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城走向世界——长沙交响乐团的蝶变之路

2019-12-13 09:16: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辉 熊远帆]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辉 熊远帆

11月14日晚,俄罗斯圣彼得堡。

这座北极圈附近、波罗的海旁的城市虽已天黑,空气中冷风嗖嗖,但涅瓦河畔却灯火辉煌。

艺术广场坐落在市中心著名的涅瓦大街上,这里有大诗人普希金塑像、米哈伊洛夫剧院、俄罗斯民族博物馆等,当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圣彼得堡爱乐音乐厅,它是著名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的常驻演出地。

当晚,一首来自中国湖南的乐曲《浏阳河》,带着地道的“湘”味,在这座马勒、李斯特等音乐大师曾经献演过的音乐厅响起。演奏完最后一首曲目《北京喜讯到边寨》,在柴可夫斯基曾经指挥过的指挥台上,放下指挥棒,长沙交响乐团团长兼音乐总监肖鸣率团员们三度返场,现场观众起立鼓掌欢呼。一位圣彼得堡的艺术家说:今夜,音乐厅仿佛蝴蝶翩飞,让人迷醉,这里从此有了中国声音。

这是湖南交响乐团改制为长沙交响乐团不到一年来的首次出国巡演,也是长沙交响乐团的“高光时刻”。此前他们已在乌克兰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乌克兰国家爱乐厅、白俄罗斯国家音乐厅、俄罗斯别尔哥罗德爱乐音乐厅演出了4场。

一流城市应有一流的交响乐团

“要不要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巡演前我和演出的邀请方都是有疑虑的。”长沙交响乐团演出部副主任兼主持人朱婧熙说,因为这次巡演的国家,听众对柴可夫斯基非常熟悉,去这些地方演出他的作品难度相当高。

“去他们的地方就应该演奏他们的作品才亲切啊!”团长肖鸣说:“我们当然要演我们自己的作品,演绎我们自己的文化。但我们也要演这些世界级的作品,这样才能让我们交响乐团和城市的名字为世界所认可。”

一个乐团走出去,就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与气质。

近年来,中国本土交响乐发展势头迅猛。至去年底,我国职业交响乐团已由5年前的30多支猛增至78支,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城市创办或以所在城市命名的城市交响乐团。这与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密不可分。“拥有一支自己的交响乐团”成为一种城市梦想。

一座拥有自己交响乐团的城市,肯定有着高远的追求。而世界一流的城市往往与一流的交响乐团相伴而生。纽约、巴黎、柏林、伦敦、维也纳等,哪一个世界名城没有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

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山水形胜、生态优美的“山水洲城”,还是一座产业发达、时尚气息浓厚的现代新城。音乐,应该属于这座城市的每个人。

在肖鸣看来,城市交响乐团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活品质的风向标,也是一个城市是否国际化的标志,因为交响乐是沟通世界的语言。

推动长沙城市文化的发展,交响乐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长沙交响乐筚路蓝缕的历程

11月6日,当肖鸣站在欧洲四大著名歌剧院之一的乌克兰国家歌剧院舞台上时,他执棒的是乌克兰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他们与乌克兰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合作演出《天鹅湖》。

“代表华人指挥一流的交响乐团,与世界顶级的芭蕾舞团合作演出,这对我个人来说,当然是很大的荣誉。”肖鸣介绍,当晚的演出,他们只进行了一次3小时的排演就一气呵成。演出结束后,观众好评如潮,舞剧导演认为他这个中国指挥对柴可夫斯基的研究非常透彻。

“这当然也是对我们长沙交响乐团实力的肯定,更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实力。”肖鸣说。

说起长沙交响乐团,肖鸣自然是绕不过的人物。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交响乐更是把繁复纷杂的生活空间装入时间容器,凝炼成节奏与乐曲,一支伟大的乐团必须经过时间的锤炼和积累。

肖鸣和他的乐团伴随着湖南、长沙的交响乐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72年,14岁的肖鸣考入湖南省文工团歌舞队,成为一名小提琴学员,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恢复高考后,1981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成为管弦系学生。在上海,他走进了音乐厅,倾听真正的交响乐,这种音乐震撼了他……恰好,他指挥方面的潜力也在学习中被发掘,原本学习小提琴的他经指挥老师推荐,师从指挥家黄晓彤。

1984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鸣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先后拜师著名指挥家黄飞立、杨鸿年和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4年后,肖鸣在北京音乐厅指挥了自己的第一场音乐会。当年,肖鸣毕业。当时,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只是零星分布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长沙这样的内陆省会城市,市民几乎很少听到交响音乐会。

