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九章歌浩荡——“桥”见汨罗变化记事

2020-01-01 11:38:5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为 亚平] [编辑:周泽中]
字体:【

山塘路跨铁路桥。 胡清 摄

张为 亚平

建筑常常充当历史的舞台,往事已非而足迹犹存。自汨罗建县以来,一座簇新的县城由荒凉的高泉山而起,一切建筑从无到有,见证了城市兴起的全部过程。尤其4座位于京广复线上、横贯城区东西的跨铁路桥,修建前后相距32年,更是最好的发展写照。

G536跨铁路桥:2020年,最青春

运梁、推送、起吊、落梁……2019年9月3日8时10分,阳光正好,京广铁路长沙至岳阳段已适时全线封锁,G536汨罗段跨铁路桥正式启动了壮观的架梁工程。随着各技术人员定点就位开始严密精准作业,30分钟后,巨大的箱梁从铁路一侧被稳稳送往对面桥台支座。

这座位于G536汨罗段上的跨铁路桥自2018年7月启动建设,预计2021年农历新年前后建成通车。其主桥全长467米,宽30米,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达80公里。

“它不仅是汨罗城区的第4座跨铁路桥,也是目前汨罗最大的一座上跨京广铁路桥,标志着汨罗从此有了自己的‘二环线’。”汨罗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李德君笑着说。

G536汨罗段,又名青春大道,全长12.7公里,从东至西贯通G107和G240,途经新市、归义、古培、汨罗镇等4个镇13个行政村。它的建成,象征着汨罗城区的范围,自罗城路得以进一步向南扩充,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更拉伸了城市骨架,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空间。

“路,蕴含着新机遇,也昭示着大发展。”李德君说,“有了这座桥,拉通了这条路,汨罗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必将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使全市加速更高品质生态文化活力汨罗的建设步伐。”

山塘路跨铁路桥:2019年,最喜悦

“我非常高兴地宣布,山塘路跨铁路桥正式通车!”2018年11月22日,在山塘路跨铁路桥通车仪式上,汨罗市委书记喻文宣布大桥通车。汨罗城区有了第3条“东西大动脉”。

山塘路跨铁路桥投资2亿元,于2017年8月2日启动建设,是城区继罗城桥、屈原桥之后的第3座跨铁路桥。从基桩落地,到拔地而起,共历时14个月。

“整座桥包括主桥在内长度为530米,宽20米。”负责承建的长沙铁建项目副经理张平风介绍,大桥设计双向4车道,其中车行道宽18米。作为城市主干路,大桥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

自规划之初,山塘路跨铁路桥承担的便是缓解城区巨大交通压力的责任,完全可以说“任重道远”。

“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这座桥就是民心所向,改善市内交通堵塞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心里感到特别高兴,一大早就不怕冷,带着孙子到这里来。”通车当天,附近老肉联厂职工胡全意特意带着小孙女一早来感受大桥的通畅,他用“特别开心、特别高兴”表达了自己的喜悦。

“大桥改变了城市的格局,以后我们出门,不用再绕行非常容易堵塞的屈原桥,实在是太方便了。这样做实事的市委市政府,我们非常拥护!”家住车站北路港鑫华庭的老汨罗市民余建平同样喜形于色。

山塘路跨铁路桥全面拉通了山塘路、前进路,连接劳动路、车站路等路段,既缓解交通压力,拓展城市空间格局,又有效改善沿线居民出行环境,使区间往返交通更加顺畅,为“生态文化活力汨罗”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城路跨铁路桥:1987年,最久远

如果时光回溯32年,人们可以看到汨罗城区在京广复线上的第一座跨铁路桥——罗城桥开始修建的全部过程。这是一座存在于汨罗人民记忆里最为久远,却时至今日,依旧在汨罗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无限作用的大桥。

1987年,彼时汨罗建县已21年,只见城区绿树成荫,商业繁华,高楼鳞次栉比,有汨罗汽车站、龙昉商场、物资大楼、汨茂大楼、国商宾馆、百货商场、广播大楼等沿街星布期间,可谓人烟聚集、百业俱全,一座新型城市巍然矗立。

然而,遗憾的是,受京广复线的天然阻隔,从湘阴、营田往返汨罗的物资运输十分困难,汨罗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路虽远行则将至。1987年3月7日,在当时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下,由长沙铁路分局、省公路局、岳阳养护总段以及汨罗四家集资,以火车站专用货场出场的道路罗城路为基础,破土动工修建罗城桥。

9个月后,这座耗资103万元、50米长、20米宽的东西大动脉正式通车,实现了真正的“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汨罗城市发展终于走上了快车道。

建设路跨铁路桥(屈原桥):1990年,最便民

如果问汨罗市民对哪座跨铁路桥印象最深,那答案将毫无疑问只有一个:屈原桥。它位于城区最核心道路——建设路,它的人流量和车流量,无桥可及。

让我们悄悄接近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已经发展起来的汨罗城区,由京广线分为城东和城西。城东以建设路为中心向劳动路、高泉路发散,市场繁华,城西的人口密集带则主要集中在铁路西侧的老街、市第一中学及盐业公司等。

在1991年整理的《汨罗城乡建设史》上,如此记载着当时城区的交通状况:“京广复线平均每五分钟有一次列车通过,又是交通要道,来往甚多,尤其上下班更为拥挤,因抢道而被火车撞死人的现象不断发生。群众要求建桥,十分强烈。”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在城区再修建一座跨铁路的桥梁,连贯东西,既能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又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这个“修桥大计”因此早早进入了当时县委、县政府的计划之中。

史料记载,1987年,汨罗县政府即已筹备建桥,限于经费问题迟迟未能动工。1989年,市政府成立“道口立交桥建桥指挥部”,倡议群众集资,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厂矿部门和居民踊跃捐款,共募集资金200万元。到1990年,市领导又通过其他途径共募得资金400万元。就这样,屈原大桥得以开工建设。“大部分都是市领导‘化缘’而来,但产生的效益不止4000万、4亿。”时任汨罗市市委书记彭亮根回忆道。

1990年底,建设路跨铁路桥——屈原大桥主体工程顺利竣工。这座轻型梁桥,宽18.5米,长312米,比罗城桥足足长了200多米。“政府都是在比较大的压力下搞起来的,(修了桥)实实在在方便了群众,不仅是人过自如,群众自己买的汽车、拖拉机也有路走了。”彭亮根生前回忆道。

“桥梁为钢混结构,是汨罗市首次大型建筑,是建设路向西延伸至八十托水库的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将老街与新街连成一片,使被铁路分割的城西区变为通途,极大地改变了城区的交通状况,也是市区的一大景观。”《汨罗城乡建设史》上记载。

不仅如此,再往后看,屈原桥的修建是极其成功的。正是基于这第二条东西大动脉的打通,1992年,汨罗在城西建立罗城经济开发区。至1996年,到开发区投资兴业者已达500余户,总投资达2亿元,区内更建成9条城主干道、2条商业街和3个居民新村。

白驹过隙,历史的车轮已驶入新的时代。如今再看汨罗西片区,商铺林立、生机勃勃、三次产业共生演进,崭新的新火车站、汽车总站客运车流繁忙,秀丽的屈子生态湿地公园风景怡人,俨然已成为城区“绿肺”,城市更具魅力。

一座桥,就是一个民心工程。它互联互通的,从来不只是城市东西两片,更连接着党和政府的执政初心和汨罗人民的美好向往。改革开放40年,除了这4座跨铁路桥,还有红花大桥、汨罗江大桥等更多克服种种困难、历经重重磨难最终拔地而起的大桥,正承载着汨罗通向更加崭新的明天。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