这是在长沙没有见到过的架势。

在黄冈的33天里,白云龙和杨帆跑遍了湖南支援湖南医疗队所进驻的罗田、英山、麻城、红安等4个县的医疗中心,记录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累计往长沙大本营传回稿件几十条。

3月22日,湖南医疗队大部队回归的直播任务,是白云龙和杨帆在黄冈进行的最后一场报道。当天,送别的队伍绵延13公里。道路两边感谢湖南医疗队的呼喊声响彻天空。杨帆说,当他在车上看见坐在爷爷电动车后面一直举着画大声喊着感谢的小女孩一路相送时,他把镜头推向了她,记录下了这一刻。白云龙做直播连线的时候,铮铮男儿也忍不住泪洒车厢。从驻地到高速口,平时20分钟可以走完的路程,那天足足走了一个小时。

逆行,无愧为一名合格的新闻战士

“我之前的身份一直是播音员、主持人,今年的3月1日我调到红网新媒体集团采访中心,身份就变为记者了。”张盟说,这次他主动申请来抗疫一线做报道,是一种热血的冲动。

“相比文字,我更擅长用短视频进行报道。湖南医疗队大部队从黄冈回归的那天,大家都是热泪盈眶。我在现场对医疗队队员和送行群众进行各种捕捉,一直等到大巴车把湖南医疗队队员送到高铁站,我才下车,然后坐上单位的采访车继续前往武汉。”电话里,张盟的声音很有磁性,他却说,“我是一个喜欢哭鼻子的男人。”

“就在前几天,我一个人回到驻地,剪辑自己拍摄的人物视频,一边剪辑我一边大哭。真的,我不吹牛,越是朴实的人物,朴实的话语,越是能打动人。至于爱哭鼻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人容易大喜,也容易大悲,很有激情。而我热爱新闻这个行业,也是因为它能时时带给我激情。”湖南医疗队大部队从黄冈回湘的时候,张盟没有回来,而是选择继续去武汉做报道,他还在电话里开玩笑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以身许国不怕死,就是总爱哭鼻子。”

湖南电台黄冈报道组记者冉自春来黄冈的时间并不长,但幸运的是,他赶上最后一班车去了趟湖南ICU,穿上防护装备进去采访了一名患者。

“穿着隔离服、防护服真的很热,在隔离区只采访了30多分钟,但出来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可以拧出水来,脑袋里时刻都在蹦跶着‘我想出去’。但出去的路也并不轻松。”冉自春坦言,过去的两个月里,他看到也听到了很多从隔离区里传出来的视频音频,有的是护士脸上的勒痕,有的是泡得肿胀的手,“但这些都不及亲身体验一次来得震撼,它让我真切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一线中的付出。”

3月21日,是湖南支援黄冈医疗队撤离前的最后一晚,湖南电台黄冈报道组记者潘桢坐在黄冈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和黄冈电台主持人一道完成了湖南、黄冈两地大直播《再见,黄冈》。

“那一夜,医护人员和患者、后勤工作人员互道珍重,故事里充满着温情和泪水。我想这对每一个医护人员来说,都将是此生难忘的夜晚,于我亦是。”潘桢说,节目结束后,她坐在直播间久久不愿离开,脑海里是这段时间见到的每一张面容、听到的每一个故事。

新闻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火热的实践中锤炼而来的。与湖南医务工作者一道“逆行”的他们,无愧为一名合格的新闻战士。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