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伟:艺术创作要表现时代精神

2019-08-30 09:33:4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樊旭东

画如其人,这是我对胡立伟国画作品的直观感受。初次见面,看到他粗犷厚岸的外表,以为是北方人,聊起来才知道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在长沙长大,就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来又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专修书法和篆刻。长期受楚韵吴风的浸润,并未妨碍他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在岭南画风的空灵与细腻中融入北派的风骨与大气,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山水意境。

胡立伟是湖南省画院副院长,也是一名专职书画篆刻家。在他心里,艺术家不只是一个个响亮的称号,承担这个角色,便需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在他看来,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担当,责无旁贷地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展示时代精神风貌。

他说,当年齐白石用一张小小的桌画出了“天下最大的画”,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和精神财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艺术家尤其要有定力,把握好市场与创作的关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咬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看他近十余年的作品,从反映汶川地震救援题材、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的国画《使命》,到参与创作获首届湖南省文艺奖的陪伴“神八”太空之旅的国画《锦绣潇湘图卷》,以及他创作的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少奇故里·炭子冲冬韵》,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描绘祖国壮美河山的山水新作,他始终用画笔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这些唯美细腻的画面,灵动而幽邃的诗意般的境界,充满着染香带露的灵气,苍茫挺拔的大气,灵动而秀润的文气,映衬出一个艺术家的潜心静气和丰厚底蕴,折射出一个心系国家和民生的艺术家的社会担当。那画面中的小桥流水、奇峰挺立,还有那丹岩夕照,令人赏心悦目。

回忆起最初的艺术启蒙,胡立伟谈到湘绣。这门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也是早年胡立伟的母亲持家谋生的一份工作。每天清晨,阳光照进屋内,映射在母亲未完工的绣品上,显现出绚丽斑斓的色彩,让年少的他充满着无限遐想。他喜欢随手在废纸片上、地上、墙上画些花草和动物。上学、上山下乡、进工厂,也都没有放弃对美术的爱好,闲暇时一个人跑到湘江河边及轮渡码头画素描和速写。1980年,胡立伟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

1980年到1990年,是胡立伟艺术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十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胡立伟开始系统的美术学习与训练。当时的师大名家荟萃,颜家龙教书法,曾晓浒教山水,聂南溪教工笔,李立教篆刻,朱辉教色彩。在这里,胡立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期,胡立伟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江南神韵、吴越灵秀,为他打开一片全新的艺术天地。他在西湖、绍兴、黄山等名胜之地游弋,追寻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林风眠等大师的创作轨迹与脉络。品原作、观艺展,如同海绵一般在这片艺术天地里徜徉、吸收养分。十年间,从书法篆刻,到国画,再到诗词,胡立伟完成了自身艺术体系诗、书、画、印的整合与统一。

1996年前后,画家黄永玉先生在长沙九所作画,画完后要盖印章。有人推荐刚从浙江美院结业归来的胡立伟。立伟为黄老通宵治印,黄永玉看后很是喜欢,并题词称道:“扪蛇屠龙之手。”随后,黄老多次客过长沙,作画时常叫立伟治印,有次黄老还风趣的题词曰:“立伟作四章,朝发夕就,余笑曰‘好快刀’”。

胡立伟的中国画以山水见长,早年受岭南绘画影响较深,之后又经江浙画风和北派山水的熏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画面上看,他的作品彩墨一体、天地合一,山骨雄健,又突现了笔墨意韵,显示出非凡的气势,使水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在山水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胡立伟的书法以行楷见长,颜家龙先生在世时曾撰文称赞:“立伟学书,上溯周秦,下探明清,融黑女之秀,夺北海之雄,而于孙氏过庭更是心摹手追。”振振有声,道出了立伟在书道上的秘籍法则。

他的诗则与其书画一脉相承,质朴豪迈,淡泊明志。如他在《墨海畅怀》中的吟诵:“墨海起云烟,豪情逾九天,春秋行笔底,物我两飘然。”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