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龙田镇一家三代乡村医生扎根大山守护村民健康

2019-09-02 09:27:13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张禹 龙友良] [编辑:周泽中]
字体:【

小小的乡村卫生室,扎下根的乡村医生,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龙友良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龙友良

长沙最西部,宁乡扶王山下,巍巍群山相连,山脚下几间简陋的平房静静伫立。这里是龙田镇石屋村卫生室,也是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心里最信任的地方,乡村医生罗谦和他的女儿、女婿,扎根大山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昨日,记者来到石屋村,见到了这位备受乡亲称赞的乡村医生罗谦。他刚刚帮患有冠心病的八旬老人刘福安看完病,看到老人行走不便,他联系了一位摩托车送客师傅,反复叮咛要将老人安全送到家。如此暖心的一幕,对罗谦一家来说已是常态。

医者仁心

父亲在乡里干了一辈子郎中

今年55岁的罗谦,已有37年的从医之路。 “37年弹指一挥间,医者却须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因为患者交给你的,是最珍贵的健康和生命。”罗谦感慨道。

说起罗谦的行医之路,要追溯到他的父亲罗迪君。

罗迪君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自幼生活十分艰难,靠其母亲帮人纺线裁衣为生。然而,母亲的乐善好施和宅心仁厚在当地家喻户晓,她每次看到那些贫困乡邻病入膏肓而无能为力时,都会跟罗迪君讲:“长大了你一定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良心医生。”母亲的话深深刻在了罗迪君心中,可因家庭条件困难,他一直无钱学医。

“我父亲在27岁一次出工时,看见一个小孩腹部疼痛难忍,而一位老者将艾蒿叶捣碎敷至肚皮,片刻后小孩无事。这神奇的一幕,彻底激发了父亲内心深处想当医生的念头。”罗谦回忆起父亲说,从这以后,罗迪君开始拜师学艺,到了当时宁乡县中医院当学徒,回乡之后便当起了郎中先生(乡医),一干便是一辈子。

扎根大山

如今接诊患者超过27万人次

在父亲的引导下,罗谦16岁初中毕业之后,便跟着父亲学医,他从背诵《伤寒杂病论》开始,后在湖南中医学院(现已合并为湖南中医药大学)脱产学习并进修,认真研读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医学典籍。一次看书太入神,蜡烛将窗帘点燃,罗谦为救火烧伤了双手,经一月余治疗才恢复。

跟父亲学医,罗谦既学医术,更学医德。父亲行医几十年,只要有人求医,不管路程多远、自己多累,从不推辞,而且从不开贵药。罗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为自己以后的行医准则。

“救死扶伤比什么都重要,在哪里都是救人,我既然选择了当一名乡村医生,就一定要担负起守护乡亲们健康的责任。”罗谦所在的村子共有1873人,因交通不便、条件困难而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村民们面临的现实难题。而在罗谦的记忆中,他从医37年来,每年只有大年初一才没人找他看病。

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雪雨,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患者一个电话一声召唤,罗谦便背上药箱,奔波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至今,他接诊患者超过了27万人次,走过的路有4.7万多公里,骑行8万多公里,已经骑坏了4辆摩托车。他说:“患病的都是我的父老乡亲,我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争取在最快的时间赶到。”

家风传承

女儿女婿放弃经商回乡接棒

村民戴雪飞因丈夫去世、女儿读书,家庭一贫如洗,得知母女俩肺部感染严重,卧床不起,罗谦每天上门为母女二人打针送药、免费治疗,直至痊愈。

“残疾、低保、五保或其他贫困患者来就诊,我父亲从来没有收过就诊费,而且遇到有些困难的大病患者,我父亲还主动捐款。”罗思慎是罗谦的大女儿,她告诉记者,父亲从医这么多年来,在垫付药费、免收诊费、减免药费、捐赠药品、爱心捐款等方面的花费已经超过100万元。

“干事业不一定非要在城里,乡亲们更需要我们。”罗思慎大学本科毕业之后,曾与丈夫一道经商,在父亲的影响下,她26岁的时候走进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农村医学专业,考取了乡村医生证。而她的丈夫,也在2016年选择就读长沙卫校,今年毕业后考取了乡村医生证。夫妻双双回到父亲的卫生室,成了罗家第三代乡医。

如今,在石屋村卫生室内,3位乡村医生每天都在忙碌着,他们仔细询问病情,认真开出药方,热情服务乡亲。他们或许平凡,但却是真正的战士,守护着一方村民的健康。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