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湘乡县委《关于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报告》,人民日报连发3篇社论,充分肯定湘乡县减轻农民负担的经验。
这一篇报道,引发了全国震动,犹如一记春雷,揭开了全国上下为农民减负,农村承包到户的序幕。
亚马逊一只蝴蝶微微振动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篇万字报告会引发什么?
1978年4月26日,一个普通的春夜,时任湘乡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的谭庆云和湘潭地委工作人员章彦武正埋头撰写一篇万字报告——《关于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报告》。“说实话,我们当时的心情有些压抑,有些忐忑,但心里的正义感在呼唤我们勇敢地写:‘为农民说话,完成该完成的任务。’完全没想到后来中央会那么重视,甚至形成湘乡经验,向全国推广,不仅解决了湘乡农民的问题,还帮助全国农民减轻不合理负担。”
(当年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份万字报告)
2019年7月22日,离那个沉静的夜晚已有41年,但谭庆云对当年发生的一切仍记忆犹新。四人帮粉碎后,国家百废待兴。1977年中央决心重振经济,农业发展成了重中之重。明年农业怎么搞?往什么方向发展?当年冬天,中央向地方发出指令:书记带队下到基层搞调研,弄清楚农村有什么问题,农民有什么需求。
“1978年春节后,当时的湘潭地委书记王连福率领200人的队伍到农村大调查,住在农民家里,听农民意见。有农民就直接说了:‘我们每天在地里干活,用锄头挖土,挖七锄自己才有一锄。’”谭庆云回忆道。
以当时的湘乡县月山镇羚羊大队为例,坐落在湘乡最高峰褒忠山上,人均耕地更是全县倒数第一,仅有的耕地都是在山坡上。近一千口人,只有水田652亩,旱土130亩,每年还要上交国家近20万斤的统收粮。
(谭庆云珍藏着当年中央批示的复印件)
一直对湘乡农民的情况十分熟悉的谭庆云经过测算,当时湘乡有70万人,只有三万斤粮食可以分配,每个人每年只有四百多斤的口粮,七十万农民每年收入只有64块钱。有49个部门需要农民负担:修房子搞建设的劳动力是农民,教师、医师工资也是农民负担之一。“可以说四面八方打生产队的主意,上下左右挖生产队的墙角。例如修建合东水库,离湘乡最远的公社有65公里距离,但仍然从那里调劳动力来修水库。而工分(工资)却不是水库发,得公社自己承担。”谭庆云说。
联合调查近4个月时间,1978年4月20日前后某天,中央农林部拍工作组来湘乡听取汇报,时任组长王涵芝表示:“你们讲的问题不仅是湘乡的问题,是全国的问题。你们写成报告,我带到北京去。”
于是4月26日,谭庆云和章彦武从晚饭后6点多开始写,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报告一字不改就带到北京去了。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没想到6月份中央向全国发布了这份材料。这就是湘乡经验。比起我,农民兄弟那是真真地高兴,终于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了。”
1978年6月28日,中共中央以37号文件正式批转湘乡县委的报告,并作了长达2500多字的批示。批示郑重指出:湘乡县委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在全国相当多的地方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各地都应该参照湘乡的经验,根据当地情况,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批示中还明确了“为农减负”和参照湘乡经验的10条政策措施。人民日报在接下来的五个月时间里发表了《落实党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湘乡经验一定要落实》、《落实湘乡经验要上下一齐动》3篇社论。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记者 胡泽汇 实习生 贺文静 王会仙 视觉 陈青青 周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