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丨1996·城头山发现古稻田:6500年前飘来的稻花香

2019-10-13 10:10:4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刘茜]字体:【  
1996年冬,考古人员在对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东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了两片低洼泥地和一大片灰黑色土壤,距今约6300年到6800年汤家岗文化时期的古稻田,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


1996年冬,考古人员在对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东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了两片低洼泥地和一大片灰黑色土壤,距今约6300年到6800年汤家岗文化时期的古稻田,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






2019年9月下旬,秋风如约而至,拂过开阔的澧阳平原……位于常德市澧县城郊的城头山遗址公园周边,一垄垄青黄色水稻酝酿着一次盛大的收获,孩子们在水田边捉着小鱼小虾,商量着去哪儿生一堆篝火。今人的目光与6500余年前先民的目光,在这同一片田野上交织,“饭稻羹鱼”的传统,至今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很少有人知道,澧阳平原是我国史前遗址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方圆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现了400处史前遗址。其遗址分布之密集,文化演变之连续,遗存形态之多样,在全国极为罕见。

1979年7月,澧县文化馆考古专干曹传松和王本浩来到城头山,叩响了已经沉睡6000多年的古城大门。随后,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证实,距今6300年前,在大部分人类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筑造城市,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城里人”。

1996年冬,考古人员在解剖城头山城东的古城墙时再次有了重大发现,一片古稻田跨过6500余年,重新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下。

这片古稻田分为两期,第一期距今6300年到6800年,属汤家岗文化,在它的上面还叠压着距今6200年到6300年,属大溪文化一期的水稻田。“挖下去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泥土变软了,稻田土是长期在保水的状态下形成的,和其他的土壤是不一样的。”现任省考古所所长郭伟民至今难忘当年的那次发掘:“在场的考古人员和种过田的民工马上意识到这就是稻田土,它与现在的稻田土很相似的。”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泥土中还保存了不少完好的稻叶、茎、须和稻粒。时任省考古所所长何介钧甚至挖出了一个有灰白色根须的稻蔸。

这些标本被带到了长沙,经仪器分析检测,其水稻梗、叶和稻壳的硅酸体数值与现在的水稻基本接近,稻田被确定无疑。后来,香港大学用日释光方法测试确定了其年代。对稻粒的测定则证明,这些水稻是经过驯化的栽培稻,但也保留了一些野生稻的特点。

澧阳平原河网交织,水系发达。在稻田旁,考古人员还发掘出蓄水坑、灌溉渠等早期灌溉设施。郭伟民表示,古稻田、大量稻粒的出土等发掘成果已经证明,当时城头山人栽种水稻的技术十分成熟,人们已将水稻作为主食。

水稻种植周期短,产量稳定且易于贮藏。它产出的稳定热量解决了先民生存的难题,保障了聚落的逐步壮大,社会组织、公共权力等早期社会复杂化现象逐渐萌发,澧阳平原稻作农业文明终于结出了果实。距今约6300年的大溪文化时期,城头山人筑起了高高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中华大地升起了第一缕文明的曙光。

城头山发现的距今6000多年前的水稻田,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水稻田之一。城头山水稻田与迄今为止最早的具备完整形态的道县玉蟾岩水稻等一系列水稻遗存一起,构建了完整系谱留存的水稻演进链条,成为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基石。它与黄河流域的粟文化相互渗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它的发现,还打破“中国水稻由南亚传来”的观点,确证了中华民族驯化和栽培稻谷的伟大功勋。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慧文 视频 周林熙 实习生 朱格林 姜勇 视觉 陈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