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新湖南】书写高质量脱贫的长沙答卷

2019-09-17 06:34: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晗 刘帅] [编辑:夏博]
字体:【

书写高质量脱贫的长沙答卷

▲宁乡市黄材镇易地扶贫搬迁“千手爱心”大屋。

▲突出抓好产业精准扶贫。图为长沙县路口镇果苗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参与项目的175户贫困户年增收超3000元。

(本文图片均由长沙市农村农业局提供)

王 晗 刘 帅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了脱贫攻坚战总攻令。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山水洲城长沙,发起了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最后冲刺,一份历史答卷正在书写。

水泥路通村,危房变新居,产业从无到有,百姓腰包鼓了……随着扶贫举措精准注入,长沙一批批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满怀梦想与期待,加足马力奔小康。

目前,全市已实现84个省定贫困村退出,4.21万户、12.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今年预计再减贫6640人。

从“图温饱”到“图发展”,如何以更高的战略高度和更远的发展视角,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脱贫攻坚?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沙的山乡田野,找寻答案。

严作风

干部务实,带领贫困群众奔小康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沩山深处的宁乡市沩山乡沩水源村,平均海拔超过600米。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子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生活清贫。

一年半以前,熊训忠坐在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的办公室,有人喊他“熊主任”。他的工作,是开展政研和宣传工作。

驻村的第二个年头,熊训忠早习惯了挽起裤腿坐在田埂上和村民拉家常,大家都叫他“熊书记”。他的肩上,多了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责任。

2018年3月,熊训忠开始担任沩水源村第一书记。为了摸清“家底”,他带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每天走村串巷、登门入户,一次次地遍访、回访,往往是清晨出门,夜晚回归。每个月除了回长沙联系扶贫工作的几天,他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了沩水源村。

建档贫困户张玉珍,前些年受丈夫病逝的打击,意志消沉。熊训忠和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两个女儿读书的问题是她家最迫切的需求。工作队不但帮她协调到了孩子们学业资助,还帮扶她搞起了种植养殖,去年一年增收3万多元。

“简单地为村民争取些资金和物资,那是治标不治本。”几番调研,熊训忠发现,独具高山小盆地气候的沩水源村特色农业基础薄弱,产品品牌效应不强。

2018年下半年,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市委组织部、长沙市财政局三家后盾单位的指导下,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将481亩黄桃基地收归集体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对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农户”运营,并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提出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产业上”的致富路子。

“过去农副产品‘养在深山人不识’,现在成了省会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村民高贱良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村当上了黄桃基地管理员,感慨万分。

金井茶叶来了,步步高来了,湘江集团来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彻底打破了昔日产业发展的瓶颈。

仅仅一年多时间,沩水源村以黄桃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基地风生水起;137户5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36户513人摘掉了“穷帽子”;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百万元;熊训忠的私家车也跑了近5万公里。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在长沙,像熊训忠这样的扶贫干部不胜枚举。

近年来,长沙把选派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确保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精准、帮扶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带头开展“三走访”活动,到全市贫困人口集中的11个乡镇调研督查脱贫攻坚。市本级调整安排驻村帮扶工作队40个,派驻驻村工作队749个,工作队员1805人,安排结对帮扶干部36973人,实现省定贫困村及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与此同时,长沙市聚焦脱贫攻坚挥好“指挥棒”,先后制定了督查、巡查、考核的系列规定,全面部署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动真碰硬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

贵精准

苦练“绣花”,“插花式”扶贫不留死角

“搭帮政府给了6万元补助,没想到还能住上这样一栋好房屋!”水泥的村组公路通到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王家冲组一栋新房,这是贫困户彭均双的新家。

十几年前,彭均双因为脑萎缩无法劳动。5年前,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妻子也不幸患上乳腺癌,曾经殷实的家庭一下子陷入贫困。

“精准扶贫,一户都不能落下。”作为因病致贫户,彭均双和妻子享受到了大病救助、危房改造两项扶贫举措的组合红利。

小家焕然一新,生活有了保障,两口子奔着更高的“小目标”努力。彭均双种了10块菜地,妻子参加村里的林下养殖扶贫项目,领养了军芳农场发放的40只鸡苗和鸭苗,一年增收4万多元。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不同,作为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城市,长沙70%的贫困户“插花式”分布在非贫困村。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破解“插花式”贫困,还需“插花式”扶贫。

为了确保精准扶贫不留死角,长沙不撒“胡椒面”,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苦练“绣花”功夫。一方面坚持精准“识贫”,既看贫困户人均收入是否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更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劳动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另一方面坚持精准“滴灌”,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资源禀赋及家庭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情况,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电商扶贫、扶贫扶志等9大精准扶贫行动。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到村、扶贫到户,长沙实现贫困人口精细管理,扶贫资源精准配置。

一湾碧波,坐拥莽莽群山,这样一个“洞天福地”正是长沙近郊最大的国家4A级景区——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

然而,美景盛名之下,黑麋峰村却是一个典型的“三无”省定贫困村:一无交通优势,二无支柱产业,三无基础设施,老百姓守着美好的生态资源过着苦日子。

旅游+扶贫,风景变“钱景”。在望城区桥驿镇党委、政府支持下,黑麋峰村靠山吃山,做起“旅游+”的文章:出村道路由4米拓宽到了6米,“水果公园”瓜果飘香,特色民宿、户外运动、农事体验园等项目丰富多彩……

