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临湘塔

2019-08-30 09:18: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晓瑜]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刘晓瑜

在临湘市儒矶山顶,有一座临湘塔,又名儒矶塔。这个塔八方七级,高33米。塔基由条石铺成,塔身由青砖和条石砌成,是座实心塔。塔的各层有短檐挑出,檐角上翘,翘首成卷尾状,檐角下悬风铃。塔身四周设有佛龛,内置佛像,塔顶置莲花宝顶,宝顶上置有铜尖。

临湘塔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时任台湾道台刘璈捐资主修,塔身嵌一方汉白玉质、由清代名士吴獬亲笔撰写的《临湘塔记》。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临湘塔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升级为岳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晋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承载了两位临湘历史名人

刘璈和吴獬都是临湘人,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非常有才,被同为岳阳籍的湘军领袖人物左宗棠器重。左宗棠任甘肃总督时欲聘吴獬任其幕僚,吴因身体缘故推辞,后致力于传道授业,终成一代教育大家,作《一法通》启蒙后人。刘璈被左宗棠招入麾下,征战浙江,屡立战功,经左宗棠举荐出任台州知府、甘肃兰州道台,之后两次入台出任台湾兵备道,主政台湾,抗法护台,功勋卓越。左宗棠对刘璈信任有加,曾上疏称:“共事多年,信心有素,于整军治民之事,必能补其缺漏,仰答恩知者也。”

1885年9月左宗棠去世,刘璈和吴獬不约而同作了情深义重的挽联。刘璈挽左宗棠:“相业亘古今,史凭忠耿一心,内攘外安,尽瘁手擎天柱赤;思知逾骨肉,适值冤埋三字,山颓木坏,望洋泪涌海涛红。”吴獬挽左宗棠:“由乡贤而入阁,由幕宾而督师,建树虽多,殊遇有人惭地下;曾辟书以求才,曾俸金以助试,拜瞻未遂,贱名无路附门生。”

后来,刘璈和吴獬都因湘军和淮军不和而受到牵连。左宗棠去世后,淮军首领李鸿章得势,排挤湘籍人士。吴獬在科考中受李鸿章之弟主考官李鸿藻排斥,论成绩本应点为第一名进士却定为第二十一名。刘璈则遭受淮军将领刘铭传打压诬陷,革职查抄,险被处死,最后流放黑龙江郁郁而终。

刘璈和吴獬在职时都是爱国爱民的好官。吴獬曾经任广西荔浦知县,在任内放足禁赌,深得民心,后恨于不能解百姓之苦,愤然辞官从教。刘璈去台湾后,在强化国防、抗击法国侵略者外侮的同时,巡察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各处,改筑沟渠,清理污迹,扑灭疫疠,广受民众拥戴。

正因如此,两位临湘知名人士才志趣相投。刘璈做浙江台州知府时,因当地多年科举不仕而建塔,九年科举成功者几十人;为家乡文化教育繁荣发展,刘璈去台之前也在家乡长江边依样建塔,并请县令黄庆来作序,黄转请吴獬作《临湘塔记》,吴獬欣然应允,妙笔成文。

记录了日本鬼子入侵的罪证

1938年11月8日,侵华日军11军第六师团今村支队疯狂侵入湖南北大门临湘。日寇乘坐6艘汽艇从湖北洪湖新堤出发,到达临湘塔附近,以为临湘塔是碉堡有埋伏,用机枪一顿乱扫,随即从临湘塔上游不远处登陆,血洗临湘老县城陆城,临湘成为湖南第一个沦陷的县。后驻扎在附近的日寇经常以临湘塔作靶子练习射击,使塔身留下累累弹痕,《临湘塔记》被击落数块,使此文四字残缺,至今在临湘塔身还可看到很多弹孔,里面还有残留的子弹。可以说,临湘塔记录了日本鬼子的昭昭罪行。

见证了大陆和台湾血脉相连的史实

刘璈作为台湾首任兵备道,在去台任职之前在家乡的长江边修建临湘塔,长江入海与台湾海峡相连,证明着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7年5月23日,台湾研究专家来临湘市史志办查询刘璈史料,听说尚有刘璈修建的临湘塔,十分高兴,进行了详细了解。他说,刘璈是作为朝廷命官管理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血脉相连的证据。临湘塔是他在家乡留下的宝贵文物,对研究刘璈乃至两岸关系发展意义重大!

今日热点
焦点图