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7日,岳阳洞庭湖区,第一批进入湖区的血吸虫防治小组成员正如往常一般忙碌着。从长沙传来的一个消息令他们精神振奋: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通过成立了“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的决议,一场“送瘟神”的血吸虫防治战在湖南宣告全面打响。
今天,站在洞庭湖畔,看湖面船舶往来,湖区风吹稻浪,一派“鱼米之乡”的盛景。而在上个世纪,因为血吸虫病的肆虐,洞庭湖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危害。
这样的改变,不得不归功于60多年来冲锋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们,也不得不让人记起,最早进疫区、搞测绘、查螺情、住芦棚、访百姓、查病情的第一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人员。
△血防工作人员在找钉螺
作为湖南第一代“血防人”,他们从1950年进入洞庭湖区调研血吸虫病,到1955年在血吸虫病防治人员培训、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血吸虫病治疗和科研工作、血吸虫病宣传教育等取得扎实成效,可以说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出了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目录和提纲”。
2019年8月3日,记者在长沙见到了当年的一位“血防人”,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原所长胡培卿。当年,胡培卿还是一位青涩的技术生,如今已是白发老人。他家中布置简朴平常,但粘贴了毛主席和习总书记的不少海报画。“几乎跑遍了岳阳县城贤镇、南津港、麻圹、城陵矶的湖岸”,胡培卿向记者回忆起当时情景,他们通过对钉螺进行检测,给当地农民做粪便检查,为“大肚子”病人做影像检查,拨开了洞庭湖区广泛流行的“大肚子病”上的那层迷雾,证实了洞庭湖区为血吸虫病流行疫区。
不久之后,“湘雅医学院地方病防治实验委员会岳阳实验所”在岳阳成立,这也是湖南血吸虫病防治事业的第一个前线阵地。在岳阳县城关镇洞庭路的一栋民房里,血防站开门诊,为百姓查治血吸虫病,同时开设医士短训班和检护人员培训班,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可以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医护人员。
△防治血吸虫病的宣传海报
然而,在当地老百姓心中,“血吸虫病”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当时的人们习惯于从风水迷信方面寻找患病原因,期望通过迷信活动治病。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办培训班,用快板等多种形式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并把治疗点开进了偏僻的农村疫区。
至1955年,第一批“血防人”已完成了对岳阳、临湘、湘阴三个县的疾病普查工作,并总结出了土埋灭螺法、药物灭螺法、水淹灭螺法等灭螺方法,而省血吸虫病防治所的队伍也已扩大到47人,岳阳、沅江、华容、澧县等地都已设立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
“土埋灭螺法在后来还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肯定,推广到全国的疫区,为全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贡献了宝贵的洞庭湖经验。”回忆起当年的科研工作成果,胡培卿十分自豪。
血吸虫病是我们常说的“瘟疫”的一种,它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100多年的历史。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成立后,湖南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式步入正轨。至1956年,全省拥有了一个由1623位“血防人”和140个专业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成的血防队伍,当年治疗急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24062人。“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经过几代“血防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洞庭水乡早已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和病情,送走“瘟神”,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 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瀚潞 视频 周林熙 视觉 陈青青 实习生 熊文菲 周阳洋 朱格林 刘颖雯 通讯员 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