“郑小瑛老师叮嘱我一定要回到湖南,把交响乐的星星之火燎原起来。”老师的一句话让肖鸣有了在音乐世界开疆拓土的雄心,带着对家乡的特殊情感和老师的期望,肖鸣义无反顾地回到了长沙。

那时,整个湖南省只有省歌舞团里有一支乐队,但远称不上是交响乐团,“连简单的弦乐室内乐都凑不齐人员”。乐队力量弱小,排练演出场地也很有限,只有中山路红色剧院及省展览馆旁的东风剧院能容纳他们。

1993年,省歌舞团正式成立了交响乐团。从此,肖鸣指挥、团长一肩挑。

在那个大多数市民还不知交响乐为何物的年代,肖鸣把目光投向了更能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在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他举办了一场交响音乐会,效果好得出乎他的意料。仅能容纳2200多人的体育馆,硬是塞进去3500人,场外还有一群买不着票的学生。

这让肖鸣看到了希望:“人们是会接受这门艺术的。”

在那个年代,一个团长只会演出是不行的。肖鸣常常骑自行车四处联系场地,开支都是自己掏钱,他靠着当时每月30多块钱的工资支撑着。

直到2000年,一部《天鹅湖》让肖鸣又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那年,湖南省交响乐团与格鲁吉亚《天鹅湖》芭蕾舞团在田汉大剧院合作演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接到了乐团首次出省商演的邀请。肖鸣说:“有了这次的演出,我们决心为乐团开辟更为广阔的演出天地。”

2015年,湖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正式升格为独立的湖南交响乐团。原先投入不足、演奏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演出质量很难提升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也储备了可与国内前列乐团媲美的曲目库。由于省内一些音乐季演出的出现,乐团的艺术水准也得到了质的飞跃,高雅艺术得到普及和推广,一批固定观众渐渐培养形成。

不过,与国内多数交响乐团一样,规模和市场虽然变大了,但经费不足、人员问题以及排练场地等,仍然困扰着乐团走向国内一流和国际乐坛。“比如我当时用的长笛,是镍银合金材料,音质特别不稳定,合奏中常常显示其短板。”在乐团从事宣传工作的长笛手李佳蔚如是说。

“省市共建”开启新的征程

2018年12月,湖南交响乐团改制为长沙交响乐团,开启了“省市共建”的新模式,交响乐团也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这之后,长沙交响乐团搬入了长沙音乐厅。这座坐落于浏阳河与湘江交汇处的建筑早已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从此,长沙交响乐团有了专业的排练场地,也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

长沙音乐厅采用国际流行岛式舞台,观众座椅的排布采用“山谷梯形”式分布在舞台四周,现场观众能从多方向获得最佳的音响效果和空间感受,多视觉、近距离感受强烈而震撼的艺术氛围。

“这种排练和演出条件当然不是过去可以相比的。”李佳蔚说:“乐器也好了很多,我的长笛换成了金质的,声音和稳定度都比以前好了太多。”此次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的演出,长沙交响乐团的演出设备让当地乐团羡慕不已。

现在,乐团除招聘了20多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大批毕业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才子才女外,还有了不少外国人的身影,有波兰的、乌克兰的、俄罗斯的,还有来自南美洲厄瓜多尔的。乐团无论硬件配套、环境以及人才储备都有了质的飞跃。

这些年,随着长沙音乐厅相继引进以色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法国广播爱乐乐团、英国伯明翰交响乐团等世界级交响乐团来长演出,长沙交响乐的市场越来越红火,市民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为长沙交响乐团培养了大批粉丝。“以前的交响音乐会要做很多普及工作,让市民了解交响乐到底是什么。”肖鸣注意到,现在的交响乐、歌舞剧等演出时,观众席上总能看到不少求知欲强的年轻观众,欣赏音乐会的礼仪也慢慢在市民中普及。“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就是要吸引年轻观众到现场来听古典音乐,这些人才是古典音乐传承发展的未来希望所在。”

今年,长沙交响乐团重点抓了新的原创曲目的创作,其中包括《侗族大歌》和谭盾创作的《湘江颂》等,都将丰富乐团的原创作品库。

“我们向观众展示的是西方音乐的演奏技巧,但在我们的音乐中也留下了湖湘文化的烙印和细腻的情感。”肖鸣说,长沙交响乐团就像一个城市的文化“据点”,希望通过这个“点”,让湖南、让长沙的文化在国内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省市两级的投入增加了乐团的实力,每年政府采购的演出项目和一些自主的市场项目让乐团的演出显著增多。

“乐团越做越大,官却越当越小。”肖鸣经常这样打趣自己。但肖鸣并不真的这么想,因为,“世界上最好的交响乐团都是以城市命名的。省市共建对于乐团来说是一项创举,我们将利用好这样一种机制,将长沙交响乐团越办越好”。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