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奋斗七十载 史忆新湖南丨1982·长沙第一个“万元户”:改革开放政策下走出一条“致富路”

2019-10-01 09:45:0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夏博]字体:【  
1982年,望城县黄金公社金桥大队一农户家极其热闹,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当地的领导。

1982年,望城县黄金公社金桥大队一农户家极其热闹,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当地的领导。

大伙儿都是来向“万元户”学习致富经的。这位“万元户”因“生产一万斤粮,售出一万斤猪,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被人称为“张三万”,是当时红极一时的人物。

“张三万”名为张明尧,原是望城县黄金公社金桥大队大塘生产队一位普通的农民。今年84岁的张明尧,依然精神矍铄。目前,张明尧与大女儿同住在望城县桐林坳社区,一家人其乐融融。说起那段往事,张明尧十分感慨。

改革开放前夕,他基本靠种田为生,家里过得十分拮据。“当时我上有一个老人,下有四个小孩,全家七口人需要养活。”张明尧说。

1979年,改革春风吹拂大地。本着“允许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党对农村政策和城市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在农村,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所在的金桥大队鼓励村民承包养猪场。”当时在其他村民还在犹豫之时,张明尧站出来承包了猪场,“当时还是有把握能赚到钱的。”张明尧说。

(上世纪80年代张明尧饲养生猪)

张明尧的判断果然没错,承包养猪场一年下来,盈余了一千多元。要知道,80年代初,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30元上下。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售价在125元一150元之间,需要农民挣一年的工分才能购买。

初尝甜头的张明尧干劲更足了。到了1982年,张明尧买下了猪场。同时,他还做起了饲料厂、粉丝加工厂,开启了真正的致富之路。

而1982年的中央1号文件,也彻底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这份文件提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乡里实行分田到户,张明尧又带头承包了7亩多水田。1982年11月,张明尧已送售肥猪50头,总重达到了9600多斤;承包的7亩多水田当年生产粮食6500多公斤,计划卖给国家余粮5000公斤;卖猪和卖余粮收入9000余元,再加上大儿子在公社农科站的工资、肥料收入等,家庭毛收入在12000元以上。张明尧先把欠公家的钱还了,剩余的钱给家里添置了电视机、单车、手表、还建了房子。“当时手表125块钱一块,我一口气买了三四块呢!”张明尧笑着说。

1983年,勤劳致富的张明尧当选了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五年都去北京开会,不仅仅是在省内,还去了天津等地方参观学习。”张明尧说。学习之余,张明尧也不忘回报家乡,把学习来的先进技术传授给村民,带领大伙一起致富。对于县里的基础建设,张明尧也十分上心,主动为建学校、修路捐款。

(1983年,张明尧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随着中国农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万元户”涌现,农村发展越来越繁荣。据资料显示,2018年末,望城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55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32元。

1994年,张明尧退休享受晚年生活,把家里的生意全交给了子女。回忆往昔,他感谢政府出台的好政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加上自己踏实肯干,才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一个关键词是一个时代的浓缩。“万元户”这个代表“先富起来”的名词,折射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反映了那个“劳动致富”的年代。人们对“万元户”的追捧,反映了人们对合理财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对富裕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人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万元户”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独有记忆。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记者 曾璇 视频 胡鹏远 刘颖雯 视觉 陈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