如今,小山村里春季赏桃花、梨花,夏季品西瓜、古巴桃,秋季打冬枣、板栗,冬季摘脐橙、冰糖柑。一年四季有花赏、有果尝,游客来了不想走。贫困户“土地生金”,黑麋峰村走出了一条村集体脱贫、村民致富的有效路径。

宁乡首创的“千手”系列易地扶贫搬迁模式、长沙县“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精准扶贫助学新模式、浏阳积极推行的“互联网+”电商扶贫……长沙靶向消除“插花式”贫困的创新招数层出不穷。

重造血

扶志扶智,做好“两业”扶贫大文章

暑去秋来,浏阳市镇头镇满山茶香弥漫。

作为浏阳油茶产业的主产区,镇头镇是湖南唯一的油茶面积连片近10万亩的乡镇,人均拥有1.5亩的油茶林。在710户贫困户中,9成贫困户都有自己的油茶产业。

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油茶林产量不高、质量不好、销路不畅,贫困户守着绿水青山但未能摘掉穷帽子,品种改良势在必行。

好韵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先行者,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研究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科技项目进行品种改良。

品改带来产量,镇头镇的油茶产量由过去平均亩产5公斤提高到35公斤,全镇9成拥有油茶林的贫困户茶油经营性收入人均达到6000元;另外还有每天200元的务工收入,正常劳力一年工资性收入超过2万元。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发展产业,是高质量脱贫的“发动机”。浏阳市的探索并非个例。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尤其注重脱贫举措“精确制导”,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

贫困人群走向富裕,终究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长沙以产业扶贫“引活水”,“输血”与“造血”一盘棋,扶志与扶智齐步走,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以前我的苗木种得零散,量少、苗杂,不好销售。陈平妹子帮扶我后,鼓励我集中种植,销售基本由她承包了。”一阵微风吹过,雨花区跳马镇团然村贫困户老黄地里的10万株苗木迎风摇曳。

跳马镇是我国首批花木之乡,团然村是镇里有名的“亿元村”,但村里仍有23户贫困户,其中近4成贫困户为肢体或精神残疾。今年4月,村党支部倡议村里11位经营大户、致富能手,成立产业扶贫工作协会,共同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

老黄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一株杜鹃花苗一般收购价是2角钱,但从贫困户手中收购,他们就出2角5分钱,每株让我们多赚5分钱。”老黄说,去年家里刚建了新房,他现在就是要踏实干活,赚点钱把房子装修好,争取年前搬进新房。

“我们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等方式,带动贫困村村村有产业,有劳动就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户户有项目,人人能增收。”长沙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指导处处长张长江介绍,去年以来,长沙共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0885.11万元,铺排产业扶贫项目883个,实现特色产业对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带动33682户贫困人口增收,产业扶贫覆盖率达到71%;全市4.63万贫困劳动力中,已实现转移就业3.46万人,转移就业率为74.7%,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5家,预计提供就业扶贫岗位近4000个;“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共有442家企业参与扶贫项目665个,累计投入52100.1万元。

政府主导,社会助力,贫困户发力。在长沙,一个“扶贫联合体”的多元格局加速形成。

可持续

长效稳定,脱贫与振兴同频共振

长沙县高桥镇白石源村,是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去年村里引进慧润农旅公司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很受当地村民欢迎。

今年起,白石源村每年从慧润农旅公司获得10万元的固定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精品民宿旅游项目客房收益60%分给农户,“农业+旅游”项目成为当地贫困户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

“村强民富”逐渐变成现实,乡村振兴也有路可寻。

白石源村成立了广场舞队、威风锣鼓队、花鼓戏表演队、合唱队,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好不欢乐;去年该村获得省级卫生示范村、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脱贫撬开坚冰,振兴装上引擎,白石源村百姓的幸福生活可谓“跳”着过。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期,也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关乎全面小康。

近年来,长沙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在脱贫攻坚“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同时,同步实施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种植结构调整、乡村人才引进培育五大乡村振兴专项行动,脱贫攻坚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打赢攻坚战,方可谋振兴。

流沙河花猪、灰汤贡鸭、靖州红米、保靖黄金茶……今年春节前,已连续举办19届的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上,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精准扶贫馆内,来自全省51个贫困县及宁乡本地的近200种特色农产品齐亮相,吸引不少长沙市民赶来“海淘”。

“‘媒人’牵线找销路,再也不担心乡里好货烂在大山里。”看到自家的农副产品供不应求,乡亲们乐得合不拢嘴。

“对已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继续落实相关扶贫政策,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今年以来,长沙市未雨绸缪,瞄准高质量脱贫,把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完善后续帮扶及脱贫巩固提升长效机制,研究制订收入水平略高于贫困户的“夹心层”群体的支持政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确保贫困群众长效稳定脱贫。

——摘帽不摘监管。从动态监测入手,健全完善贫困户动态化信息管理系统,分类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确保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情况,科学评估检测脱贫成效。对已“销号”村、已脱贫人口跟踪监测,强化相对脱贫户、贫困边缘户后续帮扶,防止“刚越线,又返贫”现象发生。

——提升产业扶贫可持续性。对参与扶贫项目的企业加强指导和扶持,帮助提升能力、开拓市场。注重增强就业扶贫稳定性,建设一批“扶贫车间”“加工基地”,依托优势产业开展就业招聘、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发挥消费扶贫优势。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市县两级组织机关单位、学校和国有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解决扶贫产品“卖难”问题。

——提高易地搬迁后扶措施针对性。统筹做好迁入地教育、医疗卫生、综合治理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脱贫。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的实效助力乡村振兴,长沙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上步履铿锵,阔步前行。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